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才与通才谁更适应当今社会?

我要参加辩论赛了,我是专才的一方。
现在没有好的论点,帮帮忙。

(一)

通才教育是必需的。现代社会,尤其在信息化迅速扩展的今天,社会的整合性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生活于一个高度整合了的社会之中,各种资源流通加速,各个不同的领域之间的交流频率明显增大,对人才的知识面的要求相对更加广阔。一个人已经不可能关在封闭的房子里,只懂得一门专业的知识就能适应社会。人们必须与社会交流。然而现实的状况却是,具体的个人在这个整体中的作用和地位日见微弱,日趋局限,个体也往往越来越轻视对于社会的整体性思考,而倾向于片断式思考,容易使个体沦为社会中一个孤立的单子,相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处于一种消极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倡导通才教育,在社会精英的生涯之初就为防止这种倾向,使他们养成的整体性思维方式,从而为他们对无论社会还是个人的积极态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专才教育是必需的。在当今社会,物质生产力高度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许多学科开始分化,即使在同一个学科内部,人们也已经不可能再能通晓这个学科的一切了。在物理学领域,有人统计过,就算是一个物理学家也不可能同时看完与看懂世界上三本顶尖级物理学杂志的文章。人们只有在自己经营的一个小领域里,才能了解这一领域的前沿动态,才能在这一领域内取得一定的成果。可以说,在知识不断分化、不断精细的今天,没有人再能高屋建瓴地把握一个大的领域了,出亚里士多德、牛顿这样的大师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是一个必须正视、直面的现状,社会已经对人们提出了这一时代的要求,要在社会上立足,首先就得是在某一领域能获得一定的知识,只有迎合了社会生产急需的专业人才的需要,把教育与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两者都是社会必需的,但明显地,两者在内涵上却是针锋相对的。前者要求尊重人的全面发展,要受教育者各方面都得到发展,以适应日益整合的、经济合理化的社会;但后者却要求人们“术业有专攻”,在某一领域而不是在所有的领域取得大的成就,因为事实上人们不可能在所有的方面都很优秀,所谓的人的全面高度发展,实际上只是一个不切实际的“乌托邦”而已。
(二)

辩证地看,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争论对于澄清什么是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但一味强调两者的区别而看不到两者的联系,把教育本来应该具有的两个题中应有之义活生生割裂开来,那就对教育教学百害而无一利了。

首先,专才教育必须以通才教育为基础,通才教育必须以专才教育为目标,两者是辩证地统一的。所谓的专才与通才实际上只有程度之别,而无质的差异。不通才的专才是没有的。要在任何一个领域,哪怕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领域里做出一点成就,也必须懂得这一大的领域的基础知识。要说一句前人没说过的话,哪怕只是一句,也是不容易的,因为你得知道在此前大家都说过些什么,当然,要这句话能穿透以前所有智者的思想,说出点有理的内容来,那就难上加难了。知识就像一张巨大的网,要在其中任一点有所突破,就会带动整个一张大网,所以要成为专才首先必须是通才。而同样,通才教育也应该以培养专才为目标,对所知的东西只知道皮毛,也就不是通才的“通”了,要“通”实际上就是要“专”。

其次,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实际上是教育题中应有之义。第一,学问修养与人格修养并举,大学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做事,而且要教会学生做人,既要重视学问之修养,又要重视人格之修养;其次,两者是并行的,通才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专业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只有把通才教育同专才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培养出具有全面素质基础且精通某一专门学问的高级人才;再次,知识、能力与素质并重,要注重从根本上转换观念,把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以及与人和谐相处,善于交流,能恰当表达自己,能适应工作环境,自我调节情绪的素质看成必须的。社会历史进程表明,过分强调通识或专业教育,都有失偏颇。通而不专,解决不了社会问题,难以适应社会分工的需要,人类社会可回到愚昧;专而不通,导致知识专业化、思维片面化、情趣专业化,也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性要求。

(三)

1999年1月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上,不是要在预设理论框架内判定选择哪种教育方式更好,教育方式是要根据教育的需要或者说教育的任务来选择的。如果在高新科技的研发领域,显然是要更重视专才教育的,但在一般的工作岗位,尤其是公关、行政等部门,显然就要更重视通才教育;如果赖以谋生的专业,当然要越精越深越好,如果是业余爱好,自然懂点皮毛也是不错的。总之,是通才教育还是专才教育,要看教育的目的,要看教育出来的人的工作性质,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好高骛远,都搞通才教育,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味强调专才教育。

这样,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任务来选择我们的教育方式。当今教育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人才观,实际上就是在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基础上形成的。有学者提出了教育应培养“T型人才”,这种人才具有较宽的知识面,也有一门较强的专业知识,即有横向的博学,也有纵向的“术业有专攻”。也有学者提出了要教育培养“X型人才”,认为这种人才能系统地掌握两门专业知识,并且其掌握的两门专业知识有明显的主要交叉点、结合部,这样的人才就能既深且博地掌握知识,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还有学者提出了要培养“十字型人才”,认为十字型人才是既有较宽的知识面,又在某一领域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更重要的是敢于出头、冒尖、有创新意识。“十字型人才” 站在各种学科的融合和渗透的基础上,具有高度的创新意识。高层次的自然科学人才,应具有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高层次的人文社会科学人才,也应具有较高的自然科学素养。

总之,关于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争论框定在一定范围内讨论是可以的,但片面夸大两者的对立,看不到两者统一的一面,那就绝对是不可取的。两者只是教育的两种不同的方式或方面,要按照已有的教育条件,以要完成的教育任务为旨归,再来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而不一定硬要给它冠以通才教育或专才教育的名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4-29
刚打完辩论赛 嘻嘻
这是我准备的材料

·关键点:
1.谁更能促进现代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2.现代社会要求分工当然也要求整合。难道专才就做不到整合吗
3.社会很多方面是分工的,有很多事情根本就不需要人人会
4.专才是指一跳主线 无论中间学了多少东西 都是为了跟好的专才服务
·论点:
1.正方说整合,整合本身也是一种专长,比如说,刘备,文不如孔明,武不如关羽,但是协调能力强,善于把多种人才整合团结起来,这不还是说明专才好吗,你让刘备有孔明的智慧,又有关羽的勇猛,还有高超的整合协调能力,正方你自己想想,这可能吗,现实吗,就会胡说八道,支持专才
2.每个人吧自己分内之事做好了,自然也就实现了整合,整合这种效果,是自然实现的,不需要谁谁来做到整合,比如大扫除,有的专门檫黑板,有的扫地,有的拖地。有的擦玻璃,有的浇水,各司其职,各自做好自己的事情,教室自然就干净了。
3.通才确实是有用的,关键是怕不够通。马克思,毛泽东,莱布尼茨,牛顿等就是通才中的佼佼者,但所有人都知道,这些人,十个手指头都数的清,那还谈什么适应社会呢?如果不够通,那么专才更好。
4.专才是建立在广博基础之上在某个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只有这样的才才叫才。专才是指某个领域的专门高精尖人才而通才是指多个领域之间的通用人才。两者有相对优势专才相对于通才的优势在于他的知识更加精深专才比之于通才他的劣势在于他的知识不如通才广博。只有在这样有长有短的基础上我们才可以讨论现代社会更需要什么样的才。
5.职业的多向选择,即一个人一生可能要从事多个职业是对专才的挑战。现代社会要求的人才类型是一专多能。
组织设计中,越是向组织的领导层需要的通才越多,反之越想执行层需要的专才越多。
以团队精神统合通才与专才,使专才的专长充分发挥,通才发挥好协作、沟通的作用。
6.人的能力和时间很有限,专攻一面而精,诸葛亮那样的神人就是样样都去管才力竭而死,法国没有去要求普及高中制,经济还不是照样很强势.
7.专才是指具有某一项或某一行业有突出能力并且有相应的德、智、体等各方面素质相配的专门性人才.可见专才不仅通但他更专,想一下一个公司的领导他总应该是通才了吧,因为他协调了各个专才的合作.然而这个领导他自己又要有突出的才能他才能服众,所以首先他又必须是一个专才
8.适应社会竞争在于适应社会需要,人才与社会之间则是双向选择的关系,全才选择面广,却只能被选择一次,而且还有不确定性。“机会每个人都能遇见,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兑现。”全面广博只是炫耀的资本,分工细化的现代社会,要求的是高精尖的人才,也就是专才。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专才更适应社会竞争。

·针对性问题
?通才知识综合化技能多样化,适应变动的能力强。

?人才流动频繁。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产业结构调整职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我们发现跨行业,跨领域的人才流动日益频繁

?请问对方辩友专门人才等于专才吗虽然专才比通才在专业上有更多的知识跟更高的技能但是要把专门的工作做好在现代社会更需要的是沟通协调更需要的是整合创新更需要的是整体性思维,宏观性的把握,而这,通才才能做得更好。

?所谓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我们多一个选择多一个机会难道不更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吗

·提问
1)请问对方辩友,如果我的专业是化学,而我又会吉他和唱歌,同时又坐在这里辩论,请问我算是通才吗?
Y:看来对方辩友对通才的定义已经迷失了。通,必然要做到适用,即将其所拥有的技能运用到社会发展中,可问问在座的各位,数年之后,跟随大家的势必是所学的专业,其它,娱乐活动而已
N:如果说通才要分精力在各个领域上深入探讨一番,那么他如何能保证比全神贯注在一个专业上的专才更强呢?
如果不能做到“更”,通,便无意义,专,才能更适应社会。
2)一个辩论队里,没有谁说自己是全能,形式上有陈词攻辩总结的分工,进行时有大家的相互交流补缺攻锐。对方辩友是如何看待我们共同的“专“呢?
3)专才非只会一样东西,如果我们是学数学的,所以我就只能懂数字而不懂英语或是中文?
4)让我们模拟一个就业招聘会,你人认为招募主管第一个问你的问题是什么,或者拿到你的简历最先看什么?
主管的目光落在了简历的“专业栏”,然后抬起头不无遗憾的告诉你:“对不起,我们要招的只是一名牙医”,可是您的专业栏里连“通下水道“都有,我们真的无法判断您的个人专业能力,或者说,像您这样的“通才“在这里真的大材小用了!
5)现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每一个细节都有专人来完成,需要众多的通才吗?多和少的强烈对比不正是专才更适应社会的有力论据吗?
6)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分工的明确,分工越明确,知识就越细,这样专才就成了社会的需要,那么再说通才有什么用?整合?去整合什么,整合通才还是专才?
7)中国有句古话,预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是专才,上一城楼,ok,我看的很远了。你是通才,大家都知道学皮毛淡然是没用的,所以你也要上楼。那么对方辩友如何能保证在你上了无数城楼之后还能站稳脚跟在社会上和我比呢?
8)假如你是一个白富但不美 你是想找一个顶尖医师给你操刀呢 还是一个风流才子加运动健将加电脑高手的全才医师呢
9)大家都知道 我们化材学院是从环境学院分出来的 专业的细化 知识的精深 难道你能说学校错了吗?还是学院领导能力有问题?
10)对于你现在所学的专业 你是想持之以很 还是随时准备“跳槽”呢?
第2个回答  2013-04-09
(一)

通才教育是必需的。现代社会,尤其在信息化迅速扩展的今天,社会的整合性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生活于一个高度整合了的社会之中,各种资源流通加速,各个不同的领域之间的交流频率明显增大,对人才的知识面的要求相对更加广阔。一个人已经不可能关在封闭的房子里,只懂得一门专业的知识就能适应社会。人们必须与社会交流。然而现实的状况却是,具体的个人在这个整体中的作用和地位日见微弱,日趋局限,个体也往往越来越轻视对于社会的整体性思考,而倾向于片断式思考,容易使个体沦为社会中一个孤立的单子,相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处于一种消极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倡导通才教育,在社会精英的生涯之初就为防止这种倾向,使他们养成的整体性思维方式,从而为他们对无论社会还是个人的积极态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专才教育是必需的。在当今社会,物质生产力高度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许多学科开始分化,即使在同一个学科内部,人们也已经不可能再能通晓这个学科的一切了。在物理学领域,有人统计过,就算是一个物理学家也不可能同时看完与看懂世界上三本顶尖级物理学杂志的文章。人们只有在自己经营的一个小领域里,才能了解这一领域的前沿动态,才能在这一领域内取得一定的成果。可以说,在知识不断分化、不断精细的今天,没有人再能高屋建瓴地把握一个大的领域了,出亚里士多德、牛顿这样的大师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是一个必须正视、直面的现状,社会已经对人们提出了这一时代的要求,要在社会上立足,首先就得是在某一领域能获得一定的知识,只有迎合了社会生产急需的专业人才的需要,把教育与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两者都是社会必需的,但明显地,两者在内涵上却是针锋相对的。前者要求尊重人的全面发展,要受教育者各方面都得到发展,以适应日益整合的、经济合理化的社会;但后者却要求人们“术业有专攻”,在某一领域而不是在所有的领域取得大的成就,因为事实上人们不可能在所有的方面都很优秀,所谓的人的全面高度发展,实际上只是一个不切实际的“乌托邦”而已。

(二)

辩证地看,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争论对于澄清什么是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但一味强调两者的区别而看不到两者的联系,把教育本来应该具有的两个题中应有之义活生生割裂开来,那就对教育教学百害而无一利了。

首先,专才教育必须以通才教育为基础,通才教育必须以专才教育为目标,两者是辩证地统一的。所谓的专才与通才实际上只有程度之别,而无质的差异。不通才的专才是没有的。要在任何一个领域,哪怕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领域里做出一点成就,也必须懂得这一大的领域的基础知识。要说一句前人没说过的话,哪怕只是一句,也是不容易的,因为你得知道在此前大家都说过些什么,当然,要这句话能穿透以前所有智者的思想,说出点有理的内容来,那就难上加难了。知识就像一张巨大的网,要在其中任一点有所突破,就会带动整个一张大网,所以要成为专才首先必须是通才。而同样,通才教育也应该以培养专才为目标,对所知的东西只知道皮毛,也就不是通才的“通”了,要“通”实际上就是要“专”。

其次,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实际上是教育题中应有之义。第一,学问修养与人格修养并举,大学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做事,而且要教会学生做人,既要重视学问之修养,又要重视人格之修养;其次,两者是并行的,通才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专业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只有把通才教育同专才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培养出具有全面素质基础且精通某一专门学问的高级人才;再次,知识、能力与素质并重,要注重从根本上转换观念,把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以及与人和谐相处,善于交流,能恰当表达自己,能适应工作环境,自我调节情绪的素质看成必须的。社会历史进程表明,过分强调通识或专业教育,都有失偏颇。通而不专,解决不了社会问题,难以适应社会分工的需要,人类社会可回到愚昧;专而不通,导致知识专业化、思维片面化、情趣专业化,也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性要求。

(三)

1999年1月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上,不是要在预设理论框架内判定选择哪种教育方式更好,教育方式是要根据教育的需要或者说教育的任务来选择的。如果在高新科技的研发领域,显然是要更重视专才教育的,但在一般的工作岗位,尤其是公关、行政等部门,显然就要更重视通才教育;如果赖以谋生的专业,当然要越精越深越好,如果是业余爱好,自然懂点皮毛也是不错的。总之,是通才教育还是专才教育,要看教育的目的,要看教育出来的人的工作性质,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好高骛远,都搞通才教育,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味强调专才教育。

这样,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任务来选择我们的教育方式。当今教育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人才观,实际上就是在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基础上形成的。有学者提出了教育应培养“T型人才”,这种人才具有较宽的知识面,也有一门较强的专业知识,即有横向的博学,也有纵向的“术业有专攻”。也有学者提出了要教育培养“X型人才”,认为这种人才能系统地掌握两门专业知识,并且其掌握的两门专业知识有明显的主要交叉点、结合部,这样的人才就能既深且博地掌握知识,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还有学者提出了要培养“十字型人才”,认为十字型人才是既有较宽的知识面,又在某一领域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更重要的是敢于出头、冒尖、有创新意识。“十字型人才” 站在各种学科的融合和渗透的基础上,具有高度的创新意识。高层次的自然科学人才,应具有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高层次的人文社会科学人才,也应具有较高的自然科学素养。

总之,关于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争论框定在一定范围内讨论是可以的,但片面夸大两者的对立,看不到两者统一的一面,那就绝对是不可取的。两者只是教育的两种不同的方式或方面,要按照已有的教育条件,以要完成的教育任务为旨归,再来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而不一定硬要给它冠以通才教育或专才教育的名称
第3个回答  2018-03-30

通才教育是必需的。现代社会,尤其在信息化迅速扩展的今天,社会的整合性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生活于一个高度整合了的社会之中,各种资源流通加速,各个不同的领域之间的交流频率明显增大,对人才的知识面的要求相对更加广阔。一个人已经不可能关在封闭的房子里,只懂得一门专业的知识就能适应社会。人们必须与社会交流。然而现实的状况却是,具体的个人在这个整体中的作用和地位日见微弱,日趋局限,个体也往往越来越轻视对于社会的整体性思考,而倾向于片断式思考,容易使个体沦为社会中一个孤立的单子,相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处于一种消极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倡导通才教育,在社会精英的生涯之初就为防止这种倾向,使他们养成的整体性思维方式,从而为他们对无论社会还是个人的积极态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专才教育是必需的。在当今社会,物质生产力高度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许多学科开始分化,即使在同一个学科内部,人们也已经不可能再能通晓这个学科的一切了。在物理学领域,有人统计过,就算是一个物理学家也不可能同时看完与看懂世界上三本顶尖级物理学杂志的文章。人们只有在自己经营的一个小领域里,才能了解这一领域的前沿动态,才能在这一领域内取得一定的成果。可以说,在知识不断分化、不断精细的今天,没有人再能高屋建瓴地把握一个大的领域了,出亚里士多德、牛顿这样的大师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是一个必须正视、直面的现状,社会已经对人们提出了这一时代的要求,要在社会上立足,首先就得是在某一领域能获得一定的知识,只有迎合了社会生产急需的专业人才的需要,把教育与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两者都是社会必需的,但明显地,两者在内涵上却是针锋相对的。前者要求尊重人的全面发展,要受教育者各方面都得到发展,以适应日益整合的、经济合理化的社会;但后者却要求人们“术业有专攻”,在某一领域而不是在所有的领域取得大的成就,因为事实上人们不可能在所有的方面都很优秀,所谓的人的全面高度发展,实际上只是一个不切实际的“乌托邦”而已。 

辩证地看,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争论对于澄清什么是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但一味强调两者的区别而看不到两者的联系,把教育本来应该具有的两个题中应有之义活生生割裂开来,那就对教育教学百害而无一利了。

首先,专才教育必须以通才教育为基础,通才教育必须以专才教育为目标,两者是辩证地统一的。所谓的专才与通才实际上只有程度之别,而无质的差异。不通才的专才是没有的。要在任何一个领域,哪怕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领域里做出一点成就,也必须懂得这一大的领域的基础知识。要说一句前人没说过的话,哪怕只是一句,也是不容易的,因为你得知道在此前大家都说过些什么,当然,要这句话能穿透以前所有智者的思想,说出点有理的内容来,那就难上加难了。知识就像一张巨大的网,要在其中任一点有所突破,就会带动整个一张大网,所以要成为专才首先必须是通才。而同样,通才教育也应该以培养专才为目标,对所知的东西只知道皮毛,也就不是通才的“通”了,要“通”实际上就是要“专”。

其次,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实际上是教育题中应有之义。第一,学问修养与人格修养并举,大学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做事,而且要教会学生做人,既要重视学问之修养,又要重视人格之修养;其次,两者是并行的,通才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专业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只有把通才教育同专才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培养出具有全面素质基础且精通某一专门学问的高级人才;再次,知识、能力与素质并重,要注重从根本上转换观念,把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以及与人和谐相处,善于交流,能恰当表达自己,能适应工作环境,自我调节情绪的素质看成必须的。社会历史进程表明,过分强调通识或专业教育,都有失偏颇。通而不专,解决不了社会问题,难以适应社会分工的需要,人类社会可回到愚昧;专而不通,导致知识专业化、思维片面化、情趣专业化,也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性要求。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3-04-09
专才对于激烈的竞争显然有着明显的优势,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无法逾越的高度,世界上任何一个经历过这种过程的发达国家,其对于人才的要求,最后都归结到了专才,哪怕是做蛋糕的厨师,修车厂的老板,都生活的很滋润。我国这20年一直重视高学历,其实就是重视通才教育,为什么英语四级没考过,不让毕业。为什么政治不好,理科的学生考不上研究生。都是通才教育的意识形态,现在对于我们平头老百姓来说,通才教育,我认为已经到了尽头了,不切实际。
但是,专也要专得精,楼上说得对,要争取做专家。最简单的,做饭做不好一辈子帮厨,修车修不好,一辈子打工。大学里的教授不是也有什么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之类的么。所以要做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