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认识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又到实践的辩证过程

如题所述

原理是认识的辩证运动。

从实践的角度说,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一个认识指导实践的过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又需要认识的指导。所以在实现了有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之后,还必须也必然要实现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第一个飞跃只是第二个飞跃的准备,第二个飞跃则是第一个飞跃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理论必须指导实践。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可见,第一个飞跃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正是要由第二个飞跃的必要性、必然性去说明。正是因为认识要指导实践要求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才需要去认识事物的内存本质和规律性,才需要使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如果认识不是为了指导实践。如果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不是必要的、必然的,那么,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也就不是必要的,而是可有可无的。这就说明,认识过程中的这两个飞跃是内在联系着的。

从对于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运动来说,第一个飞跃是在实践中形成思想的阶段,第二个飞跃则是在实践中实现思想的阶段。

扩展资料:

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无限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或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认识运动的反复性是指,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是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客观事物是复杂的,认识过程也是复杂的,认识的主体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往往要反复调查研究、补充、修正。

2、认识运动的无限性是指,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人的认识运动也必然随之不断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认识的辨证运动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马原理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18

认识的辩证运动就是实践与认识这对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展开和运动,具体来说,这个过程就是从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的不断反复,用一个公式表示,就是:实践─认识─实践─…… 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致无穷,使认识和实践都一步一步深化和提高。

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民族、宗教、司法、社会治安、社会管理、社会交往、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活动。

扩展资料:

人的主观与客观存在都是物质的,主、客观是认识论上的区别是相对于实践的内外关系的定义。实践论是基础于唯物论及辩证法两者总体的认识。

实践是由人发动的同时又是为了人的活动,它使人与物的关系由物支配变成人支配物,由此确立了人对自然界的主体地位。在实践中,人按照对事物运动规律的认识去改造事物,把它塑造成适合人占有和利用的形式,充分显示了人的主体能动性。

同时,人在实践中自觉地把自己和自然界区分开来,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具有发主体意识。实践的发展,既是人的主体性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的主体意识不断提高和弘扬的过程。

实践发挥创造作用贯穿着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实践由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手段三个方面构成。主体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个人或社会集团。客体是指主体在实践活动中所指向的对象。主体对客体有能动作用,客体对主体有制约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实践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12-11
认识的辩证运动就是实践与认识这对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展开和运动,具体来说,这个过程就是从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的不断反复,用一个公式表示,就是: 实践─认识─实践─…… 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致无穷,使认识和实践都一步一步深化和提高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