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哲理故事

要个长点的
哲理性强的

1 山顶大笑-药山惟严
马祖道一和石头希迁当时平分禅家天下,共同接引天下的学生。药山本来是石头希迁的学生,一天,药山问石头希迁:"三乘十二分教义,我还粗略领会一点。禅门宗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说我实在没有弄明白,请师父为我指点。"石头希迁:"这样不对,不这样也不对,这样不这样总是不对,你怎么办?"药山不知所措。石头希迁:"你的因缘不在这里,还是到马大师那儿去吧。"药山惟严禀受师命,恭敬地去礼拜马祖道一禅师。还是那些提问。马祖道一:"我有时教它扬眉眨眼,有时不教它扬眉眨眼,有时扬眉眨眼的是它,有时扬眉眨眼的不是它。你究竟要怎么理解它?"药山听了恍然大悟,便向马祖礼拜。马祖道一:"你见到了什么道理,就行礼拜谢?"药山惟严:"我在石头希迁老师那里,就好比蚊子叮铁牛,不得其门。"马祖道一:"既然这样领悟了,就得好好护持。"
有一天,药山惟严在禅坐,石头禅师见后便问:"你在这里干什么?"惟严答到"什么也不干。"石头说:"这样就是闲坐了。"惟严说:"如果是闲坐,就有所作为了。"石头又问:"你说什么都不干,到底不干什么呢?"惟严答道:"千圣不识。"
一次,惟严禅师在坐禅,僧人问他:"师父,你坐着呆呆地思量什么?"禅师回答:"思量这个不思量。"僧人不解地问:"不思量的怎么思量?"惟严说:"非思量。"
有一天傍晚,惟严禅师登山散步,忽然云雾散开,月亮露出了身影,禅师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了起来。笑声,传到了周围十几里外还听得到。第二天早晨有人来问,僧徒们说:"昨夜和尚在山顶大笑。"
刺史李翱听说此事,为药山惟严赋诗一首:
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
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

2 禅宗公案:圣谛第一义
达摩祖师到中国来,第一个就是去看梁武帝。梁武帝是我们中国信佛的第一个皇帝,他是萧何的第二十五世孙(萧何是汉高祖刘邦的丞相),名字叫萧衍,他度很多人出家为僧,建塔、造寺、塑像装金,自己还披袈裟上座讲《放光般若经》,人称佛心天子。所以达摩第一个去看他。
帝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摩曰:廓然无圣!
梁武帝一见达摩,就把这教下最玄妙的极则问题提出来问:圣谛第一义是怎么一回事?考考达摩。哪知这天下衲僧跳不出凡、圣、真、俗的圈缋,到大宗师手里,轻轻一捏,便粉碎无余。达摩应声答道:“廓然无圣!”我们如在这句话下荐得,便归家稳坐,饥来吃饭,倦来打眠,自在受用,不用在这里分是分非,说长道短了。
“廓然”,就象虚空一样辽阔,广大无边,清虚灵明,不动不摇。这是暗示我们的心性犹如虚空一样,辽阔虚明,清空廓彻。“无圣”,既然象虚空一样的灵明廓彻,一样也没有,当然没有圣,也没有凡了。但须注意,虽然一切没有,这知道没有的是谁?达摩大师把这无法形容、比拟的妙明真心巧妙地和盘托出给梁武帝看。可惜俏媚眼做把瞎子看。武帝只知持论教义,说凡道圣而不明心性。不知道这说无的是谁,道有的又是谁,而当面错过。禅师家犹如善舞太阿剑的能手,轻轻一挥,就把你心中的凡圣、真俗等等葛藤,齐根斩断,直下指点你见性。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迷于声色而不识,果能一切放下,不随声色物相迁流,这妙明真心犹如辽阔的太虚空一样,哪里有圣有凡?
虽然一切没有,但非同木石,而了了分明。这知道没有的是谁?就是达摩祖师当时指点梁武帝见道的“廓然无圣”的妙明真心啊!假如我们著相,心中存有圣凡见,就不能见道,要离相离见才能入道。
所以,达摩祖师说“廓然无圣”。而梁武帝是著相的人呀,你说廓然无圣,连圣也没有岂不落空?可人家说你是圣人呀!你怎么说圣人也没有呢?
于是帝继问曰:对朕者谁?摩曰:不识。
梁武帝在有“圣”上着眼,而忽略了最重要的“廓然”二字,所以接下就问:“对朕者谁?”以为这下子抓住了要害,你说“无圣”,那么,站在对面的是谁?
这句话有两重意义,一者站在我对面的是谁,二者和我对话的是谁?梁武帝的本意只是第一重,站在我对面的是谁?但在宗下就不这样,而是取第二重,问这能对话的是谁?就象我们现在参禅问:念佛是谁?拖死尸的是谁?讲话是谁?听话又是谁?这个“谁”就有分量,象是问话,却是直接指示你见性。这句话不这么好答,不是见性人,就不免眼目定动,手足无措,不知落处。但是达摩祖师是大宗师,他明知你是第一重问义,死马权作活马,强作第二重问义答道:“不识。”达摩祖师这句答话真疑杀天下人,你是悟道宗师,怎么说不识?
这“不识”二字,从表面看,似乎是不认识,但实际是直示真心酬对他是谁的“谁”字。这能问和能答的东西,有相可见吗?有能所相对吗?无相无能所,有谁认识谁呢?当我们打开本来之际,身心世界都没有,只是一片虚明,没有色相,没有相对的二者,有谁认识谁?这个“不识”有如千钧之重,如会得,则当下悟去;如轻率地只当认识不认识会,则磋过了也。
帝不契,达摩遂渡江至魏。
梁武帝虽信佛,但般若根器很差,所以“帝不契”。禅宗是接上上根器人的,要悟当下悟,不是拖泥带水的说教。在两三句问答之中,语不投契,所以达摩踏着一根芦苇就渡江到魏国去了。
帝后举问志公,志公曰:陛下还识此人否?帝曰:不识。
这梁武帝回到后宫去问宝志公。志公就问梁武帝,你还识得达摩吗?帝曰:“不识。”
志公曰:这是观音大士,传佛心印。
帝悔,遂遣使去请。
志公曰:莫道陛下发使去请,阖国人去,他亦不回!
宝志公说,不用说你陛下遣一个使臣去请达摩祖师回来,就是你把全国人发动去请达摩,达摩祖师也不回来了。这为什么呢?因为达摩祖师是来传佛心印,度有缘众生的,不是来受你供养的,他更不需要名誉,只要得一个半个开悟之士能接法,绍隆佛种就是了。
达摩祖师渡江至魏后,居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得神光大师,彻悟心源而传法。其余在他名下的人也很多,但是他们只得禅宗的皮、肉、骨,而不能得髓。
那么,学禅这么难,值兹末法时代,岂不要断绝佛种吗?不!末法时代也有正法根器人,广大佛子中,上上根人,大有人在。只要有心人提倡弘扬,禅门是会兴隆的。因为有佛、菩萨的伟大慈悲力量加被,只要深信不怠,天天朝于兹、夕于兹,流连于兹、颠沛于兹,不断地前进,自有水到渠成之日。

参考资料:网上资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4

佛学小故事-求人不如求己

第2个回答  2019-04-14
以不变应万变
一个事中包含了一切理,一个理中包含了一切事。
退步原来是向前
。。。,/,/,
第3个回答  2007-03-05
一天寒山问拾得,这世上有人谤我,欺我,辱我,贱我,损我,轻我,骗我,骂我者,我该如何处置?拾得说,那你就要,忍他,耐他,由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些年,你且看他!
第4个回答  2007-03-10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