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关于苏轼的奇闻轶事吗?

有什么关于苏轼的奇闻轶事吗?
我要的不是他的生平简介,而是一些关于他的轶事、趣事、传说。
比如说,他和佛印之间关于禅机,和陈季常的“河东狮吼”……
谢谢!
谢谢大家!
三位都回答得各有特色,我也很难决定。
就请大家来投票吧!

1、苏轼行医二三事

苏轼是我国北宋文坛魁首,他的文、诗、词、赋和书法无所不精,而且在医药学、养生学方面也都颇有建树。他曾设病坊治病救人,在被贬谪期间行医民间,在杏林中留下了千古佳话。

苏轼在杭州做知府时,瘟疫时发,为了行医济世,治病救人,使黎民免于疾病之苦,苏轼从个人的俸禄中拿出五十两黄金,在城中建了一座名叫“安乐”的病坊,三年之中治疗病人近千名。后来,北宋朝廷肯定了苏轼的这一政绩,病坊由专派的僧人主持。

元丰年间(1078-1085),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官黄州,闲居多年,号称“东坡居士”。适逢该地瘟疫流行,苏轼专程访眉山巢谷,并得一秘方“圣散子”。巢传授时,曾让苏指江水为誓,保证永不传人。为了控制瘟疫流行,苏轼以民生为重,将此方公诸于众。苏轼对医理研究颇深,认为:脉之难分,古今所病也。重虚有实候,而大实有羸状,差之毫厘疑似之间,便有死生祸福之异,此古今所病也。并批评那些士大夫“秘所患而求诊,以验医之能否,使索病于干漠之中,辨虚实冷热于疑似之间”(《求医诊脉说》)的做法不对。苏轼有医论、医方存世,著名的《苏学士方》便是他收集的药方。后来人们把苏轼收集的医方、药方与沈括的《良方》合编成《苏沈良方》,至今犹存。

苏轼在《赠眼医王彦若》一文中,把眼睛的生理、病理描写得淋漓尽致。他还提出饮茶可以防龋之说。他晚年从海南回京,在江西寓居时,常携带一只口袋,见谁不行就配药送上,开方指点服法,很受当地群众欢迎。

更有趣的是,由于苏轼是大书法家,他的字是珍品,求之不易,有些人见他开处方,就备了写有自己名字的优质纸张,佯装生病来请他诊治,盼得墨迹。苏试明知他们无病求医,却从不拒绝,利用处方宣传卫生常识。他开给一个叫九鹗的一张处方写道:“张群持纸求书,望得良药,记得战国时有张方子,我照服很有见效,不妨奉上,主要是四味药: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他自己很注意养生,饮食起居有常,未饿即食,未饱即止,饭后饮茶散步,宁气活血。

苏轼行医事迹很多,他对医学造诣之深,令世人景仰

2、苏东坡诗风豪迈清新,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有一天晚上,黄庭坚与苏东坡饭后闲步,但见暮蔼沉金,水天一色,渔歌唱和,悠扬悦耳。于是出对道;
晓霞映水,渔人争唱满江红。
苏东坡稍加思索,便对道:
朔雪飞空,农夫齐歌普天乐。
上下句均妙在以曲牌名《满江红》、《普天乐》入对,甚为自然。

有一天,苏东坡和黄庭坚在松树下对弃围棋、对弈间,忽有几颗松子掉落在棋盘上,苏东坡触景生情,信口念道: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说也凑巧,此刻对面湖边有一渔夫在柳下悠闲垂钓。黄庭坚院视了一下,应声对出下联:
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3、有一次,苏东坡奉命接待辽邦派来的使者。辽使有意要难他,便对他说:“苏学士乃中原名士,在下有一非常简单的上联,只有五个字,请苏学士属对。”说罢,辽使得意地念道:
三光日月星;
苏东坡一听,倒也吓了一跳。因为联语中的数量词,一定要用数量词来对。上联用了个“三”字,下联就应当用“三”以外的其他数目字,而“三光”之下只有三个字,那么,无论你用哪个数目字来对,下面跟的字数,不是多于三,就是少于三。这是副绝对呀!好在苏东坡熟读《诗经》,他略一思索,就在《诗经》里找到了答案。他立即对道:
四诗风雅颂。
这下联对得真妙。以“四”对“三”,十分妥贴。但如果“四”以下,跟着要提出四个字,那就不能跟“日,月,星”相对。妙就妙在他提出的“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原来《诗经》中的“雅”这一部分,又可分“大雅”和“小雅”,所以通称为“四诗”。辽使听了,不禁连连点头。

苏东坡与其妹苏小妹均为当时的著名才子、才女。某年中秋夜,兄妹二人在花园饮酒赏月。下洒菜中有一碟切开的咸鸭蛋,苏小妹便指着咸蛋出一上联,要哥哥对下联:
剖开舟两叶,内藏黄金白玉。
此联用词形象典雅,有一定难度。因一时无恰当物品可对,苏东坡一时为难。此时正巧侍女端来一盘石榴,苏东坡剖开一个,下联应手而得:
打破罐一只,中藏玛瑙珍珠。
兄妹正笑谈间,一侍女在一旁手持一只玉笛,吹奏乐曲助兴。于是苏东坡出一上联要小妹对下联:
“水仙子”鬓挥“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
苏东坡话声未落,一侍女怕打扰兄妹的雅兴,迈着细碎小步拿来一件夹衣,给小妹披上,小妹灵机一动,对出下联:
“虞美人”脚穿“红绣鞋”,月下引来“步步娇”。
兄妹二人用拟人手法,各嵌入三个词牌名,手法精妙,风格曲雅。
4、北宋词人秦观,字少游,才华过人。有一次,他与苏东坡同乘一船,东坡忽见岸上有一个醉汉,骑着驴东倒西歪的样子,不禁出对戏道:
醉汉骑驴,步步颠头算酒帐。
少游一时无可为对,忽见船尾艄公,摇着船一仰一俯的样子,于是对出了下联:
艄公摇橹,深深作揖讨船钱。
老销公听了,亦大笑不已。

秦观,他听说苏东坡之妹苏小妹,不但相貌端秀而且工诗善词,久有爱慕之心。便去苏家求婚。苏洵让每个求婚者写一篇文章,交女儿批阅。小妹在少游的文章上批道:“不与三苏同时,当是横行一世。”苏洵便将苏小妹许给了秦少游。成婚那天,小妹有意相难。开始两题都没有难倒秦少游,小妹便出第三个题目:“对对子”:
闭门推出窗前月;
少游怕对得平淡不能显示自己的高才,便坐在池塘边苦苦思索。直到三更,苏东坡出来打探妹夫消息,见少游在池塘边不住喃喃念着“闭门推出窗前月”,知是小妹发难,便悄悄拾起石子朝水池中投去。秦少游忽听“砰”的一声,见池中月影散乱,遂受启发,连忙对出下联: 投石冲开水底天。
这时,洞房门也“呀”的一声开了。

5、相传王安石曾出题三难苏东坡学士,其第三难是出句求对,共有三句。第一句云:
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因为那年恰好闰了个八月,而且正月和十二月都有立春,确是“两度春秋”。东坡虽是妙才,但这上联出得跷蹊,一时寻对不出。不过后人已代苏东坡对了出来:
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
王安石考东坡第二句对是:
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原来苏州金阊门外至于虎丘这一段路叫做:山塘,约有七里之遥,中间有地名半塘。东坡不久前路过此地,所以王安石出此句难他,东坡果然被难住了。不过,后人假托乩语,也把此句对了出来,对云:
九溪蛮洞,经过中洞五溪中。
王安石出的第三句是:
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
润州(今江苏镇江市)古名铁瓮域,临于大江,其地有金山、银山、玉山,山上有佛殿僧房,当的苏东坡恰好刚游览过,王安石便出了这一题。东坡寻思多时,不能成对,只得谢罪而去。这第三句至今未见有人对出下联。

苏东坡被眨到黄州做团练副使时,借助讲学以排遣心头郁闷,慕名而来考络绎不绝,黄州简直成了学子文士荟萃之地,于是他的名声日响。不知怎的却惊动了朝廷,便派来一名考官,名为巡视讲学,实为查看动静。经过一番密访,没发现苏东坡有什么越轨之处,但考官并不甘心,想方设法要把东坡的名声压下去。
一天清早,他对东按说:“苏学士名杨四海,想必高足也是满腹文章,我要见识见识,请找几名前来面试。”东被即刻挑了十名学生来见考官。考官与东坡并肩坐在台上,学生一字横坐在台下,周围站满了看热闹的人,考官心想,要当众出苏氏的丑,只有钻冷门。他清了清嗓子说道:“今天不考别的,只要你们对一副对子。我出上联,你们对下联。”于是,指着外面的宝塔说:
宝塔尖尖,七层四面八方。
果然不出考官所料,这些学生以为要考四书五经诗词歌赋,没想到要对对子,完全没做思想准备,十分紧张,越紧张越不会,越不会越感到对不起老师,一个个大汗淋漓,满面羞渐。考官见状大为得意,指着第一个学生问:“你会对吗?”那个学生不好意思开口,低着头,伸出手摇了两摇。考官又指着第二个学生:“你呢?”那个学生 ,也同样把手摇了两摇。考官一直问到最后一个,结果都—样。这时他再也不想掩饰幸灾乐祸的心情,直视着东坡,带着嘲笑的口吻说:“苏学士,这……”还没等他说完,东坡忙说:“这样简单的试题,如何能考住他们?”
“那怎么他仍都对不出来呢?”
“他们都对出来了。”
“他们明明接手表示不会对,你何以知道他们都对出来了?”
“考官大人,你把他们召在一起面试,给他们带来了不便,前面会对的又不能说,否则后面就会一一因袭,所以他仍只有打手势,其实这手势就是他们对的下联。”
“苏学士,我倒要请教,这手势怎么就是下联呢?”
“考官大人,你的上联是:
宝塔尖尖,七层四面八方。
他仍对的下联是:
玉手摇摇,五指三长两短。”
这时台下的学生如释重负,无不露出了笑容,周围的人更是赞叹不已,而考官却目蹬口果,无言以对;只好自我解嘲地说:“苏学士真是名不虚传,佩服佩服!”

6、苏东坡与苏小妹
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也是个出名的才女,两人常对诗对联取乐。相传苏小妹是门楼头,即前额突出。苏东坡就说:
未出门前三五步,

额头已至画堂前。

苏东坡脸长的长。苏小妹就回敬道:

去年一滴相思泪,

至今还未流到腮。

苏小妹是窝窝眼,即眼眶深陷。苏东坡就抓住这一点,写诗道:

几次拭泪深难到,

留却汪汪两道泉。

苏东坡是个大胡子,苏小妹自然不肯放过。回诗道:

几回口角无觅处,

忽听毛里有声传。

总之,兄妹俩谁也不让谁,在善意的嘲讽中却是乐趣无穷,相处甚好。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这天,苏东坡乔妆秀才,带一家奴,前去游览江南风景圣地莫干山,见一座道观,便和随从一起进去讨杯茶喝。道观主持道人见他衣着简朴,以为是个落第秀才,冷淡地说:“坐”,回头对道童说了声“茶!”后来见他脱口珠玑,谈吐不凡,料定有些来历。老道立刻换了一副面孔。说声“请坐”,又叫道童“敬茶”。坐了一会儿,老道借沏茶之机,悄悄地向仆人打问,才知道是大名鼎鼎的苏大学士、杭州剌史老爷到了,马上把苏东坡引至客厅,毕恭毕敬地说:“请上座”,并回头吩咐道童“敬香茶!”苏东坡心想,出家人尚且如此世故,难怪世上人情淡如水。不觉暗暗发笑。
老道人好不容易抓住了这个时机,便请苏东坡留墨题词。苏东坡就把眼前发生的事实经过,写了一副对联: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这副对联,诙谐有趣,把老道以衣帽取人,十分世故的形态和嘴脸,勾画得维妙维肖。老道人见联自知失礼,满面羞愧。

狗啃河上骨 水流东坡诗

一天傍晚,东坡与好友佛印和尚泛舟江上。时值深秋,金风飒飒,水波粼粼,大江两岸,景色迷人。饮酒间,佛印向东坡索句。苏东坡向岸上看了看,用手一指,笑而不说。佛印望去,只见岸上有条大黄狗正狼吞虎咽地啃吃骨头。佛印知道苏东坡在开玩笑,就呵呵一笑,把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折扇抛入水中。两人心照不宣,抚掌大笑。原来他们是作了一副双关哑联。东坡的上联是:
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的下联是:

水流东坡诗(尸)
东坡亭

有一年冬天,苏东坡和他父亲苏洵、弟苏子由同去嘉兴游湖。转到真如寺,天下起鹅毛大雪。苏东坡手指天井里的积雪说:“何不煮雪泡茶?”于是便吩咐寺内和尚备炉煮雪,待雪水煮沸,泡上谷雨前茶,父子三人品茶赏雪。苏子由提议,请父亲作对。苏洵当仁不让,做了一副对子云:
东塔寺和尚朝南坐北吃西瓜

春水庵尼姑自夏到冬穿秋衣

苏子由想了想,也做了副对子:

雪落媳房媳扫雪

冰冻冰排兵敲冰

苏东坡咏了这么一联:

雪瑞兆丰年

国泰保民安

虽然这对联极为平常,但身为杭州剌史的苏东坡能心想“丰年”、“国泰”与“民安”,也该说难能可贵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3-03
和苏轼有关的成语及典故
http://post.baidu.com/f?kz=11283346

苏轼轶事,大家学习啊
http://post.baidu.com/f?kz=8844698

苏轼秩事,侃侃
http://post.baidu.com/f?kz=9599784

东坡佚事(看到了,不敢专有,贴出来)
http://post.baidu.com/f?kz=102796740

苏轼行医二三事
http://post.baidu.com/f?kz=112674669
参考资料:苏轼吧,欢迎来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