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联军为什么不烧颐和园?慈禧太后为什么不重修圆明园?

如题所述

颐和园也烧了,颐和园前身是清漪园。我们一般说“火烧圆明园”,其实受灾的不止圆明园一处,而是包括整个“三山五园”在内的皇家行宫。“三山”分别为香山、万寿山和玉泉山,“五园”则为圆明园、畅春园、静宜园、静明园和清漪园。其中“清漪园”,就是颐和园的前身。

慈禧垂帘听政后,深憾过去的皇室行宫被毁,希望重建三山五园。当时清朝的内忧外患,国库空虚,根本无力重建整个皇家林苑。

所以,清朝只能退而求其次,将受灾受灾较轻的清漪园进行重建,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重建工程陆续开始,并由光绪皇帝亲自改名颐和园。颐和园此后再不曾遭劫,所以今天才几乎完好无损。

颐和园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全园占地3.009平方公里(其中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区面积是2.97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

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09年,颐和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2-08
她修建颐和园是为了庆祝自己的生日,是“喜事”;而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毁灭,若为了庆祝自己的生日而修复,则不大吉利,而且在当时清政府不敢与外国侵略者唱反调。
慈禧性喜享乐,曾几次想重修刚被英法联军焚毁的圆明园,但终因花费实在太巨且在恭亲王奕欣、醇亲王奕环及李鸿章等一批王公大臣或明或暗的联手反对下不了了之。此后,“修个花园”始终是她的一个“情结”。到了1877年冬,在慈禧的几次打压下,奕欣已经失势,奕环却日渐得宠。或许是为了弥补当年曾经反对重修圆明园之“过”,使自己在慈禧面前更得宠幸,奕环就想以在昆明湖边设机器局的名义为慈禧重建与圆明园一同被焚、原建于乾隆年间的清漪园,但为人所阻,未得实现。不过,奕环此后却一直惦记着为太后“修园”邀宠。耿耿此心,将近十年。1886年,慈禧借口即将结束垂帘听政,想建个花园以“颐养天年”,而这时早已主持军国大计、受命总理新成立不久的海军衙门事务的奕环奉慈禧之命巡阅北洋海防时却心生一念,找到了为慈禧修园的最佳理由,赶忙上了《奏请复昆明湖水操旧制折》。
慈禧等人当然知道如此修园会招世人强烈不满,因此在以光绪之名发布的上谕中专门强调:“此举为皇帝孝养所关,深宫未忍过拂,况工用所需,悉出节省羡余,未动司农正款,亦属无伤国计。”所谓“羡余”,是指赋外无名杂税;“司农”原是汉代主管钱粮的官名,清代因户部主管钱粮田赋,此处指户部主管的“正款”。海军衙门当然更要强调并未动用购舰专款,而“今日万寿山恭备皇太后阅看水操各处,即异日大庆之年,皇帝躬率臣民祝嘏胪欢之地。先朝成宪具在,与寻常仅供临幸游豫不同”。“未动正款”、“无伤国计”,“与寻常仅供临幸游豫不同”,恰恰“欲盖弥彰”,纯属“此地无银三百两之举”。
显然,只有以海军的名义才能“名正言顺”地修园,才能巧妙地无修园之名而有修园之实。以慈禧的地位之尊尚需有一个“正当”的理由,遑论他人!所以中国“官家”确实深谙此种“正名”之道,许多工程都是巧立名目,在堂堂正正的名目下其实是为了一己之利或某一小集团的利益。
第2个回答  2021-12-07
1、英法联军当时对三山五园的破坏非常严重,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受损严重,重要建筑被焚烧殆尽。所以英法联军也是焚毁了颐和园的。
2、慈禧太后在1873年时候确实规划了重修圆明园,重要景观当时都有复建计划,尤其是绮春园已经改名为万春园,其中最核心的建筑天地一家春慈禧是反复修改。只是在1874年财政实在太过困难而且同治皇帝去世才作罢。
第3个回答  2021-12-07
联军进入圆明园是有原因的,而乱军入园无法制约才发生这样的惨祸。
至于重修圆明园,那是需要大量银子的。别说当时,就是现在也都未必有这个财力能够往这上面分配,要修回原状也得慢慢分阶段进行。
第4个回答  2021-12-20
楼主,历史上圆明园和颐和园纯属两码事。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建筑面积只有圆明园十分之一不到。
咸丰年间,同样子遭到过英法联军的闯入兵燹。但受损相对较小。
而同样子情况下的圆明园根本无钱重修。
同治十二年同治皇帝曾经考虑过,不过因为款额出现诈骗之后只得放弃。
请注意,同治与光绪皇帝亲政以后宣布重修时,是以各自的名义发布的,并不是慈禧太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