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一镇节度使,到底能管理多少军队,为何能威胁中央政权的统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1-17
唐朝后期势力大大加强,已经到独揽大权的地步,举例唐玄宗时期边镇十节拥兵四十九万,而中央禁军不过十二万人,典型的外重内轻。
第2个回答  2020-11-18
这个问题需要分两个历史阶段来看:安史之乱之前和安史之乱之后。
安史之乱之前:
《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在安史之乱前,以范阳、平卢为核心的藩镇(东北部藩镇),总共统兵十万八千九百人。以河西、陇右为核心的藩镇(西北部藩镇),总共统兵十四万三千人。基本上这两大战略方向的兵力远超唐朝其他藩镇。其他藩镇再加上首都附近的中央禁军,合计人数仅能与前两者持平。更加致命的是,上述两个战略方向几乎年年都在打大仗,所以都是精兵,而其他战略方向太平日久,军队实力不断弱化,所以在整体实力上更是大大不如两者。
后来在唐玄宗时期,由于西部藩镇力量明显比较支持太子李亨(特别是西北强藩,都与李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安史之乱后李亨也是在他们的帮助下,才能一脚踢开唐玄宗从而自立),所以出于皇帝的猜忌,唐玄宗把西部藩镇力量极力弱化:先将西部藩镇核心首脑王忠嗣罢免(不久王忠嗣去世),然后有意扶持东部藩镇力量(安禄山就此实力大大膨胀:天宝十年,军事重镇河东节度使被唐玄宗划给了安禄山,安胖子一下就在原本10万雄兵的基础上,又多了55000人规模的精兵),使其对西部藩镇形成巨大制约。然后唐玄宗还在王忠嗣去世后任命了安思顺(朔方)和哥舒翰(河西和陇右)担任西部藩镇,而这两人素来不和,从而更加分化了西部藩镇的整体实力。直接导致了东部藩镇安禄山的一家独大。所以安史之乱前期,叛军才能战无不胜、势如破竹。
到了安史之乱之后:
各地藩镇基本都是一个个独立王国,所有征兵、赋税、地方官员的任命,全部通过自己来决定,根本不听朝廷的话。唐朝朝廷的命令只能下到数十州的小地盘(只有河西、山南、剑南、岭南西道等数十州听话,而唐朝全国总共有328个州,也就是说全国大部分州县已经不受朝廷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各地藩镇节度使已经丝毫不顾及所谓的朝廷规定的兵员数额,而是有多少实力(粮食和财货)就供养多少军队。每个藩镇一次拿出5万甚至10万军队都是平常事。相比之下,唐朝朝廷控制的禁军实力就不断削弱,而且保卫皇帝的直属部队神策军也因为历史原因落入了宦官手里,军纪日益败坏。其普通军士多以工商富豪子弟充任,只能内斗,虽然人数曾高达十几万人,但根本无法用来打仗。
因此唐朝后期才会出现各地藩镇坐大,最终导致唐朝灭亡。
第3个回答  2020-11-18
唐朝的劫数是相对来说有很大很大的权利最后导致这种情况这也是必然的结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