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妹文》为甚麼成为哀祭文的代表

如题所述

袁枚的《祭妹文》是我国文学史上哀祭散文的珍品。近代评论家将它与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欧阳修的《陇冈阡表》相提并论,不为过分。文章通过对作者与亡妹童年以及成长后的许多生活琐事的叙述,表现了对亡妹的深挚悼念之情。文章质朴清新,其抒情艺术更是出于自然,不着痕迹。  
本文(除开头、结尾外)以时间先后为顺序组织材料,以兄妹间的亲密关系作为贯串全部内容的线索,写出死者一生的经历,显示死者的品德,抒写了对死者的深情悼念。  

一、结构  
开头总说亡妹葬于异地,交代祭奠时间、祭者身份,并用“呜呼”一语转第一人称为第二人称,直呼亡妹,奠定全文凄切哀惋的基调。  
主体部分先概述亡妹不幸的一生,把她的“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归咎于诗书。以下便按时间的顺序叙事。  先记幼年琐事,表现兄妹间的亲密关系。接着叙妹归母家后兄妹相依之情,从而表现死者的才德。这以前,亡妹在夫家一段情节,已于上文概述她不幸的一生时提及,所以只用“义绝高氏”四字带过。再往下便叙亡妹的病危和死,写她忍死待兄,而临终未得一面,对自己的远游无限懊悔,一字一泪,是全文的顶峰。然后写亡妹身后之事的筹措,安慰与伤痛交错。  结尾直抒悲痛之情。“哭汝”二字总括全文,“奠汝”二字与前面交代语中“奠以文”相应。末了连说“呜呼哀哉”,呼应开头一段的悲叹,一往情深。  
从选材的角度看,作者奠祭亡妹边哭边诉,笔随忆至,儿时的回忆,往日的手足情,对亡妹身后诸事的安排,一齐倾叙出来,似乎写得很“散”;但是这一切往事,又始终围绕着亲密的兄妹关系和哀悼亡妹这一中心,这就使文章在结构上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从组织材料的角度看,把当年事和眼前景相结合:通过忆旧来悼念逝者,写这些往事时都紧扣眼前。比如写“今予殓汝葬汝”的事实,就自然联想到儿时共同葬虫吊虫的情景由此更加深了内心的悲痛。这就使“形散而神聚”的特点更加突出。  

二、语言运用  
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叙事中充分抒发自己的强烈的感情。具体来说,是通过两种方式来抒情的:一种是寓情于事,以情动人。文中所记的许多小事都渗透着作者怀念、同情和悲痛亡妹的真挚情意。另一种是在叙事中穿插一些抒情性的语句,来直抒胸臆,表达感情。例如,在回忆儿时的共同生活后说:“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为印证者矣。”在写袁机绝高氏而归对自己的帮助后说:“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在写自己病中受到袁机的关心后说:“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在写袁机病危及去世后说:“然则抱此天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在写为袁机办理后事联想到自己无子时说:“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这些都是在叙事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哀痛心情,感人至深。  

三、景物描写  
作者在交待了对亡妹的安葬之后,紧接着描写了其墓地的环境。“羊山旷渺,南望原隰,西望栖霞,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在这里不仅渲染了凄切悲凉的气氛,而且通过对亡妹逝后所处环境的描写,表达对亡妹的关心,在关心中自然流露出对亡妹的深挚哀悼之情。  

四、叙述事件  
本文是一篇祭文,祭文的特点是要求概述死者的生平事迹,而袁机是一个封建社会中的妇女,生平无事迹可言,而她和作者又是同胞兄妹。所以作者选取了生活中的一些琐事来写。例如,回忆幼年时的生活情况,写了兄妹共同捉蟋蟀和埋蟋蟀、兄妹一同在书斋读书、兄长弱冠远游时小妹的悲恸和中进士还家后全家的欢乐等几件事;记叙袁机归居母家后的情况,写了她扶持堂上阿母、治办家中文墨和在兄病时终宵刺探、为说稗官野史等几件事;记叙袁机病中及去世时的情况,写了她病重时阻人走报、病危时盼望兄归,病逝后一目未瞑等几件事。文章就是通过这些生活琐事的叙写,寄托了作者的无限哀思,表达了兄妹间相依相存的亲情,对妹妹不幸遭遇的悲痛之情和感激妹妹的相助之情。  

综论:  
古代的祭文是一种对死者表示崇敬和怀念的文体,相当于现在的悼词。祭文的体例,一般是以简叙死者生卒年月、享年多少,由某人主祭为发端,以追叙死者生平事迹、抒发哀痛之情为主体,以呼告死者安息、“尚飨”结尾。由于一般祭文是应合礼仪的需要,作者也就虚应故事谀颂死者,因此多浮夸不实,缺乏感人的力量。而本文和一般祭文不同,从内容来看,它不像一般的祭文那样追叙死者生平事迹,而是选取一些典型的生活琐事来写;从感情为抒发来看,它语出肺腑,表达了哀惋真挚的感情。所以,它被称为祭文代表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