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后主一首词开篇后无人敢仿,纳兰性德:仿写偶像的诗,你怎么看呢?

如题所述

在我国历史上,有这么一朵奇葩,放着好好的皇帝不好好干,非要写写诗干个副业,并且这副业干的比皇帝干的还好。


要说做皇帝,李煜无疑是失败的,但作为词人,李煜显然是一颗璀璨的明星。唐宋文坛,群星璀璨,就像两条星河熠熠生辉,而李煜就是站在唐宋文坛之间的那个人,他这颗星的闪耀程度,不输绝大多数唐宋名家。


李煜的诗词能流传至今,一点也不奇怪,时间能够证明,只有经典才值得被永久流传!而李煜的作品,更是经典中的经典。

因为词写得太好,也引得众人纷纷齐纳来模仿,简直引领了时尚潮流,就是时尚的指向标!

自从他用“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写愁后,以江水喻愁似乎就成了一种时尚;

自从他写出了“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后,西楼月就成了两宋文人争相吟诵的意象;

更夸张的是他的那句“小楼昨夜又东风”,仅其中一个“又”字,就让宋元明清的文人效仿不绝。


虽然李煜的众多词作被后人模仿,但是有一首却没人效仿。不是因为他不出名,而是众人将它捧得太高,不敢去仿,怕弄出笑话来,贻笑大方。

这首词便是《长相思》,词的意境非常唯美。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下整首词的原貌: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这首诗整体的感情基调是比较悲凉的,透漏着淡淡的忧伤,全文不提一个愁字,却让读者感到满满的愁绪笼罩心头,没有一定的文学功底是绝对办不到的。


其次,重叠意象事物的使用,与主旨的完美结合,更是绝妙无比,让人不敢轻易尝试。词中,“一重山,两重山 ”、“菊花开,菊花残”,以景移情,将自己心中的愁绪的变化用变换的意象表达出来,想要仿写出来,也着实不易。

就是因为这两点,难倒了后世的很多文人,在60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无人模仿。直到清朝一个叫纳兰性德的青年才俊,一首《长相思》的横空问世才打破了李煜《长相思》无人敢仿的地位。


俩人相差600多年,但是俩人的词作经久不衰,成为后世典范之作。世人经常将这两个人拿来对比,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两个人的身世和词风颇为相似。

经历过伤痛才能写出深刻的触动人心的诗词。两个人各有各的伤痛,李煜经历过亡国的伤痛,而纳兰性德经历过丧妻之痛,由此,两个人将自己心中感情通过诗词发泄出来,酣畅淋漓。


说起来,纳兰性德对李煜非常崇拜,一直视其为学习的对象,而且纳兰性德也曾多次公开赞赏过李煜的才华。所以说,纳兰性德在写下这篇作品时,肯定受到了李煜的影响。

纳兰性德曾说道:“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质重,李后主兼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


在词风上,梁启超曾说:"容若小词,直追李主"。我们来看看纳兰容若这首词,写的到底如何:南唐后主一首词开篇后无人敢仿,纳兰性德:仿写偶像的诗?我试试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纳兰性德用"山一程"代替"一重山",化静为动,比起李煜“一重山,两重山”,多了一些灵动之感,让诗篇活了起来。

全词无论是从语言风格,还是意境之美,都与李煜的作品异曲同工。更为重要的是,这首词同样写的是愁,却也是不见一个愁苦的字眼,可谓是仿的妙啊!


纳兰性德这首词中,有一句非常经典,就连王国维也曾高度评价,这句就是“夜深千帐灯”。深夜的塞外,除了月色之外,发出光亮的便是这“千帐灯”了,亮着的不仅是烛光,更是士兵们“思念家乡”的心。

看似写景,实则抒情,全篇虽无一个愁字,读者却能感受到满满的愁绪快要溢出来了,这再一次与李煜的作品形成对比之势。同样的手法,相似的意境,唯美的文字,无一不在进行较量。


英雄之间总是惺惺相惜的,文人才子之间也是如此,虽是时隔几百年,仍然像棋逢对手,酒逢知己般令人激动不已,看到曾经李煜和纳兰容若眼中的此情此景,与他们遥远而又寂寥的情感惺惺相惜,仿佛他们所经历的,与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故事深深契合。

两首《长相思》,跨越了700年的两段愁思,李煜和纳兰性德让我们见识了汉字之美,词曲之境。

《李煜词传》以李后主流传于世的诗词作为切入点,通过三十余首最为脍炙人口、广泛流传于世的诗词,用散文体小说的创作方式,演绎其至情至性、充满悲欢离合的传奇人生。

《纳兰容若词传》不同于以往的传记,它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以纳兰容若的词为主线,以纳兰容若的"情"为框架,以纳兰容若的"爱"为血肉,以诗化的语言,戏剧般的场面,将我们带入了纳兰容若的繁华生活、真诚性情、词的颠峰,爱的痴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