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主要人物性格特点

如题所述

《二十四孝图》

主要人物性格特点:

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主要内容: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

鲁迅先生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拥有的最早一本画图本子《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可怜。

《二十四孝故事》中,几乎都具有这种精神,这种精神具有它永恒的价值,这就是《二十四孝故事》的核心与精华所在。我们读《二十四孝故事》,当以同情之心去了解古人。

他们也许并非看重形式,让后人件件照办,而是想通过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人世界还有“孝”之一字!从另外一个角度说,由于“孝道”源于原始的氏族社会,发展于和强化于封建社会,因而它必然带有它的历史局限性。

特别是成了官方“以孝治天下”的理论之后,产生了逆来顺受的、愚孝的、迷信的、因果报应的观念,甚至有与人性相背离的地方,如“卧冰求鲤”,“恣蚊饱血”,“埋儿奉母”,“闻雷泣墓”等,所有这些都是不能吸收和提倡的,即使是“刻木事亲”虽然表现出丁兰的至诚之心。

但是在今天看来,不免有些可笑,都应予以抛弃。今天我们提倡的孝应该是文明的、合乎理性的。所以,我们不能不加分析地去吸收“二十四孝”中的一切。

总之,在今天这个文明的、法制的社会中,父母和子女在人格上和法律上是平等的,父母有责任和义务哺育子女,子女有责任和义务孝敬父母。

当今有不孝顺父母的子女,也有把自己亲生的儿女遗弃、卖掉、甚至有将其扼死、溺死或杀死的父母,这些都是丧失了人性和违法的行为,是社会和人类的良知不能容许的。因此,要提倡“父慈子孝”,继承和弘扬孝道文化的精华。

扩展资料:

历史上传承下来的《二十四孝故事》,必须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辨证的历史的分析。其中确实有值得继承和弘扬的内容,但也有糟粕。值得继承和弘扬的是——对父母的敬爱和关心、发自内心的事奉父母的精神。

《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元代郭居敬辑录古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后来的印本都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

《二十四孝故事》是中国元朝成书的一本宣扬传统儒家孝道的蒙养读物,其中选辑了为封建王朝所称颂的自上古至宋代的24个孝男孝女的事迹,叙之以文,咏之以诗,绘之以图,目的在于“用训童蒙”即培养儿童的封建孝德,并在民间广泛流传。在旧社会,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二十四孝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3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质朴善良、愚昧麻木、勤劳) 藤野先生——一位日本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没有民族歧视,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不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严谨认真、平等待人、和蔼可亲)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妥协、懦弱)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由此我们可以感到鲁迅先生对父亲强烈的爱。在现实生活中,有的爸爸是无情的,他没有关注到孩子在一步一步的努力,却一味的敷衍孩子,令孩子自尊心受损,便会度日如年。(严厉、慈爱) 衍太太——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却是要打骂的。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却是鄙视衍太太的,因为这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 寿镜吾——方正、质朴、博学。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1-22

《二十四孝图》是出自鲁迅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作品,其依据主要来源于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二十四孝》,全称《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集》。孝自古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儒家的重要核心思想之一,一直是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杰作。《二十四孝》在当时被做成印本并由王克孝绘成《二十四孝图》,由于其写的书中故事通俗易懂、情节感人,便于记忆,非常适合儿童和普通百姓阅读,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

民国大文学家鲁迅却对这二十四孝图不一样的看法,或许是因为处于新旧文化交替的年代,反而对此有不一样的看法。据说他小时候读到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这两个故事的时候引起很强的反感,即便是在年轻的时候都对其印象深刻。

鲁迅在写《朝花夕拾》的时候,回忆起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用自己的观点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这三个孝道故事,认为他们忠孝观念最可悲。一方面是为了呵斥封建王朝统治时期所谓的那些愚忠愚孝,以及封建社会某些孝道文化的虚伪。另外一方面是借着写对古代《二十四孝图》的不满,对当时反对使用白话文、提倡复古文化的一种强烈不满和抨击。

虽说《二十四孝图》中收录的那些关于孝子的故事,原本都是感人励志性的。可惜的是,那些故事却在社会当中某些人的加工下,成为生活中的一种标杆。鲁迅通过写自己起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来告诫世人,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重孝道文化就是尊重中国的传统美德,但是迂腐、无知、盲从却是一种非常那个可悲的行为,当下的国人该如何提倡孝道,是一个非常非常值得思索和探讨的问题。英雄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他曾经也是一个普通人,也有过懦弱、自私和犹豫的时候。只不过在关键时候他选择了奉献,之后才有了后来的那些故事。

第3个回答  2020-09-04
《二十四孝图》
主要人物性格特点:
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主要内容: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
鲁迅先生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拥有的最早一本画图本子《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可怜。
在《二十四孝故事》中,几乎都具有这种精神,这种精神具有它永恒的价值,这就是《二十四孝故事》的核心与精华所在。我们读《二十四孝故事》,当以同情之心去了解古人。
他们也许并非看重形式,让后人件件照办,而是想通过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人世界还有“孝”之一字!从另外一个角度说,由于“孝道”源于原始的氏族社会,发展于和强化于封建社会,因而它必然带有它的历史局限性。
特别是成了官方“以孝治天下”的理论之后,产生了逆来顺受的、愚孝的、迷信的、因果报应的观念,甚至有与人性相背离的地方,如“卧冰求鲤”,“恣蚊饱血”,“埋儿奉母”,“闻雷泣墓”等,所有这些都是不能吸收和提倡的,即使是“刻木事亲”虽然表现出丁兰的至诚之心。
但是在今天看来,不免有些可笑,都应予以抛弃。今天我们提倡的孝应该是文明的、合乎理性的。所以,我们不能不加分析地去吸收“二十四孝”中的一切。
总之,在今天这个文明的、法制的社会中,父母和子女在人格上和法律上是平等的,父母有责任和义务哺育子女,子女有责任和义务孝敬父母。
当今有不孝顺父母的子女,也有把自己亲生的儿女遗弃、卖掉、甚至有将其扼死、溺死或杀死的父母,这些都是丧失了人性和违法的行为,是社会和人类的良知不能容许的。因此,要提倡“父慈子孝”,继承和弘扬孝道文化的精华。
扩展资料:
历史上传承下来的《二十四孝故事》,必须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辨证的历史的分析。其中确实有值得继承和弘扬的内容,但也有糟粕。值得继承和弘扬的是——对父母的敬爱和关心、发自内心的事奉父母的精神。
《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第4个回答  2019-09-17

朝花夕拾10个人物形象:“二十四孝图”之郭巨埋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