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析这四道高中历史选择题

这四道题老师让我们分析考点、出题人意图、各个选项的错因和正确答案的理由。不知道该怎么分析,急!!!

以下是我个人分析,不会很全面,仅供参考:

1.第34题,材料中出现斯大林,我们都知道斯大林执政期间建立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里面出现了斯大林对新经济政策的一些评价,他说新经济政策只是以退让为开始,重新部署力量并进攻,但其实我们已经进攻好几年了,A,B,C项明显就是无中生有,材料中,也只能体现斯大林已经有建立公有制的念头。

2.第35题,赫鲁晓夫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有可能和平相处的,此处可以直接得出答案,苏联有意识与西方资本资本主义国家缓解矛盾关系,至于说缓解斯大林模式带来的负面影响,针对的是苏联国内,与国外基本没有什么联系,B和D项,材料未体现,根本无法直接推测出来。

3.第32题,你需要看看主体是谁,主体是大多数人,即指人民群众,并不是所谓的贤人,毕竟贤人是少数,亚里士多德说,人人奉献一分意见和忧虑,集合于一个会场的群众…本句是本题的突破口。至于轮番而治与法治,同样是无中生有。追答

还有一道容我想一下

那个看图的,我只能这么理解,轻工业方面的机械进口量下降,重工业上升,结合时代背景为抗日战争,可以知道中国因为战争被迫发展机械重工业,目的是为了给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资基础,至于其他选项,我觉得要不没有体现,要不就是体现的不明显,不好意思,只能解释但这里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1-20
我只给你分析第一题,告诉你套路,即使不会也会差不多。
1938-1942,四个的变化,找最明显的,透明菱形和菱形,有高有低,能说明啥变化?

圆形的变化太不明显,类似直线,只剩下最后一个纺织工具,变化一贯且明显。

联想到那段时间有宋美龄主持的新生活运动,可以猜出第三个选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