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战役是什么时期的

如题所述

三大战役的时间: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

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河、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辽沈、淮河、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变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三大战役后,蒋介石国民党集团赖以维护其反动统治的主要精锐部队被消灭殆尽,中国革命已处于胜利的前夜。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巩固基础。

辽沈战役的意义:

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使全国的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从此,人民解放军不仅在质上占了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占了优势,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得人民解放军拥有了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为后面两大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淮海战役的意义:

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严重动摇了国民党上下的独裁梦想。同时,我军的力量大增,士气高涨,大大增强了解放全中国的信心。此次战役的胜利结束,标志着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统治的瓦解。为渡江战役的胜利展开打好了基础。

平津战役的意义:

平津战役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地区基本获得解放。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进一步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三大战役的意义:

从战争规模和取得成果来看,三大战役在中国战争史上是空前的。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23
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至11月2日结束。
淮海战役从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
平津战役从1948年12月5日开始至1949年1月31日结束。
指挥三大战役的统帅部,中共方面是在河北西柏坡的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兼总司令朱德,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周恩来),国民党方面是在南京的国防部(部长何应钦)和参谋本部(总长顾祝同),由于解放战争时期取消了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军委会,蒋介石以总统名义亲自指挥国防部和参谋本部,甚至多次乘机到东北、华北前线指挥,但没有到淮海前线指挥。国民政府在前线指挥的将领是: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另外杜聿明作为前敌总指挥负责了东北国军的撤退和徐州战场的现地指挥(刘峙的指挥部撤退到蚌埠)。
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负责辽沈战役,东北军区提供支援;
华东野战军饶漱石,陈毅、粟裕、谭震林和中原野战军刘伯承、邓小平负责淮海战役,华东、中原军区提供支援;
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和华北野战军聂荣臻负责平津战役,华北军区和东北军区提供支援。各军区系统主要提供的是军区地方武装和后勤支援。
第2个回答  2016-12-15
三大战役按照时间的顺序为:辽沈战役第一,淮海战役第二,平津战役第三。

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至11月2日结束。
淮海战役从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
平津战役从1948年12月5日开始至1949年1月31日结束。
平津战役采取先打两头,再打中间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断敌退路,全歼平津守敌的战略目的。
在平津战役之前,以当时的敌我态势来讲,东北全境已经基本全部解放,第四野战军正在大量入关,平津之敌不可能向北逃窜,而解放军济南战役,又断了敌南逃之路。因此,对平津守敌而言,只有经由张家口方向西逃,和经塘沽从海上外逃的可能。而采取先打两头,就是切断平津地区傅作义守敌的全部退路,达到对其进行全歼的目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01-23
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中华民国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个战略性战役。
第4个回答  2018-02-16
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