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浮有多久的历史了

总面积是多少?总人口是多少?整个经济状况是怎样?从国家承认她开始,她的历史是多久了.
一楼.你太有才,也太有心了,非常感谢啊.

唐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设立云浮郡,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建置东安县,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改称云浮县。1949年10月27日云浮县解放,1958年11月与新兴县合并称新云县,1959年4月新云县改称新兴县,1961年4月恢复云浮县建制。1992年9月,撤销云浮县建制,设立云浮市(县级)。1994年4月5日,国务院批准将原县级云浮市升格为地级市。现辖云城区、新兴县、郁南县、云安县,代管罗定市。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设立云浮郡,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建置东安县,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改称云浮县。1949年10月27日云浮县解放,1958年11月与新兴县合并称新云县,1959年4月新云县改称新兴县,1961年4月恢复云浮县建制。1992年9月,撤销云浮县建制,设立云浮市(县级)。1994年4月5日,国务院批准将原县级云浮市升格为地级市。现辖云城区、新兴县、郁南县、云安县,代管罗定市。

【位置、范围和面积】 云浮市位于广东省中西部,西江中游以南。东与肇庆市、江门市交界,南与阳江市、茂名市相邻,西与广西梧州接壤,北临西江,与肇庆市的封开县、德庆县隔江相望。市区距肇庆60公里,距广州160公里,水路距香港177海里,上溯广西梧州60海里。全市在北纬22°22´—23°19´,东经111°03´—112°31´的范围内。2005年全市总面积为7779.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7.48万亩,其中水田面积136.24万亩。

【地貌】 云浮市地域地质上处于云开山脉隆起带之中部,由褶皱和断裂发育而成,境内峰峦叠嶂,丘陵起伏,形成奇特的岩溶地貌。地势总体西南高东北低。全市最高峰是位于罗定市与信宜市交界的龙须顶,海拔1327米。

【气候】 云浮市地处亚热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21.6℃,年平均降水量1518mm,年平均日照1708小时。一年四季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春季阴雨天气多,雨量少;夏季高温多雨,雷暴日数多;秋季凉爽,气候宜人;冬季干燥少雨,阳光充足。

【土地资源】 2005年全市土地总面积7779.1平方公里。其中,全市耕地面积187.48万亩,水田面积136.24万亩。在全市总面积中,山区面积占60.5%,丘陵面积占30.7%,是典型山区市。2005年,全市总人口263.3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8.35万人,农业人口165.01万人,人均耕地0.712亩。

【矿产资源】 云浮市地域在地质上处于云开隆起带云中部,构造复杂,区内成矿地质条件好,是我国重要的多金属矿化集中区之一,是闻名全国的石材之乡,且享有“硫都”的美誉。现已发现的矿种有52种,已探明储量并开采的有23种。其中金属矿种有:金、银、铜、铁、锡、铅、锌、锰等;非金属矿种有:硅线石、白云岩、大理岩、花岗岩、重晶石、滑石、高岭土、石灰石、粘土、砂页岩、钾长石、矿泉水、地热和稀有矿种等。截至2005年底,全市共有持证矿山131个。

【水资源】 云浮市位于广东省中西部,西江中下游右岸,东经111°03′至112°19′,北纬22°22′至23°06′之间。地处亚热带以南,属南方水网地带、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境内水力资源丰富,西江主干流从西向东在我市北部通过,南江、新兴江从南向北,分别在郁南县南江口和高要市的新江口流入西江。另外,还有黑河、建成河、罗镜河、围底河、泗纶河、集成河、共成河等28条集雨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河流。全市登记在册的中型水库12宗,小(一)型水库49宗、小(二)型水库159宗,总库容23295.19万立方米。浅层地下水总储量17.72亿立方米。多年平均降雨量1577毫米,实测年最大降雨为2620.8毫米。河流年均径流总量59.82亿立方米,过境客水2235亿立方米(含西江过境客水2227亿立方米)。因过境客水在我市的利用率很低,实际可供开发利用的径流资源不多。

全市78%—83%的降雨集中在4—9月份,由于雨量集中,山区易爆发山洪、丘陵地区涝积易成灾害,夏季台风暴雨破坏性较大,加上境内水土流失严重,河床升高,洪水冲刮力强,路途停留时间短和受西江洪水顶托,往往水灾为患。10月至次年3月的枯水季节降雨少,不少河流甚至出现断流。另外,我市各地降雨分布也不均匀,西南多,东北少,尤其是有些石灰岩地区,生产、生活用水得不到保障,有“十年九旱”之称。

人口】 261.28万人

【民族】 云浮市少数民族人口8920人,族别29个(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资料),以散居为主,婚嫁、工作调动转入为多,人数较多的有壮族、苗族、蒙古族、侗族、瑶族等,主要分布在罗定市,人口比较集中的有罗定市加益镇双益、旺水两个村会。

2004年常住人口情况

单位:人

地区
总人口
总户数


非农业

人口
未落常

住人员
备注

合 计
2619639
741413
1368781
1250858
978797
35219

云城区
283221
82958
148024
135197
283221
1203

新兴县
451109
118954
229627
221482
157671
2315

郁南县
479016
139783
252926
226096
94918
0

云安县
308216
78946
158736
149480
76082
4866

罗定市
1098077
311222
579468
518526
366905
26835

2005年是我市经济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和社会协调快速发展的一年。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决策和工作部署,围绕建设山区经济强市、构建和谐云浮总目标,以加快发展为主题,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子,加强对经济工作的协调服务,缓解经济运行中的不利因素,积极实施“十项民心工程”,统筹推进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根据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按2004年经济普查口径)215.29亿元,比上年增长(下同)1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8.23亿元,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72.24亿元,增长25.9 %;第三产业增加值64.82亿元,增长10.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07.31亿元,增长27.8 %。在岗职工工资总额 20.56 亿元,增长16.7%。农民人均纯收入4222元,增长5.5%。

一、经济发展情况

(一)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2005年,我市抗击西江百年一遇洪水取得胜利,农业在大灾之年夺得大丰收。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4亿元,增长6.6%。粮食播种面积236.73万亩,总产量94.3万吨,均超额完成省下达的任务。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到135个,增加20个;其中农业龙头企业增加了8个,龙头企业销售总收入达107.5亿元,带动农户17.9万户,户均增收4620元,比上年增加125元。石灰岩苦旱镇的农业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9家,其中新增8家;年销售收入4.2亿元,带动农户4687户。水果、蔬菜、花卉、蚕桑、药材等经济作物大面积丰收,畜牧、水产养殖业有较大发展。新建了罗定粤西泷州农产品交易中心(首期),举办了全市首届农产品交易会,新签了一批农林项目,投资额 8.1亿元。创建林业生态县工作成续显著,完成造林作业面积25.21万亩,占年计划141.6%。有两个县(市)被推荐为全国绿化模范县和造林绿化先进单位。

(二)工业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后劲增强。

全市工业总产值完成230亿元(按2004年经济普查口径),增长2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4.05亿元,增长28%。实现销售产值150.8亿元,增长28.8%。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09.5% ,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

支柱产业进一步壮大。电力、石材、水泥、不锈钢制品、纺织、机械、电子、电池和凉果加工等产业继续集群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加快形成,其中生物制药、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分别增长了65.3%和55.2%,产业发展出现了新的亮点。

项目建设势头较好。全市新上项目413个,投资总额为70.4亿元。其中2006年3月份前能投产规模以上企业133个,投资总额47.75亿元,可新增工业总产值70亿元。

项目储备增加。各种经贸、外经贸活动共签订经济合同、协议项目共88个,金额107.6亿元。驻珠三角联络处共引进项目19宗,投资额1.21亿美元。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取得较大成效,与佛山市共建都杨和新成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其中新成工业园已动工建设。

推进云浮电厂三期、华润(云浮)电厂、抽水蓄能电站、粤泷电厂二期、云安电厂(A厂)、享达利资源综合利用发电厂等重大能源项目的立项工作,启动了争取内河核电项目的相关工作。

(三)外经贸工作有新发展,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全市新批设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56家,另有21个项目增资扩产。全年合同利用外资金额14683.8万美元,增长28.7%;实际吸收外资金额3802.8万美元,增长79.6%。外贸进出口总额7.3亿美元,增长21.7%,其中出口总额4.31亿美元,增长23.1%。出口国家和地区达到104个,增加了14个。开通了云浮至深圳华南公共驳船快线,大大降低了进出口货物运输成本。

(四)县域、镇域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县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经济运行质量有较大提高。云安、郁南、新兴和罗定市的财政综合增长率分别排在全省67个县(市)第4 位、第7 位、第 9位和第36位。全市镇(街)抓经济发展和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得到进一步调动,镇域在建规模以上企业120多个,已成为我市经济加快发展的新增长点。

2005年全市共有民营企业45882户,增长12.1%,其中个体工商户44297户,增长11.8%,私营企业1585户,增长22.5%。个体从业人员9.86万人,增长17.2%,民营企业从业人员13.45万人,增长17.8 %。个体工商户注册资金13.05亿元,同比增长18%,民营企业注册资金32.14亿元,同比增长29.5%。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民营企业达到56家,新增20 家。民营企业所创造的工业产值和上缴税金分别占全市的60%和70%以上。

(五)第三产业发展加快,消费市场持续畅旺。

全市新增在建商贸服务业项目55个,总投资11.6亿元。全年接待旅客人数205.6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6.06亿元,增长11.84%。房地产开发增加,并以小区建设为主体。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17.4亿元,比年初增长14.22%;贷款余额97.1亿元,比年初有所增长;市外金融机构向我市企业发放贷款22.2亿元。交通运输和港口物流活跃。城乡消费持续升温,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亿元,增长17.8%。保险业、证券业稳健运行,电信、邮政和中介等业务稳步增长。

(六)交通、城建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固定资产投资理想。

广梧高速公路二期控制性工程已动工,主体工程已获批复,已开展征地拆迁工作。建成了总长7.14公里的新世纪大道。水毁公路已全面修复,国省道、通镇公路和通村公路建设改造加快,全年完成公路建设改造575公里。四围塘和都杨码头的前期工作继续推进。

全市共投入3.6亿元兴建和改造了一批水利工程。13宗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36宗水毁水利工程,以及61宗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紧进行。

市党校、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中级法院审判大楼、金山大道、三河洲小区,以及河滨西路立面改造等主要城建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市区和各县城新建了一批城区主干道,大力度进行城市美化绿化;中心镇规划修编全面完成,151个在建项目,累计已完成投资13.86亿元,品位进一步提升。

(七)财税收入快速增长,政府财力逐步增强。

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33亿元、增长24.7%。;支出23. 9亿元,增长20.5%。国税收入9.94亿元,增长21.4%;地税收入8.65亿元,增长24.6%。财政综合增长率排全省第4位。推进公共财政建设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等改革,财政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持作用明显增强。推动企业改制上市工作顺利开展,已有两家企业完成上市辅导期工作。成立了我市首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全市追收地方金融资产当年收回3254万元。成功盘活东街市场等国有资产,加强了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国有企业纳税增长8.4%。

二、社会发展情况

(一)投资软环境进一步优化。

认真贯彻落实《公务员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规章,进一步规范政府运作。共制订实施规范性文件28件,办理行政复议案件32件。有形建筑市场和有形土地市场健康发展,工程招标项目66宗,中标价2.29亿元,节约2639.13 万元。经营性用地和采矿权有偿出让全部实行公开交易。县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全部进行药品和医疗器械集中招标采购,招标采购药品1.27亿元,向群众让利2989万元;采购医疗设备2413.68万元,节约311.36万元。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的审计监督,加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监督,纠正了违规行为。全市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办件总数42521件。设立了民营企业投诉中心。积极查处公路“三乱”行为,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执法行为6宗。

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查处各类经济违法违规案件 1779宗。考核认定了179家“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加强食品、药品质量监督,严厉打击了虚假违法广告和传销活动,整治了“黑网吧”等场所,规范了市场经济秩序。

(二)各项改革稳妥推进。

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免征了农业税。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额拨款的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已全部实施部门预算,统一了公务员岗位津贴。开展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工作,财政性资金管理进一步规范化。住房公积金归集和管理进一步完善。继续扩大县级经济管理权限,城市公用事业和社区管理改革等进一步深化。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取得初步成效。

(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

全市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年共收社保费36752万元,增加1290万元。社保基金当期结余8349万元,历年累计结余6.26亿元。社保待遇有所提高,并按时足额发放,业务流程逐步规范。市、县两级劳动力市场实现与省联网,街道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新增就业岗位3.3万个。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巩固提高。2005全市参加新型合作医疗A档159.49万人,覆盖率为82.9%,排省内地级以上市前列;B档128.5万人,覆盖率为66.8% 。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补助42693人次,合作医疗救助基金救助947人次。 完成了2006年度新型合作医疗的发动缴费工作,参加合作医疗164.5万人,覆盖率为91.4%。

继续实施智力扶贫工程。市、县两级财政拨出专款对城乡贫困人员和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免费技能培训。选送560人免费就读省、市技工学校接受学历教育;选送了66 名贫困户子女到省级技工学校勤工俭学培训班学习。全年举办农科知识讲座和短期技能培训班,参加人数分别为2.3万多人次。有23082名贫困家庭子女享受义务教育阶段免收书杂费政策。

(四)热点、难点问题得到逐步解决。

全市新动工改造贫困户危房2408户,累计已达2991户。省、市、县330多个机关部门挂钩扶持300多个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落实资金1980万元,集体经济年纯收入3万元以上村委会新增52个。全市享受“低保”救济58007人,增加19957人,“低保”人数占全市总人口的22‰,实现了应保尽保。全市五保供养人数为15304人,增加了4753人。扩建改造了19间列入省“千间敬老福星工程”的敬老院。完成51所山区老区小学残危教学楼的改造。在全省率先解决了18万农民的饮水难问题,523户西江特大洪水房屋“全倒户”己全部重建了新居,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灾民得到妥善安置。完成16条水库移民村住房改造和食水工程建设任务。全市新建了300条生态文明村。23项西江水环境整治工程全面开展,重污染企业全部实行在线监控,城区降尘量下降,已连续三年控制在省的标准以内。开展清理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专项工作,取得较好成效。残疾人康复受惠面进一步扩大。

(五)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得到加强。组织实施了打击“双抢”、“双盗”和侦破命案专项行动,恶性案件大幅度下降。全市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2301宗,增加了289宗;打掉犯罪集团116个;命案破案率为91.9%,排全省及三类地区首位。全市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7636件。落实领导信访包案责任制,完成省交办信访案件37宗、本市立案案件53宗;市县两级领导包案261宗,已办结249宗。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领导责任,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安全事故明显下降。医药市场和学校的食品卫生得到有效整治。

(六)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加强了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新成立了华南理工大学云浮研究院。加大了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增加了一批工程中心、技术创新专业镇、民营科技企业等创新载体。专利工作和知识产权保障得到了加强。

素质教育和特色教育协调发展。全市所有小学从一年级起开设了英语课程,中学和中心小学装备了计算机室,并与互联网接通,开通了全市基础教育信息网。新建、扩建高中学校总建筑面积10.2万平方米,增加学位5800个。高考取得历年最好成绩,上省专科A线人数增加了17%。大、中专、职业技术和成人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新组建了市技工学校,全市职业招生人数11684人,比上年增加13.1%。市职业技术学校筹建工作正在进行。

文化、体育等事业有新进步。相继建成健身广场等一批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城乡文化活动深入开展,举办了多场高品位文艺演出活动。《云浮市志》编修工作进展顺利,已有7部部门志编成出版。广播电视建成市至各县(市)光纤干线,实现了全市联网,部分县(市、区)实现了县(区)至镇的广播电视光纤联网。参加第十届全运会获金牌1枚、银牌1枚、5项第4名;已取得计入省十二运金牌17枚,其中新增8.5枚。我市籍运动员苏丽慧参加全国、亚洲及世界级比赛,分别获得1枚金牌,2枚银牌。女子曲棍球队参加全国青少年锦标赛勇夺冠军。成功举办全市第一届残疾人运动会。

加强了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市和各县(市、区)的疾控中心全面动工、改造了各地定点医院的传染病区,防控了非典、禽流情、狂犬病等疫情。加大了药品食品卫生监督和整治的力度,严厉打击了无牌无证行医等非法行医行为,医疗市场进一步规范。创建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工作得到省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计划生育与环境保护、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全市人口出生率10.98‰、人口自然增长率5.6‰,均完成省下达任务。实行了“节育奖”制度。加大国土资源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力度,完成了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得到加强,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

创建双拥先进市(县、区)工作有新进展。支援部队建设、安置退役士兵、解决随军家属就业,以及人防工程规划等工作进一步加强。

按上级的统一部署,开展了第一次经济普查和“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

此外,物价、粮食、人事、民族、宗教、档案、武装、民兵预备役、信息产业、外事、侨务、台务、口岸、消防、保密、新闻出版、妇女儿童、红十字会、工商联、文联、侨联、社科联、气象、经济发展研究以及驻外机构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6-07
  云浮历史沿革

  云浮县境内出土的古生动物和智人牙齿等化石证明,早在三四十万年前,就有剑齿象、大熊猫等20多种古生动物在这古老的土地上栖息繁衍,距今1万年前就有晚期智人在这里过着穴居的生活。境内出土的石矛形器、石锤形器和西蛙铜鼎、雷纹铜鼓、青铜编钟等古代文明证明,在新石器至青铜器时代就有古越族人在这里劳动和生活。(秦汉时期,这里为越族人的聚居地。到了宋、元、明时期则是壮族、瑶人的聚居地)周代本县境为百越(粤)地。秦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本县地属南海郡,秦末为南越国地。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灭南越国,开郡置县,本县地域属端溪县(县治在德庆)和高凉县。东晋永和七年(351年),县地中部和西北部属晋康郡,东南部属新宁郡。南朝宋元嘉年间(424-453年),置安遂县(县治在连滩),县境西北部属安遂县。梁武帝普通四年(523年)县境东南部属新兴县,西部属开阳县,西北部属安遂县。隋大业三年(607年)县境西部属泷水县,西北部属安遂县,中部和北部属端溪县,东北部属高要县、博林县,东南部属新兴县,南部属铜陵县。唐武德四年(621年),县境东南部属永顺县,西南部属富林县,西部属泷水县,西北部属安遂县,中部和北部属端溪县。唐武德四年(621年)设勤州,领铜陵、富林二县。天宝元年(742年),将全国各州一律改称为郡,勤州改称为云浮郡,(这是"云浮"地名的由来)县境南部属其辖。唐至德二年(757年)改安遂县为晋康县,县境西北部属其辖。宋开宝五年(972年),晋康县并入端溪县,永顺县并入新兴县。县境西部属泷水县,中部和西北部属端溪县,东南部属新兴县,西南部属阳春县,东北部属高要县。元朝沿袭宋制。明洪武九年(1376年),县境中部和西北部属德庆州晋康乡,西部仍属泷水县。明万历初年(1573年)镇压境内瑶族人民的武装斗争,屠杀和驱赶瑶族人民。万历五年(1577年)建立东安县。

  东安古城历史

  东安县城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闰八月,次年二月竣工。城池周长为384太,东起明伦堂侧(今城基路影剧院侧),西至城隍庙旁(今邓发小学),南起南门楼(今同福超市对面),北至镇远楼(今城基路区武装部),形似椭圆。城墙高两丈、厚1.4丈。城池开有小南门(洪文门)、南门(瞻明门)、西门(永禄门)。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增设南门、小南门及西门的瓮城(城门外防护城门的月城),南门瓮城有两个小门,并增高周围城墙1尺。城四隅拐角楼4座,守望铺24间。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开凿北城濠,阔1.3丈。

  城内建有守府署、县署、社学、总部、分司、儒学、明伦堂、捕厅、仓、城隍庙、关帝庙、圣庙、文昌庙等。县公署的房有县治正堂、二堂、三堂各3间。正堂西有仪仗库、库房各一间(明万历十年移于二堂之东);二堂东建有1楼(楼前厅房3间);东西吏舍共14间;戒石亭在甬道中仍设门1座;大门内之左设有土地祠3间;大门内之右设狱房5间;头门3间。县公署前,东有申明亭,西有旌善亭,照墙1座,左右有两门;正堂后衙舍有前后厅各3间,后房5间,左右厢房各两间;在衙舍后有应宿楼1座,箭道1座3间,亭1 所。县丞衙署在正衙东;主薄衙署在正衙西抚瑶厅;分司1所在县治西;社学1所在分司之右。房屋结构为两进或3进,中间设天池。城内县衙之墙用青砖结砌(青砖规格为36X18X12厘米);房顶由杉木与瓦组成。瓦大装小嵌,且用灰吻合。圩市、官铺,在建县初时为茅茨结构,后发展为泥砖或青砖瓦木结构。

  明清时期的东安县城池周长有1267米。城内有乐平坊(“坊”即街道)、麟秀坊、龙盘坊。街道多为石板、青砖铺设,约宽4米。城外有都春一坊、都春二坊、长春坊、宾阳一坊、宾阳二坊。

  民国3年(1914年)东安县改称云浮县,民国21年(1932年)开始,陆续拆毁旧城墙,并扩建街道。以后,逐步扩建成为东西走向1430米、宽9米的街道。城区面积约为0.28平方公里,街道两旁共有铺300余间。中时建设还有猪牛市场、太邱书院、延平书院、桃园书院、平阳书院、平民医院等。县城建筑总面积有5.88万平方米。街道铺户为岭南建筑风格。铺面为骑楼,骑楼后面为平房。骑楼为两层砖瓦木结构,走廊2.5米宽,楼柱为青砖砌。房内墙壁多为泥砖结砌,少部份为青砖结砌,房顶为瓦木结构。

  民国38年东安县城范围东至公信押(现兴云中路建行侧),西到屏风山(解放西路)南到太邱书院,北到镇远楼,东北到九星岩路口。全城从东到西有中山路、石麟路、大南路、玉屏路4段主在街道。

  新中国成立后,城区范围继续扩大。至1992年(县级云浮市)的范围东到罗沙村,西抵九龙桥,南至石仔岭,北达罗斗岗岗咀桥,面积12.9平方公里。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