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问人间愁寂意 全诗

如题所述

诗句出自:唐 薛涛《寄张元夫》,全文是:

前溪独立后溪行,鹭识朱衣自不惊。

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

释义:

每天在小溪边独自行走站立,

白鹭因为熟悉了她的红衣而不会被惊跑了。

请问人间为什么如此忧愁和寂寞?

就好像伯牙的琴弦断了再也没有琴声。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寄张元夫》是唐代女诗人薛涛创作寄给张元夫的一首诗,张元夫是西川节度使幕府校书,薛涛与他相识于公元813年以后。

薛涛喜欢穿红色的衣服,诗中描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生活,每天踽踽独行于小溪边,连溪边的白鹭都已经熟悉他的红衣服了,作者自问自答:为什么人世间如此的忧愁和寂寞?是因为难求知音,就像俞伯牙失去了钟子期一样,悲痛万分。

“伯牙绝弦”典故出处:

钟子期与俞伯牙是一对千古传诵的友谊典范。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便是“知音”一词的出处。后来钟子期因病而亡,俞伯牙万分悲痛,认为知音已死,天低下不会再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懂得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绝弦”,终生不再弹琴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寄张元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16
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绝弦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
当时伯牙是朝廷中人,而钟子期不过是个樵夫。两人生活环境迥然。却仅仅因为一首琴曲而相知相交,
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俞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1-08
问人间愁寂意,伯牙绝弦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 当时伯牙是朝廷中人,而钟子期不过是个樵夫。两人生活环境迥然
第3个回答  2012-12-23
寄张元夫 薛涛

前溪独立后溪行,鹭识朱衣自不惊。
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
大意是 借问人间什么是忧愁寂寞,好象俞伯牙断了琴弦,再也没有琴声(知音已死,伯牙摔琴)。高山流水你知道吧,伯牙就是主角,当时伯牙是朝廷中人,而钟子期不过是个樵夫。两人生活环境迥然。却仅仅因为一首琴曲而相知相交,
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

最佳答案:
http://www.wenwen.com/z/q171889343.htm
第4个回答  2010-12-14
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绝弦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
当时伯牙是朝廷中人,是上大夫,而钟子期不过是个樵夫。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