求一片关于 对粤曲的看法 的文章 400字的 急急急!~~

如题所述

——南方很多人喜欢听啦!
广东地处天南,水网纵横,加之气候湿热,物产丰饶,乡民并无囤积粮食、农产品及家庭手工产品之习惯,手头有物就交易出去,家中无时便花钱买回来。故此商埠民风为通达善变、吐故易、纳新快。粤剧的发展亦然。

粤剧除梆黄之外,便是大量的广东民间曲调。诚然许多粤曲小调本来也脱胎自中原文化。如广东音乐《汉宫秋月》、《昭君怨》、《柳摇金》、《小桃红》、《柳青娘》均来自唐宋词的曲牌;如《到春来》、《风入松》、《虞美人》则来自宋朝南曲;《步步娇》、《雁落平沙》、《普天乐》则来自元代北曲。不过这些中原旋律已被岭南化,而且原始曲牌在北方亦多已失传。

当然,粤剧独特风格的形成,民间歌谣与曲艺的源头活水是不可或缺的。如南音、木鱼、龙舟、粤讴、咸水歌和客家山歌,使得粤剧的根系深深地扎进了岭南两广的这一方热土。

二十年代,粤剧已上演了《茶花女》、《□密欧与朱丽叶》、《黑奴吁天录》、《半磅肉》(即《威尼斯商人》)、《拿破仑》、《复活》和由美国电影改编过来的《璇宫艳史》、《贼王子》、《白金龙》,还有改编自外国小说的《胡不归》、《鲁宾逊》等。

当时粤剧变化较大的还有唱腔与音乐。古典戏曲多七字句甚至五字句,唱二黄西皮就须用“咿咿呀呀”的拖腔来填充,节奏甚慢。以前中国百姓除了戏曲,基本没有别的文化娱乐,但电影的出现,导致戏剧观众开始流失。唱腔改革也是江青文艺革命的任务之一,只不过粤剧早已先行一大步了。粤剧曲牌的变化,得益于二十、三十年代恰是广东音乐创作的巅峰期,今日广东音乐的主力乐器“高胡”,正系那时候南粤乐坛“四大天王”之一吕文成创造的,他将二胡的丝弦改为钢丝,音色为之一变,大致介乎于二胡与小提琴之间。二十年代,广东音乐响彻大码头上海,并大量灌录唱片。三十年代末,广东音乐已进入延安,并成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公周末舞会的必备舞曲,只是不知什么原因令江青如此憎厌。

广东音乐的繁荣,增强了粤剧的歌唱性,传统的梆黄味开始减少。马师曾与薛觉先都充分意识到粤剧音乐改革的分量,他们的戏班都请了专业乐师精心设计唱腔与音律。薛觉先从上海请来了广东音乐作曲家、小提琴家尹自重,小提琴及大提琴从此进入民族戏曲的乐队;马师曾则引进了萨克斯管、电吉它、小号甚至爵士架子鼓……平心而论,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改革,并非都是成功的。至中共建政,开始清除“半封建半殖民地文化污染”,西式乐器被驱逐出粤剧舞台,但仍保留了小提琴与萨克斯管,而且其它西洋乐器亦不过是被经过改造的、音色与之相近的中式乐器所取代。而《胡不归》(改编自日本小说)和《威尼斯商人》则成为保留剧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4-28
木鱼 龙舟 南音 粤讴 独特的表演形式。它是省港澳、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西江流域一带人民群众爱好的艺术品种。很多人知道广义上粤曲是指广东省内的各个曲艺品种,如粤曲演唱、木鱼、龙舟、南音、粤讴等以及潮州歌册、客家板歌、惠东渔歌等等。但通常所说的粤曲是指粤曲演唱,或称广东曲艺。独特的语言文化的沉淀和广东特有的风俗形成的艺术文化。
喜欢听粤曲,感觉那是一种厚重的文化积淀。想这些基本的质素:兼容、和谐,与柔性抒情,构成了粤曲独异的文化个性。这种文化精神,对于建构和谐江门是恰当不过的。在这里,粤曲文化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因为江门既不像北国古城那样,有太多的古旧文化传统的束缚,又不像某些暴发的工业新城,充塞了太多的文化垃圾。江门,清清朗朗,含蓄而不委琐,自信而不张扬,新潮而具底蕴,热情而略带矜持。粤曲文化正合适在这样的土地上扎根、生长。至少,以下几方面的融通,是会有益和谐江门的建构的
尤其喜欢白驹荣老先生的“客途秋恨”,苍老嘶哑(人称“烟屎喉”)的嗓音,唱这种曲子最适宜,悲凉低徊。相比较下,区君祥老先生的版本显得尚有些许暖意。通常是晚上有心事的时候拿出来听听--毕竟隔了语言上的一层,听起来有些费力。他的词细细品位的话写得极好,就是长了点,20多分钟,有些时候也是会听的不耐烦。
再稍微流行点的粤曲,就是“紫钗记”了。最流传的是汪明荃郑少秋的“紫钗恨”,好听,容易学,也容易听得懂。一直想看白雪仙出演的“紫钗记”,只是无缘得见。
手里的“夜阑人静”是雨果唱片的录音,曲目自是经典。喜欢程度难分伯仲,因为他们都太好听了,因为只是作成了音乐,没有了演唱,所以听来相当舒服,显得不是那么悲切。很遗憾“胡不归”的演唱版本一直没有找见,只是在《胭脂扣》中听张国荣唱了那么一句--影片开始梅艳芳唱的是“客途秋恨”。“禅院钟声”恐怕是最容易为北方人接受的粤曲了,旋律柔和委婉,歌词古典易懂,经常在K歌菜单见到这个曲子。“红烛泪”是我喜欢的类型,伤感,柔和,歌词意境也是缠绵悱恻,张德兰的嗓音也好。这种曲子适合静静聆听,但是心情不好时尽量不要听它,会使人意志更为消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