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小学四年级的孔子学琴那课 (王燕蓉)

这是四年级的哦 (王燕蓉)

《孔子学琴》课堂实录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方面:正确认读本课7个生字,掌握11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能抓住孔子的做法与语言,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孔子做事认真的品质。

2、过程与方法方面:课前布置学生了解孔子,以便更好的学习课文,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课堂上引发学生间的辩论,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讲一讲或演一演《孔子学琴》的故事。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学习孔子谦逊好学,做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孔子做事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品质。并以此受到教育,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作出指导。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师: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你对他有所了解吗?

(学生展示自己在课前了解的关于孔子的资料。)

师:这样一位伟人,在我国史书上是怎样记载的?

引导学生阅读《史记·孔子列传》。认识古文、大致了解古文内容。

二、 初读课文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

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共同解决。

用简单的几句话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课文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走近孔子,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在这位伟人身上借鉴一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

(二)精读品悟

1、幻灯出示: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你认为孔子用多长时间学会了这首曲子?在文中相应的地方作简单的笔记。

2、学生默读思考

3、交流(在交流中感悟文章思想感情)

生1:我认为孔子用了十天的时间就学会了这首曲子。因为文中第二自然段写着“一晃十天过去了……他踏着琴声来到孔子窗前,”师襄之所以可以踏着琴声来到孔子窗前,说明孔子已经会弹这首曲子了,而且弹奏的节奏也还不错。

生2:我不同意他的观点。课文中第三自然 “过了几天”孔子仍然在弹这首曲子,后来两次师襄去看孔子时,孔子也都在练习这首曲子,所以孔子学这首曲子的时间应该比十天长一些。

生3:我也这样认为:孔子学这首曲子的时间应该比十天长一些。文中二至五自然段里有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一晃十天过去了”“过了几天”“又过了些时候”“不知又过了多少天”这些时间加起来也该有一个月了吧。

生4:不对。在第二自然段中明明写着师襄的话“你已经练了整整十天,这首曲子也会弹了,可以再学一首新曲子了。”在十天的时间里,连老师都说他会弹了,可见他是在十天的时间里学会了这首曲子。

生5:十天就学会了,那以后的时间他是在玩吗?

(教师见时机成熟)于是引导说:同学们的观点都非常有道理,请同学们再一次认真的读课文,请你在最能表明你观点的词语或句子处仔细琢磨,然后把你想到的告诉大家。以便更有力的说明自己的观点。

5、学生默读课文思考。然后,找到与自己观点一致的同学组成小组交流自己的意见、理由或想法。

6、全班交流。

师:请两种不同意见的小组各先用一句话简单阐明自己的观点。

生01:我们仍然坚持孔子用了短短的十天时间学会了曲子。

生1:我们认为孔子学会这首曲子用了十多天甚至一个月的时间。

师:我们先请认为孔子十天学会曲子的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好吗?

生02:文中记录着师襄的话:“你已经练了整整十天,这首曲子也会弹了,可以再学一首新曲子了。” “整整十天”从整整一词可以看出师襄觉得这些时间已经足够了已经不短了,这足以说明孔子用十天时间学会了这首曲子。

老师打断:你能把你体会到的师襄话中的意思读出来吗?

学生朗读。

生03:课文中写着:“他踏着琴声来到孔子窗前,只见孔子正毕恭毕敬的弹那首曲子,弹完一遍又弹一遍,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 踏着琴声来到孔子窗前说明孔子弹得已经不错了,节奏感很好了。

生04:文中第一自然段写着“他有多方面的特长”“还精通音乐”“尤其弹得一手好琴”像这样一位人物,用十天学会一首曲子足够了。

生05:我忽然想到, 孔子弹琴已经这样了不起还拜师襄为师学习弹琴,说明师襄的琴一定弹得更好,在当时应该算得上是位艺术家了吧。所以他的话绝对可信。孔子就是十天学会的曲子。

师:你们的理由太充分了!现在想改主意的同学,你可以被他们几个统一过去了。

生2迫不及待的站起来:别过去,听听我们的意见再说吧。十天的收获在师襄和我们一般人的眼里,孔子是学会了这首曲子,可是孔子自己却并不满足,大家听听孔子的话:“我只学会了曲谱,还没有真正掌握弹奏的技巧呢!”孔子认为自己十天下来了,弹得还不够好,还需继续努力。又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掌握弹奏技巧,不算真正的会弹这首曲子。

师:我们也特想听听你读一读孔子的话。

这位学生读孔子的话。

生3:我来接着说。后来孔子就继续练琴,过了几天,他掌握了弹奏的技巧,还不满足,还要弹出曲子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他对自己的水平总也不满足。所以孔子是用了更长的时间练习这首曲子的。

师:老师听了你们两方面的理由以后,有这样一种感觉:看来关于孔子练习的时间长短已不再重要了,关键在于人们对“学会”的认识不同,是吗? 孔子对自己提出一系列的要求,他做到了吗?

生:他做到了。第三自然段中写着“孔子的手指运用自如,乐曲弹奏的像小溪流水一样顺畅自然、悦耳动听”真说明他已经掌握了弹奏的技巧。我也练过琴,一首曲子我练了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时,弹起来仍不免断断续续,偶尔用错手指。如果我在回琴的时候能够做到手指运用自如,老师一定会给我一百分的。

生:孔子继续练琴时,他弹得更好了,弹出了曲子的思想感情“师襄再次来到孔子的住处。刚一进门,他就被激情洋溢的乐曲声迷住了。……一曲弹完,好半天才醒悟过来。”我觉得孔子此时已经弹得太好了,曲中的情感可以把人给迷住,真是太了不起了!我真想听听这样的曲子!

师:很遗憾,老师课前并没有找到这首曲子。大家想个办法,怎样才能让我们领略一下如此迷人、如此激情洋溢的乐曲风采呢?

学生稍沉默了。

师:让我们认真地读课文吧,读出师襄的感受,从这些描写师襄感受的句子中想象一下曲子的美妙,称赞一下孔子技艺的高超。

指导朗读这部分。

师襄听到让他如此陶醉的曲子以后,说了什么?

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朗读了师襄的话。

师:同学们觉得师襄的话语气怎样?

生:师襄语气里满是赞叹。

生:他的语气中充满了对孔子的佩服。

师:让我们怀着这样的感觉再读一次师襄的话。

学生再次朗读师襄的话

教师朗读孔子的话:“不行啊,我还没有体会出作曲这是一位怎样的人呢!”读后稍顿再问:“故事到此处你有何感想?”

生:我觉得孔子对自己要求太高了。

生:我觉得从一首曲子体会作者是怎样的人,这是不太可能的。虽然文中记述孔子做到了,我还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所以孔子真了不起呀!

师:孔子确实做到了!让我们看一看当时的情景吧。

学生自由的大声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然后自由发表意见。诸如:“孔子太了不起了!”“弹到这种程度太不容易了!”等等。

师:所以师襄称赞孔子的琴艺是——

学生中不少人一起回答:“炉火纯青!”

师:你知道这个词语的含义吗?

生:我猜了一下,可能是说炉子里的火呈现青色吧。

生:我查了字典,没能查到它的解释。

生:我在成语词典中找到了它的含义。相传道家炼丹,直到炉子里的火苗呈现纯青色时,就算成功了。比喻学问、技术或办事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孔子真是太了不起了!

师:同学们使用工具书的能力和意识越来越强了,老师真为此高兴。回到课文,孔子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小小的一件学琴的事就让后人们如此赞叹不已。那么,从今天孔子学琴这件事来看,他身上到底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呢?

生:我认为孔子做事非常认真,他“毕恭毕敬的弹那首曲子,弹完一遍又弹一遍,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 他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

生:我认为孔子非常谦虚,他本来弹琴非常好了,还要继续拜师学习。

生:我想起了《论语》中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这样做正是这句话的最好解释吧。

生:我认为孔子对自己的琴技能一次次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一遍又一遍的努力练习,最终使自己的琴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师:这种做法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是什么呢?

生:这叫精益求精吧。

生:我想用《论语》中的一句话来说这叫“温故而知新”吧。

师: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好。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以怎样做让自己更接近伟人的标准?

生:明天我练琴的时候一定不偷懒了,而且也要练得好一点再好一点,也试着从一首曲子中领会弹奏技巧,体会思想感情。

生:再学一篇课文时,我一定回家多复习。

……

(四)复述故事

师:这篇课文给了我们如此多的启示,你记住它了吗?试着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吧。

学生先在小组中讲一讲,然后派代表讲给全班听。

学生发言略。老师评价主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例如:加进自己的想象,运用了《史记》中的一些说法,使用了自己的语言等

教学反思

1、课文中的主人公孔子离现实年代久远,所以课前布置孩子们搜集有关孔子的资料显得格外重要。从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也证明了这一点。

2、上课伊始,“孔子用了多长时间学会弹奏着首曲子?”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激起了孩子们那么热烈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他们对词句的理解。讨论时的前部分,孩子们停留在对课文大意的了解,没能深入理解词语和句子,这也是四年级孩子的通病。于是我引导学生又一次读课文,“在最能表明你观点的词语或句子处仔细琢磨”,引导学生抓词语和句子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虽然感觉内容上有些重复,但我个人认为还是有必要的。

3、课文中还有几个词语抓得不够突出。例如:“如醉如痴”“沉浸在琴声里,似乎想得很远很远”等。另外如果朗读指导再多些就更好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6-08
【原文】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①,十日不进②。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③。”有间④,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⑤。”

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⑥。”有间,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⑦,几然而长⑧,眼如望羊⑨,如王四10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11,曰:“师盖云《文王操》也12。” (《史记》)

【注释】

①鼓琴:弹琴。鼓,弹奏。②进:进展,此指换新曲。下文“益”同此。③数:拍节之数。指演奏技巧。④有间(jiān):过了一段时间。⑤志:乐曲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⑥得其为人:想象到作者是什么样的人。⑦黯:深黑色。⑧几:同“颀”,身长。⑨望羊:同“茫洋”,远望的样子。10如王四国:这人好像是个王者,他的眼睛在关注着四方。11辟席:离开座位站起来,表示敬意。12《文王操》:琴曲名,相传为周文王所作。

【释文】

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练了十天却不另学新曲子。师襄子说:“你可以学新乐曲了。”孔子说:“我已学会了乐曲,但节奏的技巧还没有掌握。”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掌握了节奏的技巧,可以学新乐曲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乐曲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悟了乐曲的思想感情,可以学习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不能想象出作者是什么样的人。”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从你的弹奏中,仿佛看到有个人正在严肃地沉思,安然地在高处瞻望,胸怀着远大的志向。”孔子说:“我也想象出作者是什么样的人了:他有着黑黑的面孔,高大的身材,目光凝视远方,好像是个王者,正在关注着四方。除了周文王,还有谁能是这个样子呢!”师襄子离开座位,向孔子行了再拜之礼,说:“老琴师传授此曲时就是这样说的,这支曲子叫做《文王操》啊!”

【简析】

“孔子学琴”这个故事,再一次向人们说明孔子一生好学不倦,从不满足。“学而不厌”,他曾这样说,也曾身体力行,作为一个求学之人,我们对自己的学业应是精益求精,而不是浅尝辄止。

【孔子介绍】
孔子是中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他会弹奏许多乐器,并会作曲、唱歌,他把音乐作为人生修养的最高阶梯。

【浅显翻译】(用自己的话解释)
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子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他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师襄子,直到现在,孔子的名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仍是我们的座右铭。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