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孔子和老子究竟见过几次,两人之间有什么交流?

如题所述

孔子,公元前551年生,中国儒家学说创始人。老子,公元前571年生,中国道家学说创始人。作为中国本土最具影响力的两大学派,又难得二位祖师是同一时代之人,年岁只相差20,所以他们的会面意义非常之重大,是历史性的。但由于史载不详,年代久远,关于二人到底见过几次面,谈了些什么,却成了历史悬案。

《史记》明确记载的二人会面记录只有一次,即“孔子适周问礼”。《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史记·孔子世家》亦载: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 ‘请与孔子适周。 ’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

这一次孔子前去拜访老子,是由他的弟子南宫敬叔奏请鲁君批准,而且鲁君还特意赠送了他们车马仆役,不大不小算是个国际事件。可能因为知道的人比较多,故而流传了下来。时间大概是在鲁昭公二十一年,孔子三十二岁左右的时候。

因为在鲁昭公二十二年,周王室就发生内乱,两个王子自立为王,纠结两派王党互相打了五年之久。到了鲁昭公二十六年,周王室王子朝失势外逃,“奉周之典籍以奔楚”,把周朝图书馆都搬到楚国去了。老子这个馆长自然也就没法做了,免官归居于陈。所以孔子要想适周去向老子问礼,只能发生在这个时间之前。

也有学者认为,这一次拜访当发生在鲁昭公二十四年,孔子三十四岁之时。因为根据《礼记·曾子问》中孔子的自述,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时候,曾经跟随老子“助葬于巷党”,路上发生了日食。而《春秋》记载,发生日食的时候刚好是昭公二十四年。

徐复观教授认为,《礼记》编定于汉朝,儒道两家的对立,已甚为明显。所以《曾子问》中记载之事,应该确实是传自于先秦文献,确有其事。否则汉初儒家,又何肯将其杂入,以长他人之志气呢?

但是要注意的是,《礼记》中记载的问礼之事,老子答复颇为耐心细致。孔子三次转述“吾闻诸老聃曰” ,涉及到了天子国君丧礼程序和方式,鲁公伯禽对待三年之丧的态度,周公、史佚处置下殇的先例。尤其是孔子还回忆“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堩,日有食之” ,老聃亲自指点他如何在日食时处理灵柩的行止进退。同时也可见老子在礼制上的博学。

然而,《史记》中记载的这次会面,孔子向老子问礼时,老子却完全变了一个态度。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

老子直接说“礼”只不过是死人留下的东西,早就已经过时了。在这种情况下,老子又怎么还可能耐心地去教授孔子礼制呢?可能连谈都不愿意多谈吧!因此,就有学者再往前考证,发现鲁昭公七年,也就是孔子十七岁的时候,也发生过一次日食。而且巷党是鲁地,《水经注·渭水注》也记载: “孔子年十七,问礼于老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