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写观沧海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

如题所述

赤壁之战。

曹操率二十万众顺江而下。东吴的左右督周瑜、程普各自督领一万五千精兵,与刘备军一起逆江而上,与曹军相遇在赤壁。

黄盖提出了火攻敌船之计,于是,孙刘联军大破曹军,烧毁了大量的曹军舟船。曹军又将剩余的曹军舟船都予以烧毁,然后撤退,因为士卒饥疫而死者大半。

此战之后,孙权、刘备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观沧海》:

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

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

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17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

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

扩展资料

《观沧海》

[东汉]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欣赏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郁郁葱葱的,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这首诗不但写景,而且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首诗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

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观沧海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9-17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
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
扩展资料《观沧海》
[东汉]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欣赏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郁郁葱葱的,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这首诗不但写景,而且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首诗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
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
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
扩展资料《观沧海》
[东汉]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欣赏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郁郁葱葱的,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这首诗不但写景,而且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首诗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
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第3个回答  2015-03-03
《观沧海》是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农历七月,三国时历法,(大概是现在公历的八月中旬到九月上旬这段时间),曹操北征乌桓(在尚未与乌桓正面交战之前),进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致所做。
这是曹操在进军剿灭乌桓之前所做。和乌桓对峙,是在冬天,民间还有说法是在第二年(但经不起推敲)。
这首四言绝句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以景托志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四字绝言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正是此时所做,曹操此生仅登临过一次碣石山,在出征途中经过。)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

东临碣石有遗篇即指曹操的《观沧海》
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后来在田畴的指印下,小用计策。观沧海之后,也就是大约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

满意望采纳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