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批判的是阿Q精神,但为什么现代人反而要提倡呢?

毒品的危害人们是可看可感的,但该精神却能起到暂时解决心理困扰的作用,难道是这个原因人们便起瘾了么?

今天在短信里看到这样一则使用阿Q精神的故事:一个“哲学家”对一个失恋的年轻人说:“你失去的是一个不爱你的人,她失去的是一个爱她的人。”于是年轻人会心一笑。我感觉这简直是文字游戏。我也可以改成“你失去的是一个你爱的人,她失去的是一个她不爱的人”!

这则故事很像中国古代成语“朝三暮四”。白天说给猴子3颗栗子晚上4颗,于是猴子们生气了,但老头换个说法:白天4,晚上3则猴子们高兴了。

不变的失恋事实与一定的7颗栗子是没有区别的,为什么他们要自欺欺人呢?我感觉这种精神要不得,这也绝不是换位思考,纯属唯心主义!

从现代人的生存状态以及心态来看,阿Q精神更多的并不是对国民性的批判。
装逼一点来说,现代中国人看阿Q时,更多的是注重探讨阿Q作为一个“个体生存”的存在,他几乎面临着人的一切生存困境:基本生存欲求不能满足的生的困境、无家可归的飘泊感、面对死亡的恐惧感等。面对这些东西,阿Q有过挣扎:他投奔过革命,尽管却只是为了造反,但都以绝望而收场。最终只能返回自身。恩格斯说:“他们既然对物质上的解放感到绝望,就会寻找精神上的解放来代替,以摆脱绝望。”从这个角度来看,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没有错的。
但是这种办法只会给人一种虚幻的安慰,真实的绝望又没有被摆脱。于是再一次陷入绝望的人又会继续“精神胜利法”,然后继续绝望,无休无止。
因此如今的人们看待这种精神时,更多的是现代社会条件下人的生存境况问题,而非国民性问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7-03
我觉得看问题要辩证的看,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有他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鲁讯先生当年批评啊Q精神,是在当时的中国国情之下的,那个年代下的中国人,精神麻木,不思进取,只把希望寄托于友邦而不自己自奋自强,老是试图从精神上逃避现实,不敢勇敢的面对人生,不敢挑战未来,不敢担负起民族振兴的重任,所以鲁讯先生要批判。

但换个角度来讲,精神胜利法也是有其积极的一面的,现代人的压力大,学会一些自我开导,安慰的手段是很必要的。这其实就是我们生活中讲的乐观与悲观之说。你比如,同样是喝了半杯的酒,乐观者就说,真好,我还有半瓶,悲观者就说,太不幸了,喝得只剩半瓶了……既然同样是一件事情,乐观点有什么不好呢?如果你说的那个失恋的年轻人,不能换个角度这么想的话,他至少还要在迷惘和伤痛中徘徊很久……既然有人能用一句就开解他的心结,我觉得是功大于过的。

我想,就是鲁讯先生自己,也会是个乐观主义的人吧,他也曾经写过生活中总还存在点希望,年轻人是中国的未来的话,说明,他相信未来是好的,黑暗会过去的,年轻人是值得期待的。他写此文的目的,更多的应该是为唤醒那一个特殊年代下的那一大群麻木了的中国人民吧……
第2个回答  2007-07-03
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渺在其中。日也空,月也空,东升西坠为谁功。田也空,地也空,换了多少主人翁。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朝走西,暮走东,人生犹如采花蜂。采得百花成蜜后,到头辛苦一场空。
第3个回答  2007-07-05
现代社会的变动无常使人们极要精神安慰,所以阿Q精神有存在的土壤.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07-07-03
人生在世不如意十八九
如果不给自已点安慰,那人们大都活不到古稀就得牺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