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平仄”到底是什么含义?写诗词时要怎么注意平仄?

如题。

平仄,或者说是调平仄,意思是在说话或者写作中,在适当的地方要求平声和仄声协调,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平仄在古代和现在是不同的,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调有四种: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去声。把这四种声调分为平仄两类,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是仄声。这样分,是因为阴平和阳平的声音都比较长,没有降,有共同的特点,所以归入平一类,平是平直的意思;上声和去声的声音都比较短,有降,有曲折,也有共同的特点,所以归入仄一类,仄是窄促的意思。

旧诗词的平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因为当时的四声是平、上、去、入,而不是阴平、阳平、上、去。旧四声的调值实质怎样,现在还有许多争论。我们读旧诗词、写作格律诗,我认为只要知道同现在的明显区别就行了,特别是写旧体诗,我是主张用今声今韵的,反对照过去的韵书照搬照用,因为那样写出来的东西,大家读起来有时会有很明显的别拗的感觉。旧的平声不分阴阳,如现在读阴平的“忠”、“功”,读阳平的“同”、“红”,旧时都入一东韵,在诗词中可以押韵。仄声除上、去以外,还包括入声。入声是收尾短促的音(用拼音表示,是由p、t或k收尾的),金元以后在北方话中渐渐消亡,其中有不少到普通话里变为平声。因此,我们用普通话语音读旧诗,有时会感到有的字不合格律。如白居易《草》结句“萋萋满别情”中的“别”,照格律应该是仄声,因为古代乃是入声字,可是现在读平声,就变为平声了。此外,上声变为去声的字也有一些,如“市”、“道”等,因为都属于仄声的范围,在平仄运用上关系不大。

平声高扬、开朗、绵长,仄声低沉、收敛、短促,音的性质各有特点,因而产生的情调也就不一样。按照音乐的要求——和谐、变化、抑扬顿挫等,如果能够使两者互相配合,交错出现,听起来就感到悦耳,否则就感到沉闷、单调。比如说,“走马观花”是仄仄平平,“骑驴观花”是平平平平,“走马看叶”是仄仄仄仄,三种说法对比起来,显然是“走马观花”好,因为声音有抑扬,有变化,和谐而不单调。《红楼梦》第五十回即景联句,凤姐起句“一(旧是仄声)夜北风紧”是仄仄仄平仄,李纨续句“开门雪尚飘”是平平仄仄平,显然是续句更加悦耳,因为平仄协调。不只是诗,散文或日常说话也有一个调平仄的问题,只不过没有韵文表现的那么明显。比如日常生活中常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为什么不说“上山容易下山不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后者平仄不协调,说起来拗口。

平仄是汉语语音的客观存在,求平仄协调乃是人为,但“求”是人为,至于怎样才算协调却不是人为。以律诗为例,五言首句常常是仄仄平平仄或平平平仄仄,七言首句常常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或平平仄仄仄平平,音调的变化是以两个音节为单位的,有人称之为“音步”或“节”,而这个“音步”的重点在后而不在前,所以前可变通而后不可变通。这是语言音乐性的自然要求,如果不这样,而硬要以一个音节或三个音节为单位,或变动一个“音步”的后一个音节,就会失去语言的音乐性。

要想了解平仄,对平仄有更深的认识,最好多读读盛唐及其以后的格律诗,也就是律诗和绝句,因为格律诗对平仄要求是比较严的。以五言律诗为例,仄起的格律一般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起的格律一般为“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调平仄是格律诗的重要条件,讲究很多,限制很严。一句之内,两个邻近的音步要变,如仄仄之后必须是平平,平平之后必是仄仄。有三平相连的情况,那是因为句末必须用仄,所以把平声提到前面,连用三仄的道理相同。前边已经说过,音步的重点在后一音节,所以在诗作中,音步的第一个音节可能不合格律,这就是常说的“一三五不论”(当然有时不能不论),但音步的后一音节却不能通融,这就是常说的“二四六”分明。就是在前一音节可以通融的情况下,很多诗作者还是要有意补救一下,如“势分三足鼎”,“势分”应该用“平平”而用了“仄平”,于是紧接的“三足”该用“仄仄”而用了“平仄”,把前一音步少用的平在后一音步补上了。

跳出本句,在一联(单双两句是一联,单数句名出句,双数句名对句)之内,平仄要求同样严格——邻近音步要平仄不同,如出句是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是平平仄仄平,否则就是失对。音步前一音节偶尔不合,有些作者也愿意用前述的方法补救一下。

跳出一联,也就是联与联之间(律诗八句四联,有人称之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平仄方面仍然有严格要求。要求的性质是要同,其实是以同求变。所谓同,作诗的术语叫“粘”,就是双数句和其后的单数句平仄要相同,如双数句平平起,则其后的单数句也要平平起,否则就是失粘。粘是以同求变,因为不这样,而前一联的第二句和后一联的第一句也要求对,各联的平仄情况就完全一样了。

任何规则都有它的灵活性,诗词的格律也不能例外。处处拘泥格律,反而损害了诗的意境,同时也降低了艺术。格律是为我们服务的;我们不能反过来成为格律的奴隶,我们不能让思想内容去迁就格律。杜甫的律诗总算是严格遵照格律的了,但是他的七律《白帝》开头两句是:“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第二句第一二两字本该用“平平”的,现在用了“仄仄”。诗人有意把白帝城中跟白帝城下(城外)迥不相同的天气作一个对比,比喻城中的老爷们是享福的,城外的老百姓是受灾受难的①。我们试想想看:诗人能把第二句的“白帝”换成别的字眼来损害这个诗意吗?

在这一点上,毛主席的诗词也是我们的典范。按《沁园春》的词谱,前阕第九句和后阕第八句都应该是平平仄仄,毛主席《长沙》前阕的“鱼翔浅底”,后阕的“激扬文字”,以及《雪》前阕的“原驰腊象”,都是按这个平仄来填的;但是《雪》后阕的“成吉思汗”,其中的“吉”字却是仄声(入声),“汗”字却是平声(读如寒)。这四个字是人名,是一个整体,何必再拘泥平仄?再说,“成吉思汗”是一个译名,它在蒙古语里又何尝有平仄呢?再举毛主席的《念奴娇·昆化》为例。依照词谱《念奴娇》后阕第五、六、七句应该是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但是毛主席写的是:“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既然要叠用三个“一截”才能很好地表现诗意,那就不妨略为突破形式。

毛主席的诗词,一方面表现出毛主席精于格律,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并不拘守格律。旧体诗词的好处在它的音韵优美,而不在于字数的固定。假如只知道凑足字数,而置音韵于不顾,那就是买椟还珠,写旧体诗词变为毫无意义的事了。因此,我们必须力求做到思想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统一起来。格律本来是适应艺术的要求而产生的,目的是使诗词更加具有可读可观赏性,要把握格律的内涵,做到以文意为先,格律为次,从而才能做到得心应手地驱遣格律,而不为格律所束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14
何谓平仄?
要区别平仄.先要懂得四声.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现代汉语

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份变为去声.一部份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并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如下: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第一声 第二声 第三声 第四声
例如:

妈 麻 马 骂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简单说.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粤语九声

现代粤语仍存在著『平.上.去.入』四声.并细分为九声.分别为「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和「阳入」.
粤语九声声调表如下:


阴 中 阳
平 上 去 平 上 去 入 入 入
si1 si2 si3 si4 si5 si6 si7 si8 si9
诗 史 试 时 市 事 色 锡 食
粤语九声中.第一.四声(阴平.阳平声)是平声.其他的七声(上.去.入声)都属仄声.
以后查字典的时候(如商务大词典).只要看看它在注音上的数字(通常在右上角)是1-9中的那一个.便知是平是仄了.
后记:
古人吟诗作对是按古音的. 当用今音朗读古联时. 就容易误会古人平仄不合联律了.举例如 "吸来江水煮新茗,卖尽青山当画屏."
按普通话四声.
吸来江水煮新茗,
平平平仄仄平平
卖尽青山当画屏.
仄仄平平平仄平
按古四声则是.
吸来江水煮新茗,
仄平平仄仄平仄
卖尽青山当画屏.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从以上平仄排列.用古声是合联律.而用今音则不合了(最起码的句末上仄下平铁律都不符).故以后谈论联中平仄时.首先要了解创作人是根据古音.今音.还是地方方言出联,否则便会弄出笑话来.
四声与平仄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心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⑴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⑵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中(从湖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

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疏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让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现在试举一些例子:

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还.

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

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开脏.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形容词.频繁.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汉".[看"字都属于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总是读去声.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是有时平去两读的.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下文我们就讨论平仄问题.

平仄

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关于诗词的平仄规则.下文律诗的平仄及词的平仄中还要详细讨论.现在先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问题就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象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问题在于你要先弄清楚自已方言里有几个声调.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如果你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已方言里的声调.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言里都归了阳平.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属于入声字的.至于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古代入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声也是仄声.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入变平(阴平.阳平)才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我们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
注意.凡韵尾是-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如果就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来说.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
总之.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个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谢谢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9-14
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 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诗词的平仄 可以通融的大致是靠前的单数字。 说“大致是”,或说“基本上”,是因为词的平仄要求比诗严格,平仄变化比诗复杂。差异由词的句法和音律与诗有别来。先说句法。诗,尤其近体,无妨说,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六言的作品极少)。词就不同,由一字到十字都有。只举例说说两端的较少见的。一字的有大断、小断两种,如《十六字令》的开头一字要断句,入韵,是大断;许多领字,如“·渐霜风凄紧”,“·怅客里光阴虚掷”,加点的字读时要顿,是小断。二字的不少,多用在换头处,如“明月,明月”,“·江·国,正寂寂”。三字的更多,如“萧声咽”,“秦楼月”。超过七字的数量不大,如“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八字句,“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是九字句,“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是十字句。再说音律。深追,可以细到如李清照在《词论》中所说:“盖诗文分平侧(仄),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我们不敢这样要求,但也不能退到像诗那样,只满足于平平仄仄的变化。超出诗以外的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较粗,是平仄的变化不是平平仄仄式。还可以分为缩短和延长两种:缩短是不到两个字就变,如《如梦令》的“如梦,如梦”(平仄,平仄),《天仙子》的“泪珠滴”(仄平仄),《六丑丑》的“愿春暂留”(仄平仄平),都是;延长是超过两个字才变,如平韵《忆秦蛾》的“桃花红”(平平平),《兰陵王》的“似梦里,泪暗滴”(仄仄仄,仄仄仄),《黄莺儿》的“黄鹂翩翩”(平平平平),《声声慢》的“惨惨戚戚”(仄仄仄仄),《夜半乐》的“渔人鸣榔归”(平平平平平),《倒犯》的“驻马望素魄”(仄仄仄仄仄),都是。另一类加细,是不只辨平仄,有些地方还要限定用仄声的哪一种。如《永遇乐》的“尚能饭否”,“否”一定要用上声;《瑞鹤仙》的“又成瘦损”,“瘦”一定要用去声;《红林檎近》的“萧索水云乡”,“索”一定要用入声。(《忆秦娥》、《贺新郎》等习惯押入声韵的词调,韵字当然要用入声。)这么琐细,初学怎么办?有劳、逸两种办法:劳是对照词谱,逸是大致照读诗那样读(注意平仄变化和韵字)。当然,如果仿作,就只能走劳的一条路。 总括以上所说,以下面两首为例,加点的字,读音就应该从旧,以求不破坏音乐美。 好雨知时·节(jiè),当春乃·发(fà)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jū)·黑(hè),江船火·独(dù)明。晓·看(kān)红·湿(shì)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zhì)。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jì)。为问家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guò)。钗钿堕处遗香·泽(zè),乱点桃溪,轻翻柳陌。多情更谁追·惜(xì)?》但蜂媒蝶(diè)使,时叩窗·槅(gè)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静绕珍丛底,成叹·息(xì)。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biè)情无·极(jì)。残英小、强簪巾帻(zè)。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漂流处、莫趁潮·汐(xì)。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dè)?(周邦彦《六丑》) 最后说说理论上没啥实际上也许会碰到的一个问题,是:读,从旧(就说是为数不多)有困难,完全从今不成吗?困难有不同的来源。一个小的是与“省力”有矛盾。这在前面已经谈过,图省力,就只好牺牲音乐美。两条路只能走一条,走哪条是个人的自由,不必勉强,勉强也没有用。另一个大的是与推广普通话有矛盾。据我所知,电台和电视中读诗词,就以此为理由,一律照今音读。这是集体的自由,也不必勉强。但这会引来一个小矛盾,是:读,大多是描画某一首如何美,这美包括意境美和声音美,而如果照今音吟诵,比如与“今夜鄜州月”对称的“闺中只独看”,读为guīzhōngzhǐdúkàn,那声音就成为相当难听了。怎么解决才好?难免左右为难。这就更足以证明,读诗词怎样发音还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参考资料:网上查的
第3个回答  2013-09-14
一般而言,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对于格律诗来说,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这是四种基本句式,要学会举一反三。对词来说,每个词牌都有对应的格律,百度一下就可以了,然后就只要按律填词就OK了。
第4个回答  2013-09-14
和声调有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