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时对外交往的事例(概括即可)

一定要唐太宗时的!!给我10条就差不多够了,简单些就好

唐朝的对外交通很发达,当时,陆路交通以长安为中心,北路经今蒙古地区到叶尼塞、鄂毕两河上游,往西达额尔齐斯河流域以西地区。西路经河西走廊,出敦煌的玉门关西行,经今新疆境内有三条路可通中亚、西亚、巴基斯坦和印度,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西南路经西川到吐蕃,可达尼泊尔和印度;或经南诏、缅甸到印度。往东经河北、辽东可到朝鲜半岛。
海路交通
海路交通方面,去日本有三条路:一是由登州(山东蓬莱)出发,渡渤海沿辽东半岛东岸和朝鲜半岛西岸到日本,二是由楚州(江苏淮安)出淮河口沿山东半岛北上,东渡黄海经朝鲜半岛到日本;三是由扬州或明州出海,横渡东海直驶日本。
到南亚诸国的海路,从广州经越南海岸,在马来半岛南端过马六甲海峡到苏门答腊,由此分别到印度尼西亚的爪哇、斯里兰卡和印度。到西亚的海路,主要是从广州出发,经东南亚越印度洋、阿拉伯海至波斯湾沿岸。
在唐代,还初步开辟了到埃及和东非的海上交通。这些交通线,由于沿线的出土文物和沉船打捞而不断得到证实。以上事实说明,唐朝时期的中国是亚非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一个中心。
日本“遣唐使”
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达到空前繁荣的时期。这时日本社会正处在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和巩固的阶段,对唐朝的昌盛极为赞赏,因此向唐朝派遣的使者、留学生和学问僧数量很多。
631年(贞观五年),日本派出了由留学生和学问僧组成的第一次“遣唐使”。到838年(开成三年)止,日本派出遣唐使共十三次,另有派到唐朝的“迎入唐使”和“送客唐使”共三次。唐初,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团一般不超过二百人,从8世纪初起,人数大增,如717年、733年和838年派出的三次遣唐使,人数均在550人以上。
1970年在西安发现的日本银币,很可能就是遣唐使带来的。日本奈良东大寺内正仓院所存放的唐代乐器、屏风、铜镜、大刀等珍贵文物,就有一部分是遣唐使带回去的。为了吸收中国的文化成果,日本选派了不少留学生来唐学习,他们被分配到长安国子监学习各种专门知识。如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长期留居中国,擅长诗文。在唐历任光禄大夫、秘书监等职。他与著名诗人李白、王维等人有着深厚的友情,常作诗相酬赠。日本留学生回国以后,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空海与鉴真和尚
日本来中国学习的学问僧共约九十余人,其中最著名的是空海。他于804年(贞元二十年)来中国,在长安青龙寺向惠果学密宗,回国时带回一百八十多部佛经,在日本建立了密宗。他还对中国的文学和文字有深刻的研究,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僧人也不断东渡日本,沟通中日两国的文化,其中贡献最大的是鉴真和尚。
鉴真,姓淳于,扬州人。他对于律宗有很深的研究,在扬州大明寺讲律传戒。他应日本圣武天皇的约请东渡日本,经过六次努力,历尽艰险,双目失明,终于在754年(天宝十三年)携弟子到达日本,时已年近七旬。鉴真把律宗传到日本,同时还把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传授给日本。日本现存的唐招提寺,就是鉴真及其弟子所建,它对日本建筑有重要的影响。鉴真精通医学,尤精本草,他虽双目失明,但能以鼻嗅分辨各种药物,对日本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日本政治与教育
在政治方面,645年(贞观十九年),日本参考隋唐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施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仿照隋唐的官制,改革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参照隋唐律令,制订了《大宝律令》。
在教育方面,天智天皇时期在京都设立大学,以后学制逐渐完备,各科学习的内容基本上和唐朝相仿。
语言文字
在语言文字方面,8世纪以前,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国汉字的标音记意基础上,创造了日文假名字母,吉备真备用汉字楷体偏旁造成“片假名”,空海采用汉字草体造成“平假名”。这些新体文字的发明,大大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同时,日文的词汇和文法也受到汉语的影响。追问

这不全是唐太宗的啊喂...

追答

汗 看大唐朝的 不过差不多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7-27
这个太多了,当时的唐朝十分强盛,成为世界闻名中心之一,丝绸之路以及海上丝绸之路使唐文明广泛传播,唐朝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影响着周边各国以及中华各族,与亚洲的日本、印度等国甚至非洲的埃及等国均有交往。据《新旧唐书》记载当时唐朝周边分布这许多族(国),突厥、吐蕃、回纥、契丹、奚、高丽、新罗等等,唐太宗时期处理同这些强族的关系主要有三个手段:一是和亲,唐朝从太宗时期有许多公主(以宗女居多)和番吐蕃、契丹等族。二是、羁縻政策,太宗时期挟两番以制突厥,两番指的就是契丹与奚。唐太宗贞观22年在契丹设立松漠都督府册封契丹大贺氏窟哥为松漠都督,贞观22年在奚设立饶乐都督府,贞观十四年平高昌,设西州都护府,同年9月设安西都护府,以制西突厥。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败龟兹国,把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三是、战争。追问

好吧我问的是对外...这些现在看来是国内的各民族(老师要求的“对外”就是现在意义上的外国),另外最好附上年代,谢谢

追答

哦不好意思,帮不了你 我自己是学契丹史的对于国内了解的比较多,北族了解比较多。。。。

第2个回答  2011-07-29
1,与日本开展友好交往,互相派遣使节。(贞观初年)
2,大秦(罗马)使节来华。(贞观11年的事,不信自己去查)
3,(对缅甸征讨后)跟缅甸恢复正常友好关系,以此为契机,与东南亚各国建立关系。(贞观初年)
4,跟高丽和好,高丽派遣使节来华祝寿。(贞观5年)
5,跟阿拉伯人建立海上商业商业关系。(贞观末)
6,非洲人来华。(贞观20年)(非洲兄弟第一次正式来啊!)
7,印度高僧达摩佳妮来华,太宗建庙供养。(贞观16年)
8,埃及来人了!听说是为了茶叶!自己写点吧。(贞观19年)
9,罗马入贡。(注意,是入贡!)(贞观19年)
10,先采纳我再告诉你。追问就行。(O(∩_∩)O~)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07-27
设置都户府
第4个回答  2011-07-28
对外关系方面: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
①友好的对外政策:设立专门机构鸿胪寺接待外宾;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居住、做官、通婚;对各国使者,以礼相待;都城长安不仅是国内各民族的大都会,也成了世界性的大都会。
②开放的文化政策:佛教、景教、回教、摩尼教传入中国;高僧玄奘去天竺取经;朝鲜、日本僧人来唐游学,朝鲜、日本深受汉文化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