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求,经典哲理佛学故事.

贴出来,贴出来,贴出来,贴出来.
网址怕有病毒.

以前我发了20多题,想篇都拿分给大家.结果被人告我刷分,封了我10天号.
这次投票该没人告了吧.

1 山顶大笑-药山惟严
马祖道一和石头希迁当时平分禅家天下,共同接引天下的学生。药山本来是石头希迁的学生,一天,药山问石头希迁:"三乘十二分教义,我还粗略领会一点。禅门宗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说我实在没有弄明白,请师父为我指点。"石头希迁:"这样不对,不这样也不对,这样不这样总是不对,你怎么办?"药山不知所措。石头希迁:"你的因缘不在这里,还是到马大师那儿去吧。"药山惟严禀受师命,恭敬地去礼拜马祖道一禅师。还是那些提问。马祖道一:"我有时教它扬眉眨眼,有时不教它扬眉眨眼,有时扬眉眨眼的是它,有时扬眉眨眼的不是它。你究竟要怎么理解它?"药山听了恍然大悟,便向马祖礼拜。马祖道一:"你见到了什么道理,就行礼拜谢?"药山惟严:"我在石头希迁老师那里,就好比蚊子叮铁牛,不得其门。"马祖道一:"既然这样领悟了,就得好好护持。"
有一天,药山惟严在禅坐,石头禅师见后便问:"你在这里干什么?"惟严答到"什么也不干。"石头说:"这样就是闲坐了。"惟严说:"如果是闲坐,就有所作为了。"石头又问:"你说什么都不干,到底不干什么呢?"惟严答道:"千圣不识。"
一次,惟严禅师在坐禅,僧人问他:"师父,你坐着呆呆地思量什么?"禅师回答:"思量这个不思量。"僧人不解地问:"不思量的怎么思量?"惟严说:"非思量。"
有一天傍晚,惟严禅师登山散步,忽然云雾散开,月亮露出了身影,禅师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了起来。笑声,传到了周围十几里外还听得到。第二天早晨有人来问,僧徒们说:"昨夜和尚在山顶大笑。"
刺史李翱听说此事,为药山惟严赋诗一首:
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
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

2 禅宗公案:圣谛第一义
达摩祖师到中国来,第一个就是去看梁武帝。梁武帝是我们中国信佛的第一个皇帝,他是萧何的第二十五世孙(萧何是汉高祖刘邦的丞相),名字叫萧衍,他度很多人出家为僧,建塔、造寺、塑像装金,自己还披袈裟上座讲《放光般若经》,人称佛心天子。所以达摩第一个去看他。
帝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摩曰:廓然无圣!
梁武帝一见达摩,就把这教下最玄妙的极则问题提出来问:圣谛第一义是怎么一回事?考考达摩。哪知这天下衲僧跳不出凡、圣、真、俗的圈缋,到大宗师手里,轻轻一捏,便粉碎无余。达摩应声答道:“廓然无圣!”我们如在这句话下荐得,便归家稳坐,饥来吃饭,倦来打眠,自在受用,不用在这里分是分非,说长道短了。
“廓然”,就象虚空一样辽阔,广大无边,清虚灵明,不动不摇。这是暗示我们的心性犹如虚空一样,辽阔虚明,清空廓彻。“无圣”,既然象虚空一样的灵明廓彻,一样也没有,当然没有圣,也没有凡了。但须注意,虽然一切没有,这知道没有的是谁?达摩大师把这无法形容、比拟的妙明真心巧妙地和盘托出给梁武帝看。可惜俏媚眼做把瞎子看。武帝只知持论教义,说凡道圣而不明心性。不知道这说无的是谁,道有的又是谁,而当面错过。禅师家犹如善舞太阿剑的能手,轻轻一挥,就把你心中的凡圣、真俗等等葛藤,齐根斩断,直下指点你见性。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迷于声色而不识,果能一切放下,不随声色物相迁流,这妙明真心犹如辽阔的太虚空一样,哪里有圣有凡?
虽然一切没有,但非同木石,而了了分明。这知道没有的是谁?就是达摩祖师当时指点梁武帝见道的“廓然无圣”的妙明真心啊!假如我们著相,心中存有圣凡见,就不能见道,要离相离见才能入道。
所以,达摩祖师说“廓然无圣”。而梁武帝是著相的人呀,你说廓然无圣,连圣也没有岂不落空?可人家说你是圣人呀!你怎么说圣人也没有呢?
于是帝继问曰:对朕者谁?摩曰:不识。
梁武帝在有“圣”上着眼,而忽略了最重要的“廓然”二字,所以接下就问:“对朕者谁?”以为这下子抓住了要害,你说“无圣”,那么,站在对面的是谁?
这句话有两重意义,一者站在我对面的是谁,二者和我对话的是谁?梁武帝的本意只是第一重,站在我对面的是谁?但在宗下就不这样,而是取第二重,问这能对话的是谁?就象我们现在参禅问:念佛是谁?拖死尸的是谁?讲话是谁?听话又是谁?这个“谁”就有分量,象是问话,却是直接指示你见性。这句话不这么好答,不是见性人,就不免眼目定动,手足无措,不知落处。但是达摩祖师是大宗师,他明知你是第一重问义,死马权作活马,强作第二重问义答道:“不识。”达摩祖师这句答话真疑杀天下人,你是悟道宗师,怎么说不识?
这“不识”二字,从表面看,似乎是不认识,但实际是直示真心酬对他是谁的“谁”字。这能问和能答的东西,有相可见吗?有能所相对吗?无相无能所,有谁认识谁呢?当我们打开本来之际,身心世界都没有,只是一片虚明,没有色相,没有相对的二者,有谁认识谁?这个“不识”有如千钧之重,如会得,则当下悟去;如轻率地只当认识不认识会,则磋过了也。
帝不契,达摩遂渡江至魏。
梁武帝虽信佛,但般若根器很差,所以“帝不契”。禅宗是接上上根器人的,要悟当下悟,不是拖泥带水的说教。在两三句问答之中,语不投契,所以达摩踏着一根芦苇就渡江到魏国去了。
帝后举问志公,志公曰:陛下还识此人否?帝曰:不识。
这梁武帝回到后宫去问宝志公。志公就问梁武帝,你还识得达摩吗?帝曰:“不识。”
志公曰:这是观音大士,传佛心印。
帝悔,遂遣使去请。
志公曰:莫道陛下发使去请,阖国人去,他亦不回!
宝志公说,不用说你陛下遣一个使臣去请达摩祖师回来,就是你把全国人发动去请达摩,达摩祖师也不回来了。这为什么呢?因为达摩祖师是来传佛心印,度有缘众生的,不是来受你供养的,他更不需要名誉,只要得一个半个开悟之士能接法,绍隆佛种就是了。
达摩祖师渡江至魏后,居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得神光大师,彻悟心源而传法。其余在他名下的人也很多,但是他们只得禅宗的皮、肉、骨,而不能得髓。
那么,学禅这么难,值兹末法时代,岂不要断绝佛种吗?不!末法时代也有正法根器人,广大佛子中,上上根人,大有人在。只要有心人提倡弘扬,禅门是会兴隆的。因为有佛、菩萨的伟大慈悲力量加被,只要深信不怠,天天朝于兹、夕于兹,流连于兹、颠沛于兹,不断地前进,自有水到渠成之日。

1 某日,坦山和尚与一道友一起走在一条泥泞小路上,此时,天正下着大雨。 他俩在一个拐弯处遇到一位漂亮的姑娘,姑娘因为身着绸布衣裳和丝质衣带而无法跨过那条泥路。 “来吧,姑娘,”坦山说道,然后就把那位姑娘抱过了泥路,放下后又继续赶路。 一路上,道友一直闷声不响,最后终于按捺不住,向坦山发问:“我们出家人不近女色,特别是年轻貌美的女子,那是很危险的,你为什么要那样做?” “什么?那个女人吗?”坦山答道,“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还抱着吗?” 2、一切皆空 山冈铁舟到处参访名师。一天,他见到了相国寺的独园和尚。 为了表示他的悟境,他颇为得意地对独园说道:“心、佛,以及众生,三者皆空。现象的真性是空。无悟、无迷、无圣、无凡、无施、无受。” 当时独园正在抽烟,未曾答腔。但他突然举起烟筒将山冈打了一下,使得这位年轻的禅者甚为愤怒。 “一切皆空,”独园问道,“哪儿来这么大的脾气?” 3、求人不如求己 一人去寺庙参拜观音菩萨。 几叩首后,这人突然发现身边一人也在参拜,且模样与供台上的观音菩萨一模一样。 此人大惑不解,轻声问道:“您是观音菩萨吗?” 那人答:“是。” 此人更加迷惑,又问:“那您自己为什么还要参拜呢?” 观音菩萨答:“因为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4、输与赢 一位武士手里握着一条鱼来到一休禅师的房间。 他说道:“我们打个赌,禅师说我手中的这条鱼是死是活?” 一休知道如果他说是死的,武士肯定会松开手;而如果他说是活的,那武士一定会暗中使劲把鱼捏死。 于是,一休说:“是死的。” 武士马上把手松开,笑道:“哈哈,禅师你输了,你看这鱼是活的。” 一休淡淡一笑,说道:“是的,我输了。” 一休输了,但是他却救得了一条实实在在的鱼。 5、你且看他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6、一杯茶 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的一位禅师。有一天,有位大学教授特来向他问禅,他只以茶相待。 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宾的杯子,直到杯满,而后又继续注入。 这位教授眼睁睁地望着茶水不息地溢出杯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终于说道:“已经漫出来了,不要再倒了!” “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南隐答道,“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 7、悟性如光 读佛经。 **问佛祖:“您所说的极乐世界,我看不见,怎么能够相信呢?” 佛祖把**带进一间漆黑的屋子,告诉他:“墙角有一把锤子。” **不管是瞪大眼睛,还是眯成小眼,仍然伸手不见五指,只好说我看不见。 佛祖点燃了一支蜡烛,墙角果然有一把锤子。 你看不见的,就不存在吗?

http://www.buddhism.com.cn/cbin/gushi.htm
http://www.putixin.com/continue/con-index.htm#zcll
梅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5-02
首页个人资料日志图片视频(测)好友博客群白话《百喻经》故事 分类:默认栏目

有一天,佛和他的弟子们在王舍城的一个鹊封竹园里集会,座中有诸大比丘,诸大菩萨,以及天龙人部等。在这个盛会中,还有从别处来的异学梵志五百人,他们都一心想听佛法,对佛有所询问,当佛出来坐定后,他们便从座上站起来说∶『我们听说佛法非常宏大和深远,所以特来请教。』佛就叫他们提出问题,一一加以回答,於是那五百梵志,都得到了心领意会,明白佛法的真义。就在佛座下五体投地受了五戒。接著,当他们重新坐回座位以后,佛就说:『你们要好好听,我现在给你们说各种譬喻。』『百喻经』就是这样的缘起,以下就是正文。注:【梵志】①志求生於梵天的人②在家的婆罗门③指一切外道出家人

※ 笨人吃盐 ※

从前有一个笨人,到朋友家里去作客,主人留他吃饭,他嫌菜没有味道,主人就在菜中加了一些盐,他吃起来味道就觉得很好了。笨人心里想∶『菜的味道好是从盐中得来,不多的�就已这样好吃,那麽多吃些�,味道一定格外好了。』这样想了以后,笨人就向主人索取了一杯盐,一口吞进嘴里去,不料咸得要命,就急忙把盐从嘴里吐出来。

这故事比喻∶修行人适当地节量饮食,少欲知足,是对於身体和修行都有好处的;但一般外道宣传,矫枉过正,索性提唱不进食,认为这样就可以得道,因此有断食七天或十五天的,结果影响身体,困饿而死,对修行却一点儿没有益处,这是错误的。那种作法和笨人吃盐一样,是可笑而愚蠢的举动。

※ 把牛奶积储在牛的乳房里 ※

从前有一个人要在一个月以后宴客,需要大量的牛奶,所以要在事先预备起来,使临时不致缺少供应。他心里想∶『如果把牛奶从牛身上取下来积储,就需要有很大的木桶,而且也应该考虑到把牛奶放在木桶里日子久了容易坏。不如把它放在午腹里,到宴客那天一并来取,那就既省事,又可吃新鲜的牛奶,不是再好没有了吗?』因此,他就把他所养的那一头奶牛和正在吃奶的小牛分开,也不每天去挤奶了。一个月以后,宴客日子到了,他就把奶牛牵来,正要取牛奶,使客人们嗜到新鲜的牛奶,可是不论怎样用功,一滴牛奶也取不下来,当场给客人们讥笑了一顿。

这故事比喻∶修布施的人,想等待到钱多时再来救济穷困的人是错误的,应该把握时间,及时来作,否则不就和那个把牛奶积储在牛的乳房里的愚人一样吗?

※ 梨子打破头 ※

从前有一个呆子,是一个秃头。一天,有一个人看到他上没有头发,就把一个梨子打他的头,打了一个又一个,把这个呆子的头皮都打破,而且流出血来。可是这个呆子默默的忍受著,不抵抗,也不避开。这时有另一个人看到,心里很是不忍,就对呆子说∶『你为什麽只是站著挨打?如果不敢回手,也应该避开才是。看你满头是血,不怕痛吗?』呆子回答说∶『唉!这种人愚痴横蛮到这样地步,真太不讲理了。他以为我头上没有头发,当作一块石头,好像可以随便用梨子来打的,不知道这是我的头呢。终於打出血来了。你看,唉!这种毫无知识的人,我对他是没有办法的。』另一个人听了,很是生气,就青骂呆子说∶『你真是笨得可怜,难道别人打你,你只是站著不动,弄得头破血流,倒不痴吗?』这故事比喻∶有些学佛人不能真实守戒、习定、学慧,只是外表威仪,以获得人家的称赞,结果自己受苦,就和那个挨打的呆子同样的愚痴。

※ 装死骗夫的妇人...※

从前有一人娶了一个漂亮的妻子,他对妻子十分恩爱,可是他的妻子却并不爱他,因为她另外有了情人,她常想抛弃丈夫,去嫁给她所喜欢的男人,於是这个妇人,就趁丈夫不在家的时候,找来一个老婆婆,秘密对她说∶『我走了以后,请您去弄一个女尸放在我家里,我丈夫回来,您就对他说,我已经死了。』那老婆婆果然去弄了一个女尸放在她家里。后来她丈夫回来了,果然相信了不疑,很是悲痛,还在尸旁哭了好久,然后把这女尸火葬,把骨灰盛在一个袋子里,并且日日夜夜随身带著,以纪念他们过去的爱情。至於那个妇人,当时就和她的情人结了婚,但是日子久了,又觉得这个男子讨厌,脑袋又想起原来的丈夫,就跑回来,对她丈夫说∶『我是你的妻子,现在回来了。』丈夫回答说∶『我的妻子早已死了!你是谁呢?为什麽来骗我,说是我的妻子呢?』妻子虽然再三说明,要求他承认,但是丈夫始终相信他的妻子已死了,总旦不肯承认下来。这个故事比喻∶先入为主的成见,是很难变更的。一个人不能给别人留下任何坏印象,更不能轻信邪说;那个妇人的自食其果的恶果,和那个丈夫的死执成见,同样是愚痴可怜的。

※ 口渴见了水却不喝...※

过去有这样的一个人,在路上走得非常口渴,很想弄些水来,以解除这个苦痛,看到远处热雾,当作是水,可是走过去一看,却又不是。后来东找西寻,终於给他找到一条河流,河水滔滔不绝地流著,而且很是清洁;然而,这个人却只是呆望著,并不下去喝水。别人看也很奇怪,问道∶『你口渴找水喝,现在找到了,为什麽又不喝呢?』这人的回答非常奇特,他说∶『你喝得完这麽多的水吗?要是喝得完我早就去喝了。既知喝不完,所以我不去喝了。』大家听了,都笑他。这个故事比喻∶有些人强诃夺理地坚持著怪僻的见解,不近情理,以为佛教戒律很广泛严格,一时不能全部受持,就索性舍弃不受,仍旧流转生死,终没有得道的希望,那是很可怜也是很可笑的!

※ 杀子成担...※

有一个人,养了七个儿子,其中一个有一天死去了,这个人想把死孩放在家中,却让自己和家人离开那所屋子。邻人对他说∶『您为什麽不把死了的儿子拿出去埋葬,却让活的人离开家庭呢?这个行为太笨拙了。』这个人听了以后,想道∶『话是不错的,人死了,应当拿出去埋葬;可是叫我怎样拿呢?哦,只有这样吧,再杀死一个,那就可以成担挑了去。』结果,真的他就再杀死一个儿子,和那死了的儿子凑成一担,挑到山上去埋葬了。这个故事比喻∶有些人修行人犯了一条戒律,不想改悔,还要企图掩盖事实,假作持戒清净。被人揭发了,告诉他∶『修行人守戒,应该和保护珍贵的眼珠一般,怎麽可以违犯而不忏悔呢?』他就索性多作些破戒的恶事,以便一同忏悔,这正像杀子成担,以便一同出埋一样的愚蠢无知。

※ 认人作哥哥...※

有一个人,家里很富有,而且举止大方又很聪明,所以远近的人,对他都很称赞、羡慕。那时有一个人看他这样,就认他作哥哥,来来往往,很是亲热。他为什麽认那富有的人作哥哥呢?目的是为了要想这人的钱用。后来,那个富有的人变为贫穷的人了,而且还欠人很多的债,他就对这人冷淡下来,还对人家说∶『他并不是我的哥哥。』这个故事比喻∶有一类外道利用和盗窃佛法的一部分语言、方法和仪式,作为是他们的教法,完全不是真心信奉,只是想遮盖他们罪恶的阴谋,不可被他们蒙混欺骗。

※ 偷国王衣服的野人...※

古老的时候有一个野人,潜进王宫,在国王的衣库里偷了一些衣服,出来后就逃到很远的地方去。国王在发觉被偷了东西以后,就命人到各处去搜查,终於把那野人缉捕到案,当审问时,这个小偷不承认那些衣服是从国王这里偷去的,说是他的祖父留传下来的遗产,国王就命令他那些衣服穿起来,那个野人不知道衣服怎样穿法,把本来应当穿在臂上的,他穿到腿下去,应当穿在腰上的,穿到头上去。国王就判断说∶『你都穿错了,这就证明这些衣服不是你祖父留给你的;何况这些都是国王和官吏穿的衣服,你祖父是不会有的。』那野人无话可答,不得不俯首承认。这个故事比喻∶外道利用和盗窃佛教的教义,作为他们自己所有,但因不明白佛法的真义,偷了去也不会用,弄得颠颠倒倒,不伦不类,结果还不是暴露他们的本质来!

※ 呆子赞美父亲的德行...※

从前有一个人,在许多人面前,赞美他父亲的德行,说他父亲的心很仁慈,不曾损害别人,也从未掠夺过别人的财物,待人很是公正直爽,不说谎话,而且看到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还肯帮助人家。当时在场的还有一个呆子,就想自己也应该赞美父亲一番,就说∶『我父亲的德行,还胜过你的父亲呢。』大家就问他,那是一些什麽德行?呆子回答说∶『我父亲的从小以来就断绝淫欲,不干这种事的。』大家听了都哄笑起来,说道∶『你的父亲如果这样,那麽他怎样会生出你来呢?』这个故事比喻∶赞美别人的好处,须要符合实际;捏造的谎言非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招到人家的轻鄙,所以佛教五戒中制止妄语。

※ 烈火上的糖浆...※

有一个人,正在家里煎熬砂糖,那时来了一个富人,他想趋奉那富翁,请富翁吃一杯糖浆,就舀了一些砂糖汁到小锅里,加了一些水,放到火上去煎熬。炉子里的火很猛烈,糖浆放上去不久就沸滚了,他又怕富翁等得不耐烦,想把糖浆立刻减低温度,就不停地用扇子在糖浆上用力扇,可是慌忙间忘记了把小锅子从火炉上拿下来,因此虽然扇了很久,糖浆还是在沸滚。那人很著急,弄得满头是汗。旁人看了觉得很好笑,对他说∶『你这样是作是白费气力的。锅子下面不停止烈火,上面怎能扇得冷呢?』这个故事比喻∶如果我们不从根本上去除灭贪、嗔、痴烦恼的烈火,是不可能得到清凉解脱的,尽管您忙著其他无益的苦行,还不是徒劳无功无补实际,将来依旧是流转生死,受苦无穷。

※ 事实证明...※

有许多人坐在一间屋子里,谈论某人的品行,内有一个人说道∶『这个人别的都好,只有两件事不好∶第一是他常常动火发怒,第二是他作起事来很鲁莽。』不料所说的这个人刚从门外经过,这些话被他听到了,立刻怒气冲冲,走进屋内,用手打谈论他的人,并说∶『我在什麽时候曾经动身火发怒,什麽时候曾经作事鲁莽?』当时许多的人都对他说道∶『您现在的举动,不是足以证明你的恼怒和鲁莽了吗?』这个故事比喻∶有一种人有过失自己不明白,别人对他提出意见,不但不虚心接受,反而恼羞成怒,挟嫌报复。这样不但阻碍自己的进步,并且暴露和发展了原来的过恶,招致了不良的后果!

◎把芝麻炒熟来种◎

有一个人,吃了生芝麻,觉得不好吃。后来把它炒熟了,吃起来很有味儿於是他想∶『既然熟的好吃,我就用熟芝麻来种吧。』结果种下去了,却永远没有生出来。这故事比喻∶种子焦了,就不可能生长结果;久远劫行菩萨道,修行难行苦行,才是修成佛困的种子(正因),如果欲速贪易,改修小乘罗汉之道,终不能得成佛果。佛诃斥小乘为『焦芽败种』,就是这个意思。

◎杀了领路人去祭祀◎

从前有一批商人,预备到远方去作生意,要经过大海,不明白怎样走法,大家商量结果,请来一个领路的人。这样,他们就出发了。半路上,到了一处旷野中有一所供奉天神的庙宇,依照他们的习惯,必须杀一人来祭祀,方得通过这个地方,这批商人大家讨论,都认为在他们中尽是亲戚和同乡,不能杀死一个的,只有那个领路的人是外方人,不如杀他来作祭祀。所以就把那个领路的人杀了。等到祭祀完毕,他们又动身走了,可是因为没有领路的人而迷失了方向,走来走去走不出茫茫的旷野,终於大家都困死在旷野里。这个故事比喻∶要入法海(佛法大海)探取珍宝,应当修善法行,以为导师;有些人原来倒也修善法行,可是经不起事实的考验,常常会动摇不定,抹煞善行,妄想蒙混过关,图取珍宝,其结果只会是永堕迷津,终得不到出路。

◎用甘蔗汁浇甘蔗◎

有两个人,都是种甘庶的,他们作一次竞赛,议定种好的得赏,种坏的受罚。那时两人中的一个,心里想道∶『甘蔗本来很甜,如果我用甘蔗汁来灌溉培养,那新种的甘蔗不是更为甜美了吗?』想了以后,他就把很多的甘蔗榨出了汁,用这些汁去浇新种的甘蔗;可是结果不但没有得著好处,反而把所有的甘蔗都弄坏了。这个故事比喻∶有些人不遵循正当途径去修学佛法,却异想天开的自己盲修瞎炼,以为容易『证得果位』。结果不但达不到预期目的,反而浪费精神和时间,徒劳无功,犹如那个把甘蔗汁灌溉甘蔗的人一样。

◎为小失大◎

从前有一个商人,借给别人五分钱,那人很久没来还,他就跑去索取。他到那面去,路上经过一条大河,雇船用去两角钱,到了那个人家里又不在家,回来又出了两角钱,来去的渡船费用要花去了四角钱。这样,空劳一场,没有得到什麽,却损失了数倍於债款的钱。这个故事比喻∶如果光要为争求少利,不惜败坏自己的操行,结果往往得不偿失,甚至会名利双失,现世受了恶名,世来还须受报,这种作法,实在太愚笨了。

◎楼上磨刀◎

有一个人,给国王徵去作很苦的工作,一作作了很长的时间,弄得身体十分瘦弱,国王见他可怜,就赏赐给他一只死了的骆驼。他得了以后,就运到家里去剥皮;因为刀很钝,简直割不进去。於是他就在家里找磨刀石,终於在楼上找得了一块。这样他就就上楼去磨刀,磨了以后,就到楼下剥骆驼皮。割了几下,刀又钝了,又上楼磨刀磨后再到楼下来割。这样走上走下,多次跑了,使他身体疲劳不已,实在觉得太累了。后来他想出一个法子,把骆驼吊上楼去,以便一边磨刀,一边来割,他认为这样作是很聪明,可是众人都笑他笨拙。这个故事比喻∶有一些人往往不从因地上(根本上)改过迁善,只是想多得钱财以修福果,或只是笨拙地炫耀富贵,把持戒修学放在脑后。这些人正同往返磨刀,把死骆驼吊上楼去、以便利磨刀的那个人一样的愚痴!!

◎画船面作记号◎

从前有一个人,乘了船过海,偶不小心,把一只银杯失落到水中去了。他立刻用手指在船面画个号,画了后,仍旧乘船前进,心中想∶『我已记牢,这银杯是失落在这里的水里,将后可根据我画的记纹打捞起来。』经过了两个月,他己走过很多的地方,那天到了狮子国的国界,看见了一条河,他就想跳入水中,去捞起那只失去了的银杯。别人看见问他说∶『你到水里寻其麽呀? 』他回答说∶『我要打捞失落的银杯哪。』人家又问他∶『你失落在其麽地方呀?』他说∶『我在两月前初入海时失落的。当时我在船面上画过一个记号,并且牢记著。今天,我看到船面这个记号,所以跳到水里去打捞。』大家听了,呵呵大笑说∶『水虽没有分别,地已相隔千里,这里怎能捞得到呢?』这故事比喻∶外道不修正行,在相似的善法中,枉修无益的苦行,他们那里知道,差之毫里,失之千里。掌握原则,具择法眼,是怎样的重要啊。

◎割肉百两还千两◎

从前有一个国王,听说有人在私下议论,说他很是暴虐,不会治理政事。他听了愤怒得不得了,立刻下令要查办这个议论朝政的人,但一时却查不出究竟是那一个?后来听信一个旁人的话,把一个贤臣捉来办罪。那刑罚是剥开背脊,割肉一百两。不久有人证明,说这个贤臣并没有诋毁过国王,於是国王很后悔,认为不应该冤枉这个贤臣,要偿还他的损失,因此下令以一千两肉去补他的背脊。不料这个贤臣,在得到了一千两肉以后,在夜里还是呻吟叫唤,非常痛苦。国王听了不明白,就去问他∶『你为其麽还觉得痛苦呢?我取你一百两肉,现在已十倍偿还你了,你还不满足吗?』这个贤臣听了没有力气来回答,旁边有人代他回答说∶『哦,大王呀,假如有人把大王的头割去,然后还大王一千个头,大王的头还能够再回原位吗?』国王听了这话,才默默无语。这故事比喻∶一个人要谨慎细心,不要鲁莽作事,等到事情作错了,虽竭力设法,还是不能补救失去的损失的。

◎杀子以求子◎

有一妇人,已经有了一个儿子,但她还想再得一个,就去请问别的妇女们说∶『谁有方法使我再生儿子呢?』当时有一个老婆子对她说∶『我有方法使你再生儿子,但须祭祀天神。』妇人问她用其麽东西来祭祀天神。那个老婆子说∶『杀你的儿子,用他的血来祭祀天神,你就可以再得到儿子了。』这个妇人,真的很相信老婆子的话,就想去杀死她的儿子,用他的血来祭祀天神。幸而旁边有人阻止著,并责骂她说∶『你真太愚笨了。你希望再得儿子,现在还没有得到,将来能不能得到,还不能肯定,而现在的儿子倒被你杀死了。你要想得到二个,会不会连一个也没有了呢?』这故事比喻∶有很多人盲目地听信愚痴的外道和害人的邪说,为求未来福,自投火坑,没有理由地和亳无利益地修种种邪法,苦身自害,以求不可希冀的生天和福报,这是与佛教原理相距很远的。

◎把沉香烧成炭卖◎

从前有一个作官人家的儿子,到海里去采取沉香,经过了好几年,方才得到一车沉香运回家来,於是他拿到市场上去出卖。因为价格太高,过了好多天没有销售出去。这样,他心里很急,而且非常苦恼。那时他看到市场上有很多人挑著炭卖,总是一挑到就有人买,於是他心里想!『如果把沉香娆成了炭,不是很快的就可以卖出去了吗?』他就立刻把沉香烧成了炭,果然一到市上就卖脱了,可是一车的沉香,还得不到半车木炭的价钱。这故事比喻∶要修佛果,不能怕难而生退心,如若见异思迁,或者退求小果,结果自失大利,犹如沉香娆成炭卖一样,是非常可惜的。

◎用锦绸包裹破毡◎

有一个贼,走进一个富人家里偷东西,他偷得了一块很值钱的锦绸,另外又偷了一条破毡和一些破烂的衣服。偷了以后,他把那块锦绸当包里布,来包那些烂东西,打成一个包袱带出来。后来许多人和道了,都把这事作笑话讲。这故事比喻∶已发正信修学佛法的人,不能再贪世间利益而破清净戒律,弄得事情颠倒,得不偿失,被人所笑。

◎水和火◎

有一个人,在家中作事,他要用到火,同时也要用到冷水所以他就拿了一只瓦盆,装了火种,放在房中,又拿了一个铁罐子,盛了水,放在有火种的瓦盆上,他这样想∶『我把火和水都已预备好了。』过了一些时,他去生火,火却已经熄灭;再去倒冷水,冷水也已经变成热水了。这故事比喻∶有一人种,既出家求佛法,但对家中的妻儿和欲乐的享受,还是念念不忘,困此既未能脱离欲海,丧失了功德的火,又掉了持戒的水,而其结果,修道与世事双破双夫,正和上面所说的故事一样。

◎学著国王的样子◎

从前有一个人,要得到国王的欢心,就请问人家说∶『我怎样才能讨好国王呢?』那人对他说∶『如果要得到国王的欢心,就得处处学著国王的样子。』这人就跑到国王跟前去,看看国王的举动,一心要学国王的样子。那时国王正在不断地挟眼睛,这人也就不断地挟眼睛。国王见了,觉得很奇怪,问道∶『你的眼睛有毛病吗?还是给风吹痛了呢?』他回答说∶『我的眼睛没有毛病,也不曾给风吹痛,我是要得到国王的欢心,处处学著国王的样子,所以国王挟眼睛,我也就挟眼睛。』国王听了,就非常生气说∶『你真是一个大混蛋!』就叫人把他痛打一顿,并把他驱逐出境。这故事比喻∶有些人既得听闻佛法,又欲亲近和修学,但不明白佛法的基本原理。如来法王为著渡众生,出现种种的方便办法,有时故意说些逗引众生的浅近道理,或示现凡夫的行相动作,或现受『金枪马麦』等果报,这等都是为众生作方便的示现。有些人竟专拿这些浅迹或示现的缺点也来东施效颦,或者讥讪毁谤,结果於佛法中永远失掉真的利益与悟证,反而堕入三恶道中受苦。

◎医治鞭伤◎

有一个老百姓,被国王鞭打一顿,受伤很重,他就用马粪去敷治自已受伤的地方,使这伤的地方能够早些痊愈。当时有一个呆子看到这件事情,心里很是喜欢说道∶『我知道一种医治鞭伤的方法了!』立刻跑回家去,就对儿子说∶『你快拿鞭子来打我的背脊,我有一个医治鞭伤的好方法,一定很灵,此刻要先来试验一次。』儿子,只得听父亲的话,就拿鞭子打父亲的背脊然后拿马粪敷上去。呆子的行动,自己认为十分聪明,可是大家都在窃笑他。这故事比喻∶不要困药反成病。修学佛法,不要把对治习气的法,反惹起烦恼习气的现行。如听说修『不净观』可以了生死流转的五阴色身,便故意去行淫欲而观不净示但『不净观』修不成,结果却为色欲所迷,重增生死流转沉沦的业报!不善用药,因药成病;不善修法,反增业累,就是这样的值得我们提高警惕。

◎割下了两个鼻子◎

从前有一个人,娶了一个妻子,她的面貌很美丽,不过鼻子生得不好看。后来这个人在外面遇见一个女人,不但容貌很美丽,而且鼻子更是端正可爱,因此,他心里打主意说∶『如果我把这个女人的鼻子割下来,装到我的妻子脸上去,那不是很好吗?』他果然就去割下那女人的鼻子,拿著急忙跑回家去,对他的妻子说∶『快来快来,我给你换一个好鼻子!』说了,就把他妻子的鼻子也割下,要替她上这一个好的,但是无论怎样,终於装不上去。这样,他既割了别个女人的鼻子,又失去了自己妻子的鼻子,没有得到好处,却损害了两个女人。这故事比喻∶有人痴心妄想主观很深,自骄自大,轻举妄动,结果常致两败俱伤害人自害。

◎贫人烧去粗衣◎

有一贫人,要去作客,穿了一件粗布短衣。在路上有人见到他,对他说道∶你面貌生得很端正,一定是个贵人的儿子,为甚麽穿这样的粗布短衣?我现在教你一个办法,使你可得到上等而很好的衣服,你要相信我,我决对不哄骗你』贫人听了很欢喜,说道∶『我一定依从你的话。』那个人就在路旁烧起火来,对贫人说∶『你把所穿粗布衣服脱下来投入火中,这粗衣烧掉后,你可在这里等候著,立刻可得到上等的衣服。』贫人就照他话来作,把所穿的粗布衣服脱下来烧了。可是等来等去,等不出上等的衣服来。这故事比喻∶依照佛法来说,人身是很难得的,我们既得到人身,应该好好进德修业,依照正法来如理修学。但是那些外道却妄造种种欺骗人的鬼话,说甚麽舍身赴岩投火,可生天上呀······等等,这些无稽之谈,万不可相信。如果上了圈套,那就不但害了现在,更要贻误将来,正如那个贫人的受骗一样。

◎牧羊人◎

有一个牧羊人,很会牧羊,他所豢养的羊繁殖得很快,没有多久,他的羊从几千只到一万只了。他很是节省,从来不肯杀一只羊请客或自己吃。别人见到他虽是眼红,可是却也奈何他不得。那时有一个人,很会机巧诈骗,走过来甜言蜜语地和他作成很好的朋友,牧羊人信以为真。於是这个人就对牧羊人说∶『我和你已成为知己朋友了,心里不论甚麽话都可以来谈。我知道你没有妻子,很是寂寞。现在我打听东村有个女郎真是美丽极了,给你作妻子,很是合适。我作介绍人,是一定可以成功的。』牧羊人听了很欢喜,就给他很多羊和一些其他礼物,算作聘礼。过了几天,这个人走来对他说∶『她已经答应作你的妻子,而且你的妻子今天已经生了一儿子了,我特地来给你道贺。』牧羊人听到还没有见过面的妻子,就已经替他生了个儿子,心里更加欢喜,就又给了他很多羊和别的东西。再过了几天,这个人又走来说∶『唉!真可措,你的儿子今天死了!我真替你难过呢。』牧羊人听了以后,便号啕大哭,悲痛不止。这故事比喻∶佛教里有种多闻的人,经不起名利食色的诱惑,便贪著於世间的欲乐,为它所诳惑,而抛弃了修习善

法功德的财宝。结果,不但丧失了善法,而且也丧失了生命及财物,弄得大忧苦,大悲泣,正是自寻烦恼。

◎买了一头驴子◎

从前婆罗门教,要举行一个盛大的集会需要很多的碗碟盆盘,他们的教主就叫徒弟到市上去雇请一个窑工来造。徒弟奉命就到市上去找。在路上,他碰到一个窑工,正赶著一头驴子,驴背上负了很多的窑器,运到市上去出售。那驴子忽然失了一脚,身子一歪,把它背上所负的窑器都落在地上打碎了。这个窑工就哭哭啼啼,懊恼得不得了,徒弟见了觉得很奇怪,就问那个窑工说∶『你为其麽哭得这样悲伤呢? 』窑工回答说∶『我怎能不哭呢?这些窑器,我整整花了一年功夫才作成,今天原想运到市上去换钱的,却不料这头坏驴子,顷刻之间都给我打碎了,你想我懊恼不懊恼?』这个徒弟听了,心里却很欢喜,他想∶『这头驴子很好,窑工要作上一年,它只要转瞬之间就能毁坏了』於是,他就对窑工商量要买这头驴子。窑工正是求之不得,立刻把驴卖给他。这个徒弟就骑著驴子回来,见了教主,教主问他∶『为其麽不把窑工找来却买来了一头驴子?』那徒弟回答说∶『这驴子的本领比窑工大得多。那窑工一年所作成的窑器,它只把身子一歪就毁得乾乾净净了。』教主连连摇头,对徒弟说∶『你真是笨人,一点知识也没有。这驴子能在顷刻之间打破窑器,但它却一百年也作不成一个窑器呀!』这故事比喻∶世上有很多人,受人供养很久,不但没有报偿,且常作损害的事,这种背恩忘义的人,和他亲近,和他在一起,是有损无益的!

参考资料:http://zhoumiaoshan.bokee.com/tb.b?diaryId=12087858

第2个回答  2007-05-03
佛陀在过去修行中,曾做五百世忍辱仙人,他的忍辱事迹,更是修行人的典范。我们不能忍辱的时候,可以对照一下,你就会觉得自己做的很差,跟佛陀的教导不相应。佛陀过去修菩萨行作忍辱仙人时,当时有个国王叫歌利王。带着妃子们去打猎。中午,他在帐篷里休息,他的妃子们到山上玩,看见一个小庙有个青年僧人在打坐。他们就上前向佛陀顶礼,并提出很多问题。佛陀就给她们讲法,教化她们。国王醒后问妃子在哪里,听说正和一个年轻和尚在交谈。心想:这和尚肯定有坏心。他便提起宝剑来到小庙,看到妃子们跪着把佛陀围在中间,顿时火冒三丈,冲上去一刀把佛陀的膀子砍掉。当时佛陀的第一个念头是:如果我成佛,首先度你。歌利王当时问他:“你恨我吗?”佛陀说:“我不恨你。如果我恨你,我的臂膀就不会再长出来。”因为佛陀没有分别心,所以佛陀的臂膀又马上长了出来。歌利王大惊,慌忙逃走。佛陀成道时,歌利王就是他父王的一个大臣。佛陀出家时,父王派五个大臣去追赶,其中就有这个人。佛陀成道后,首先在鹿野苑度五比丘,其中憍陈如,前生就是歌利王。佛陀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如何对待仇人,如何把仇人转化为恩人。这一点很难做到,但至少别人打我骂我时,我们应该想到,他并没有砍我的膀子,歌利王砍佛陀的膀子,佛陀还要度他。那么打、骂,我们就不应该起嗔恨心了。这样想,心量就开阔,思想境界就能提高。
第3个回答  2007-05-02
“佛祖”是人,目前正在阴间受苦,战兢着等待上帝的审判!【来9:27】 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

上帝是独一的真神!【罗16:27】 愿荣耀因耶稣基督归与独一全智的神,直到永远。阿们。
第4个回答  2007-05-02
去买本心经就可以了
里面好多佛学的典故
谢谢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