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诗

如题所述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关于李白出生地,众说纷纭,大致有两种说法。其一,李白出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以东的托克马克市附近),李白约五岁时,其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其二,李白出生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的青莲乡。这两种说法,至少有一种是错误的。并且,都有资料和历史考证,让人相信那种,真是左右为难。
天宝初,入长安,贺知章一见,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待诏翰林。后漫游江湖间,永王李璘聘为幕僚。璘起兵,事败,白坐流放夜郎(在今贵州省)。中途遇赦,至当涂依李阳冰,未几卒。是唐代著名诗人,有《李太白集》。李白所作词,宋人已有传说(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证以崔令钦《教坊记》及今所传敦煌卷子,唐开元间已有词调。然今传篇章是否果出于太白,甚难断定。今仍录《菩萨蛮》,《忆秦娥》各一首。

【李白的生平】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私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

一、好任侠,喜纵横

李白于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于西域的碎叶,五岁时随家人定居于昌隆(今四川江油县)的青莲乡。
李白少时,好任侠,且喜纵横。昌隆所在的绵州地区,自汉末以来,便是道教活跃的地方。
因此,李白从少年时起,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
后来,他与一位号为东岩子的隐者隐居于眠山,潜心学习,多年不进城市。他们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饲养了许多奇禽异鸟。这些美丽而驯良的鸟儿,由于饲养惯了,定时飞来求食,好像能听懂人的语言似的,一声呼唤,便从四处飞落阶前,甚至可以在人的手里啄食谷粒,一点都不害怕。这件事被远近传作奇闻,最后竟使绵州刺史亲自到山中观看鸟儿们的就食情况。这位刺史见他们能指挥鸟类的行动,认定他们有道术,便想推荐二人去参加道科的考试。可是,二人都婉言拒绝了。
当时有名的纵横家赵蕤也是李白的好友,此人于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就著成了《长短经》十卷。那时李白才十六岁。赵蕤这部博考六经异同、分析天下形势、讲求兴亡冶乱之道的纵横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极大的兴趣。他以后一心要建功立业,喜谈王霸之道,也正是受到这部书的影响。

二、仗剑远游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乘舟沿江出峡,渐行渐远,家乡的山峦逐渐隐没不可辨认了,只有从三峡流出的水仍跟随着他,推送着他的行舟,把他要送到一个陌生而又遥远的城市中去。

1•江陵幸遇司马祯
李白没有想到在江陵会有一次不平凡的会见,他居然见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祯。
天台道士司马帧不仅学得一整套的道家法术,而且写得一手好篆,诗也飘逸如仙。玄宗对其非常尊敬,曾将他召至内殿,请教经法,还为他造了阳台观,并派胞妹玉真公主随其学道。
李白能见到这个备受恩宠的道士,自然十分开心,还送上了自己的诗文供其审阅。李白器宇轩昂,资质不凡,司马祯一见己十分欣赏,及至看了他的诗文,更是惊叹不已,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为他看到李白不仅仪表气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于当世的荣禄仕宦,这是他几十年来在朝在野都没有遇见过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奖的话赞美他。这也就是说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和后来贺知章赞美他是“谪仙人”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这便是李白的风度和诗文的风格给予人的总的印象。
李白为司马祯如此高的评价欢欣鼓舞。他决心去追求“神游八极之表”这样一个永生的、不朽的世界。兴奋之余,他写成大赋《大鹏遇希有鸟赋》,以大鹏自喻,夸写大鹏的庞大迅猛。这是李白最早名扬天下的文章。
从江陵起,他开始了他鹏程万里的飞翔。
以下便是《大鹏遇希有鸟赋》:
大鹏遇希有鸟赋并序

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此赋已传于世,往往人间见之。悔其少作,未穷宏达之旨,中年弃之。及读晋书,睹阮宣子大鹏赞,鄙心陋之。遂更记忆,多将旧本不同。今复存手集,岂敢传诸作者?庶可示之子弟而已。

其辞曰:南华仙,发天机于漆园。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徵至怪于齐谐,谈北溟之有鱼。吾不知其几千里,其名曰鲲。化成大鹏,质凝胚浑。脱鬐鬣于海岛,张羽毛于天门。刷渤澥之春流,晞扶桑之朝暾。燀赫乎宇宙,凭陵乎昆仑。一鼓一舞,烟朦沙昏。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

尔乃蹶厚地,揭太清。亘层霄,突重溟。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背嶪太山之崔嵬,翼举长云之纵横。左回右旋,倏阴忽明。历汗漫以夭矫,羾阊阖之峥嵘。簸鸿蒙,扇雷霆。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怒无所搏,雄无所争。固可想象其势,髣髴其形。

若乃足萦虹霓,目耀日月。连轩沓拖,挥霍翕忽。喷气则六合生云,洒毛则千里飞雪。邈彼北荒,将穷南图。运逸翰以傍击,鼓奔飙而长驱。烛龙衔光以照物,列缺施鞭而启途。块视三山,杯观五湖。其动也神应,其行也道俱。任公见之而罢钓,有穷不敢以弯弧。莫不投竿失镞,仰之长吁。

尔其雄姿壮观,坱轧河汉。上摩苍苍,下覆漫漫。盘古开天而直视,羲和倚日以旁叹。缤纷乎八荒之间,掩映乎四海之半。当胸臆之掩画,若混茫之未判。忽腾覆以回转,则霞廓而雾散。

2•洞庭葬友
李白自江陵南下,途经岳阳,再向南去,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
可是正当泛舟洞庭时,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李白自蜀同来的旅伴吴指南暴病身亡。李白悲痛万分,他伏在朋友的身边,号陶大哭,"泣尽继之以血"。由于他哭得过于伤痛,路人听到都为之伤心落泪。旅途上遇到这样的不幸,真是无可奈何,李白只好把吴指南暂时殡葬于洞庭湖边,自己继续东游,决心在东南之游以后再来搬运朋友的尸骨。
李白来到了庐山,在此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望庐山瀑布》诗。

3•江南之行
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此地江山雄性,虎踞龙盘,六朝宫阅历历在目。这既引起李白许多感慨,也引起了他对自己所处时代的自豪感。他认为往日之都,己呈一片衰颓之气,没有什么好观赏的了,根本不及当今皇帝垂拱而治,天下呈现出的一片太平景象。
金陵的霸气虽己消亡,但金陵的儿女却饱含深情地接待李白。当李白告别金陵时,吴姬压酒,金陵子弟殷勤相送,频频举杯劝饮,惜别之情如东流的江水,流过了人们的心头,使人难以忘却。
李白告别金陵后,从江上前往扬州。
扬州是当时的一个国际都市。李白从没有看到过如此热闹的城市,与同游诸人盘桓了一些时日。到了盛夏,李白与一些年轻的朋友《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边。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好不惬意。到了秋天,他在淮南(治所在扬州)病倒了。卧病他乡,思绪很多,既感叹自己建功立业的希望渺茫,又深深地思念家乡,惟一能给他带来点安慰的,便是远地友人的书信。
李白在准南病好之后,又到了姑苏。这里是当年吴王夫差与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李白怀古有感,写了一首咏史诗《乌栖曲》。这首诗后来得到了贺知章的赞赏,称其"可以泣鬼神矣"。由此看来,李白的乐府诗有时虽袭用旧题,却多别出新意。
姑苏的历史遗迹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怀古之情,美丽单纯的吴姬、越女更让李白赞美不己。在昔日西施浣纱的茑萝山下,李白以自己的生花妙笔为现今在浣纱石上的越女留下了一幅幅优美的速写。
李白由越西归,回到了荆门。
在荆门他一呆就是三个月。虽然思乡心切,但功业没有一点成就,他自觉难于回转家园。最后,他决定再度漫游。
首先,他来到洞庭湖,把吴指南的尸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他在江夏结识了僧行融,又从他那里了解到孟浩然的为人,于是便去襄阳拜见孟浩然,由此写下了著名的五律诗《赠孟浩然》
不久,李白到了安陆,在小寿山中的道观住了下来。然而,隐居于此并非长久之计,他仍然想寻找机会,以求仕进。在隐居寿山时,李白以干谒游说的方式结交官吏,提高自己的声誉。
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后时宰相许圉师的赏识,便将其招为女婿。李白与夫人许氏在离许家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过了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可是美好的夫妻生活并没有令李白外出漫游以图功业的心志有所衰微减退。他以安州妻家为根据地,又几次出游,结识了一些官吏和贵公子,并于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谒见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韩朝宗。

三、一进长安

封建帝王常在冬天狩猎。玄宗即位后,己有过多次狩猎,每次都带外国使臣同去,耀武扬威,以此震慑邻国。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又有一次狞猎,正好李白也在西游,因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
他的《大猎赋》希图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圣朝园池遐荒,殚穷六合",幅员辽阔,境况与前代大不相同,夸耀本朝远胜汉朝,并在结尾处宣讲道教的玄埋,以契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心情。
李白西来的目的是献赋,另外,也趁此游览一下长安,领略这座"万国朝拜"的帝京风光。他居住在终南山脚下,常登临终南山远眺。当他登上终南山的北峰时,眼前呈现出泱泱大国的风貌。他深感生存在这样的国家是不平凡的,因此颇有自豪之感。可一想到这兴旺发达的帝国内部己产生了腐朽的因素,他的轩昂情绪又受到打击"。
李白进长安后结识了卫尉张卿,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最后两句说"何时人少室,王母应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李白还在送卫尉张卿的诗中陈述自己景况很苦,希望引荐,愿为朝廷效劳。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统治阶级的上层。
李白这次在长安还结识了贺知章。李白有次去紫极宫,不料竟在那里遇见了贺知章。他早就拜读过贺老的诗,这次相遇,自然立刻上前拜见,并呈上袖中的诗本。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出去换酒与李白共饮。李白瑰丽的诗歌和啸洒出尘的丰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竟说:“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
一年快过去了,李白仍然作客长安,没有机会出任,他的心情有些沮丧。好友诚意相邀,希望他同去青山之阳的别业幽居,但李白无意前往。这次去长安,抱着建功立业的理想,却毫无着落,这使李白感到失望并有点愤懑。往王公大人门前干谒求告,也极不得意,只有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感叹,离开了长安。

四、翰林供奉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草拟文告,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虽非记功,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以盛况向后人夸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同僚不胜艳羡,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天宝初,每年冬天玄宗都带着酋长、使臣去温家狞猎,李白自然侍从同去,当场写赋宣扬玄宗的盛德,歌颂圣朝威力,深得玄宗赏识。此时,玄宗宠爱杨玉环,每与她在宫中游乐时,玄宗都要李白写些行乐词,谱人新曲歌唱。李白怀着“长揖蒙垂国士恩,壮士剖心酬知己”的心情,竭尽才思采写这些诗。
在长安时,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也经常在长安市上行走。他发现国家在繁荣的景象中,正蕴藏着深重的危机。那便是最能够接近皇帝的专横的宦官和骄纵的外戚。他们如乌云一般笼罩着长安,笼罩着中国,给李白以强烈的压抑感。
与此同时,李白放浪形骸的行为又被翰林学士张坦所诽谤,两人之间产生了一些嫌隙。宦官和外戚的受宠,使李白"大济苍生"的热情骤然冷了下来,自己虽在长安,但也没有施展自己管、晏之术的机会。
朝政的腐败,同僚的诋毁,使李白不胜感慨,他写了一首《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表示有意归山。谁料就在此时,倒被赐金放还,这似乎令李白感到非常意外。这次被赐金放还似乎是李白说了不合时宜的话。
这次的归山,实在是体面一点的放逐。

五、再次远游

1•漫游梁宋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正在蹭蹬不遇的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业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访道求仙。
这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

这年的秋冬之际,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寻找道教的师承去造真簏(道教的秘文)、授道簏去了。李白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清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簏,从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成为道士。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县,遇见这一带善写符篆的盖寮,为他造了真寰。此次的求仙访道,李白得到了完满的结果。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他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也偕同去齐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就在这年冬天,两人分手,李白准备重访江东。

2•东去吴越
李白离开东鲁,便从任城乘船,沿运河到了扬州。由于急着去会稽会见元丹丘,也就没有多滞留。
到了会稽,李白首先去凭吊过世的贺知章。不久,孔巢文也到了会稽,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文畅游禹穴、兰亭等历史遗迹,泛舟静湖,往来剡溪等处,倘佯山水之中,即兴描写了这一带的秀丽山川和美丽妇女。
在金陵,李白遇见了崔成甫。两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怀更加相投。每次游玩时,都尽情畅游,不计早晚。他们泛舟秦淮河,通宵达旦地唱歌,引得两岸人家不胜惊异,拍手为他们助兴。两人由于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为默契,友情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诗系在衣服上,每当想念,便吟诵一番。

3•探幽燕,走江南
李白在吴越漫游了几年,漂泊不定。这时国家混乱,情况一年比一年差。在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心情引导下,他决计去幽燕(今北京一带),以探虚实。
到了幽燕之后,李白亲眼看到安禄山秣马厉兵,形势己很危急,自己却无能为力。安史之乱前两三年,李白漫游于宣城、当涂、南陵、秋浦一带,仍然衣食依人,经常赋诗投赠地方官,以求帮助。
在此次漫游期间,李白因夫人许氏病亡,又娶宗氏。家庭多变,国家多事,李白一面求仙学道,一面企图为国建功,对于国家安危,颇多关切,虽然仍事漫游,已与过去有所不同。

六、病逝途中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策发,李白避居庐山。那时,他的胸中始终存在着退隐与济世两种矛盾的思想。永王李磷恰在此时出师东巡,李白应邀人幕。
李白人幕后,力劝永王勤王灭贼,而对于政治上的无远见,他也作过自我检讨。同在江南的萧颖士、孔巢文、刘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参加,以此免祸,李白在这点上显然不及他们。
永王不久即败北,李白也因之被系浔阳狱。这时崔涣宣慰江南,收罗人才。李白上诗求救,夫人宗氏也为他啼泣求援。将吴兵三千军驻扎在浔阳的宋若思,把李白从监牢中解救出来,并让他参加了幕府。李白成为宋若思的幕僚,为宋写过一些文表,并跟随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视,并以宋的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但不知什么原因,后来不但未见任用,反被长流夜郎(今贵州梓潼),完全出乎意料。因为当时永王幕下的武将均巴得到了重用。事情之所以发生变故,可能与崔涣、张镐这批人的失势有关。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冬,李白由浔阳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因为所判的罪是长流,即将一去不返,而李白此时已届暮年,"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不由更觉忧伤。
由于李白在海内素负盛名,此行沿路受到地方官的宴请,大家都很尊重他,并没有把他看做一个遭流放的罪人。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行至巫山,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规定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这样,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终于获得了自由。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朝发自帝城》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情。
到了江夏,由于老友良宰正在当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阵。乾元二年,李白应友人之邀,再次与被谪贬的贾至泛舟赏月于洞庭之上,发思古之幽情,赋诗抒怀。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旧游之地。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他往来于两地之间,仍然依人为生。上元二年,己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
上元三年(公元762年),李白病重,在病塌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二岁。

【李白的诗歌】

李白的诗歌今存990多首。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非凡的抱负,奔放的激情,豪侠的气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诗歌昂扬奋发的典型音调。李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多次以大鹏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博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但李白在长安三年失意而归,使他激昂的政治热情,再受到现实的冲撞时,便转化为怀才不遇的悲愤狂歌,从胸中喷涌而出:「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狗赌梨栗,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李白还以痛快淋漓的饮酒诗,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愁。《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与这种豪放奔涌,无所掩抑的感情气势相适应,李白的诗歌在艺术手法方面的显着特点是:想象神奇,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形成了雄奇飘逸的风格。诗人终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讴歌理想的人生,无论何时何地,总以满腔热情去拥抱整个世界,追求充分地行事、立功和享受,对一切美的事物都有敏锐的感受,把握现实而又不满足于现实,投入生活的急流而又超越苦难的忧患,在高扬亢奋的精神状态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如果说,理想色彩是盛唐一代诗风的主要特征,那么,李白是以更富于展望的理想歌唱走在了时代的前沿。

李白的诗歌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代表作有:七言古诗(《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等,五言古诗(《古风》59首);有句汉魏六朝乐府民歌风味的《长干行》,《子夜吴歌》等,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成为盛唐的名篇。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为中华诗坛第一人。

李白的诗歌丰富和发展了盛唐诗歌中英雄主义的艺术主题。他和同时代的其他文士一样,具有恢宏的功业抱负,所谓“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就是他最执着的人生信念。李白是否具有在复杂的权力结构中从事政治活动的实际能力,也许是很可疑的,但作为诗人,这种信念更多地成为他追求和歌颂壮丽人生的出发点。他从无数古代英雄的风度、气派中吸取力量,把现实的理想投影到历史中去,从而在诗歌中建立起英雄性格的人物画廊。他歌颂崛起草泽、际会风云的英雄,如《梁甫吟》写太公望:“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广张三千八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歌颂视功名富贵如草芥的义士,如《古风》其十写鲁仲连:“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歌颂爱才若渴、礼贤下士的英主,如《行路难》其二中的:“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彗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赞美傲岸不驯、坚持布衣尊严的名臣,如《梁甫吟》中的郦食其:“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他笔下的英雄大多是在动荡变乱的非常时期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且和抒情主人公打成一片,浑然而不可分。例如他在赠酬友朋的诗中说:“风水如见资,投竿佐皇极。”(《酬坊州王司马与阎正字对雪见赠》)“自言管、葛竟谁许,长吁莫错还闭关。”(《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在醉醒后自抒其志云:“傅说板筑臣,李斯鹰犬人。欻起匡社稷,宁复长艰辛。”(《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安史之乱起,李白视形势如楚汉相争,并以张良、韩信自况:“颇似楚汉时,翻覆无定止。朝过博浪沙,暮入淮阴市。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暂到下邳受兵略,来投漂母作主人。”(《猛虎行》)他入永王璘幕府后,又以谢安自比:“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其二)直至他六十岁投军时,还以西汉大侠剧孟自许:“半道谢病还,无因东南征。亚夫未见顾,剧孟阻先行。”(《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生在盛世的李白而对乱世英雄致以礼赞,当然不仅仅是发思古之幽情。因为通过这类人物,诗人更能够抒发自己“心雄万夫”的气概和热情,表现在历史中建立辉煌功业、积极创造自我价值的人生愿望。

李白把排难解纷的济世理想和纵放不羁的个性自由统一起来,以求得圆满的人生。他对人生道路的设计是分两步进行的:首先是建立奇功伟业,如云:“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赠韦秘书子春》)“两龙争斗时,天地动风云。酒酣舞长剑,仓卒解汉纷。”(《送张秀才谒高中丞》)而功成之后,却又不贪恋富贵名位,而以“五湖”、“沧州”为家,向往自由的生活。他早年在干谒求仕期间不讳言这一点:“功成拂衣去,摇曳沧州旁。”(《玉真公主馆苦雨》)在仕途最得意时不放弃这一点:“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翰林读书言怀》)“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直到晚年,他仍矢志不移:“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赠韦秘书子春》)这种人生理想集中表现了诗人“羞伐其德”和热爱自由的意识:“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

“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设辟邪伎鼓吹雉子斑曲辞》)这些诗句都是诗人心迹的自我表白。由于他的自由意识是如此强烈,当遇到现实生活中丑恶力量的阻梗时,他的愤怒和抗争也表现得格外强烈。

【李白的个性】

他一生不以功名显,却高自期许,以布衣之身而藐视权贵,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以大胆反抗的姿态,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李白反权贵的思想意识,是随着他的生活实践的丰富而日益自觉和成熟起来的。在早期,主要表现为“不屈己、不干人”、“平交王侯”的平等要求,正如他在诗中所说:“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流夜郎赠辛判官》)“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玉壶吟》)他有时也发出轻蔑权贵的豪语,如“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等,但主要还是表现内心的高傲。而随着对高层权力集团实际情况的了解,他进一步揭示了布衣和权贵的对立:“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古风》第十五)“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古风》第三十九。并对因谄事帝王而窃据权位者的丑态极尽嘲讽之能事,如: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而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发出了最响亮的呼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个艺术概括在李白诗歌中的意义,正如同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在杜诗中一样重要。在天宝末日益恶化的政治形势下,李白又把反权贵和广泛的社会批判联系起来。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既为屈死的贤士仗义抗争,也表达了对朝廷的失望和轻蔑: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在《书情赠蔡舍人雄》、《古风》第五十一、《登高丘望远海》等诗中,李白甚至借古讽今,对玄宗本人提出了尖锐的斥责。

总之,可以说他把唐诗中反权贵的主题发挥到了淋漓酣畅的地步。任华说李白“数十年为客,未尝一日低颜色”(《杂言寄李白》),这种在权贵面前毫不屈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李白的诗歌今存990多首。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非凡的抱负,奔放的激情,豪侠的气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诗歌昂扬奋发的典型音调。李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多次以大鹏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博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但李白在长安三年失意而归,使他激昂的政治热情,再受到现实的冲撞时,便转化为怀才不遇的悲愤狂歌,从胸中喷涌而出:「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狗赌梨栗,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李白还以痛快淋漓的饮酒诗,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愁。《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与这种豪放奔涌,无所掩抑的感情气势相适应,李白的诗歌在艺术手法方面的显着特点是:想象神奇,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形成了雄奇飘逸的风格。诗人终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讴歌理想的人生,无论何时何地,总以满腔热情去拥抱整个世界,追求充分地行事、立功和享受,对一切美的事物都有敏锐的感受,把握现实而又不满足于现实,投入生活的急流而又超越苦难的忧患,在高扬亢奋的精神状态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如果说,理想色彩是盛唐一代诗风的主要特征,那么,李白是以更富于展望的理想歌唱走在了时代的前沿。
  李白的诗歌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代表作有:七言古诗(《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等,五言古诗(《古风》59首);有句汉魏六朝乐府民歌风味的《长干行》,《子夜吴歌》等,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成为盛唐的名篇。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为中华诗坛第一人。
  李白的诗歌丰富和发展了盛唐诗歌中英雄主义的艺术主题。他和同时代的其他文士一样,具有恢宏的功业抱负,所谓“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就是他最执着的人生信念。李白是否具有在复杂的权力结构中从事政治活动的实际能力,也许是很可疑的,但作为诗人,这种信念更多地成为他追求和歌颂壮丽人生的出发点。他从无数古代英雄的风度、气派中吸取力量,把现实的理想投影到历史中去,从而在诗歌中建立起英雄性格的人物画廊。他歌颂崛起草泽、际会风云的英雄,如《梁甫吟》写太公望:“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广张三千八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歌颂视功名富贵如草芥的义士,如《古风》其十写鲁仲连:“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歌颂爱才若渴、礼贤下士的英主,如《行路难》其二中的:“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彗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赞美傲岸不驯、坚持布衣尊严的名臣,如《梁甫吟》中的郦食其:“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他笔下的英雄大多是在动荡变乱的非常时期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且和抒情主人公打成一片,浑然而不可分。例如他在赠酬友朋的诗中说:“风水如见资,投竿佐皇极。”(《酬坊州王司马与阎正字对雪见赠》)“自言管、葛竟谁许,长吁莫错还闭关。”(《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在醉醒后自抒其志云:“傅说板筑臣,李斯鹰犬人。欻起匡社稷,宁复长艰辛。”(《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安史之乱起,李白视形势如楚汉相争,并以张良、韩信自况:“颇似楚汉时,翻覆无定止。朝过博浪沙,暮入淮阴市。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暂到下邳受兵略,来投漂母作主人。”(《猛虎行》)他入永王璘幕府后,又以谢安自比:“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其二)直至他六十岁投军时,还以西汉大侠剧孟自许:“半道谢病还,无因东南征。亚夫未见顾,剧孟阻先行。”(《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生在盛世的李白而对乱世英雄致以礼赞,当然不仅仅是发思古之幽情。因为通过这类人物,诗人更能够抒发自己“心雄万夫”的气概和热情,表现在历史中建立辉煌功业、积极创造自我价值的人生愿望。
  李白把排难解纷的济世理想和纵放不羁的个性自由统一起来,以求得圆满的人生。他对人生道路的设计是分两步进行的:首先是建立奇功伟业,如云:“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赠韦秘书子春》)“两龙争斗时,天地动风云。酒酣舞长剑,仓卒解汉纷。”(《送张秀才谒高中丞》)而功成之后,却又不贪恋富贵名位,而以“五湖”、“沧州”为家,向往自由的生活。他早年在干谒求仕期间不讳言这一点:“功成拂衣去,摇曳沧州旁。”(《玉真公主馆苦雨》)在仕途最得意时不放弃这一点:“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翰林读书言怀》)“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直到晚年,他仍矢志不移:“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赠韦秘书子春》)这种人生理想集中表现了诗人“羞伐其德”和热爱自由的意识:“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
  “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设辟邪伎鼓吹雉子斑曲辞》)这些诗句都是诗人心迹的自我表白。由于他的自由意识是如此强烈,当遇到现实生活中丑恶力量的阻梗时,他的愤怒和抗争也表现得格外强烈。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06-24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的诗创作,多激昂慷慨之歌,少悲凄愁怨之曲,大起大落,大开大阖,恣肆汪洋,潇洒奔放,富于极为浓郁的浪漫色彩与独特的艺术风格。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对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杜甫作如是说。

“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对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皮日休作如是说。

“如张乐于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非墨工椠人所可拟议”。对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陈师道亦作如是说。

在对李白诗歌艺术风格的众多探讨里,或许以严羽的概括最为准确恰当,他命之曰飘逸。严羽还特意在《沧浪诗话》中以“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标举李杜诗学不同的艺术风格。而所谓飘逸者,诚如袁行霈先生所诠释的那样:“如春烟,如秋溟,如天外之鹏飞,如海上之浪翻,无拘无束,舒卷自如,才情豪迈,无迹可求”。

具有飘逸风格的李白,由于性格上不受拘束,艺术上崇尚“清水出芙蓉,天然自雕饰”的审美,因此,很少写格律谨严的律诗。然而,天才毕竟是天才,尽管李白很少写作律诗,但他的《登金陵凤凰台》却脍炙人口,并且还被尊为七律中的极品。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为李白奉命“赐金还山”、南游金陵时所作。全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

开头两句李白以凤凰台的传说起笔落墨,用以表达对时空变幻的感慨。“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自然而然,明快畅顺;虽然十四个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但丝毫不使人嫌其重复,更没有常见咏史诗的那种刻板、生硬的毛病。凤凰台为地点,在旧金陵城之西南。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李白用“凤凰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登临抒怀,而是别有机杼。从远古时代开始,凤凰便一直被认为有祥瑞的意义,并且与社会的发展有关:美好的时代,凤凰鸟则从天而降,一片天籁之声。因此,凤凰鸟的出现,多半显示着称颂的意义。然而李白在这里首先点出凤凰,却恰恰相反:他所抒发则是由繁华易逝,圣时难在,惟有山水长存所生发出的无限感慨。引来凤凰的元嘉时代已经永远的过去了,繁华的六朝也已经永远的过去了,只剩下浩瀚的长江之水与巍峨的凤凰之山依旧生生不息。

三四句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从“凤去台空”的变化时空入手,继续深入开掘其中的启示意义。“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吴大帝,风流倜傥的六朝人物,以及众多的统治者,他们都已经被埋入坟墓,成为历史的陈迹;就连那巍峨的宫殿如今也已经荒芜破败,一片断壁残垣。煊赫与繁华究竟留给历史什么可以值得纪念的东西呢?这里含蕴着李白独特的历史感喟。那些“投汩笑古人,临濠得天和”与“功高不受赏,长揖归故园”的高士、哲人,获得了李白特殊的尊敬。同时,李白敢于藐视封建秩序,打破传统偶像的精神束缚,以至于轻尧舜,笑孔丘,平交诸侯,长揖万乘。所以,李白对这些帝王的消逝,除去引起一些感慨之外,没有丝毫惋惜。那么,当他把历史眼光聚焦在那些帝王身上的时候,蔑视的态度是显而易见。花草蓬勃,天地依旧,一切都按照规律变化发展着。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千古的兴亡!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接下二句表现出李白没有让自己的思想完全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当中,而把深邃的目光投向大自然的情怀。三山亦为地点,旧说在金陵西南的江边。据《景定建康志》载:“其山积石森郁,滨于大江,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号三山”。又据陆游的《入蜀记》载:“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则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恰好笺注说明了“三山半落”那若隐若现的景象描写。尤其是那江中的“白鹭洲”,横亘于金陵西长江里,竟把长江分割成为两半。于是,自然力的巨大、恢阔,赋予人以强健的气势,宽广的胸怀,也把人从历史的遐想中拉回现实,重新感受大自然的永恒无限。

李白虽然具有超脱尘俗的理想愿望,但他的心却始终关切着现实政治与社会生活,于是当他对历史与自然进行亲切的光顾之后,又把自己的眼睛转向现实政治。他极目远眺,试图从六朝的帝都放眼到当时的权力中心,亦即自己的心之所向的首都长安。然而他的努力失败了,原因是“总为浮云能蔽日”,只好“长安不见使人愁”。于是,浮云悠悠,愁思无限,壮志难酬,哀怨如缕。在这里李白化用了陆贾《新论·慎微篇》中的“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的说法,用来寄予自己的内心怀抱。他的痛苦,他的疾恶如仇,他的“与尔同消万古愁”的情结,仿佛也就容易理解。特别是其中的“长安不见”又内含远望之“登”字义,既与题目遥相呼应,更把无限的情思涂抹到水天一色的大江、巍峨峥嵘的青山与澄澈无际的天空当中。这样心中情与眼中景也就茫茫然交织在一起,于是山光水色,发思古之幽情,思接千载;江水滔滔,吟伤今之离恨,流韵无穷。

李白是天才诗人,并且是属于那种充满创造天才的大诗人。然而,惟独李白临黄鹤楼时,没能尽情尽意,“驰志”千里。原因也很简单,所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因而,“谪仙诗人”难受、不甘心,要与崔颢一比高低;于是他“至金陵,乃作凤凰台诗以拟之”,直到写出可与崔颢的《黄鹤楼诗》等量齐观的《登金陵凤凰台》时,才肯罢休。

这虽然是传言,但也挺恰切李白性格。《登金陵凤凰台》博得了“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的赞扬。其实,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崔颢的《黄鹤楼诗》,它们同为登临怀古的双璧!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其中所回荡着的那种充沛、浑厚之气。气原本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从先秦时代起就被广泛运用。随着魏晋时期的曹丕以气论文,气也就被当做一个重要的内容而在许多的艺术门类里加以运用。虽然,论者对气的理解、认识不完全相同,但对所含蕴的思想性情、人格精神与艺术情调,又都一致认同。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明显地充溢着一股浑厚博大之气,它使李白观古阅今,统揽四海于一瞬之间,且超然物外,挥洒自如。浑厚博大之气使李白渊深的思想,高妙的见解,阔大的心胸,成为编织巨大艺术境界的核心与精神内含。就像透过“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的巨大立体时空,可以感受到历史的脉搏跳动与诗人的呼吸一样,通过李白的举重若轻,从容自在,以浩然雄大之气充塞整个诗歌境界的努力,也能更进一步感受到他整个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点。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艺术特点,又在于对时空观念的完美表达。这既体现在对历史与自然的认识上,也体现在他构造时空艺术境界的表达方法上。李白强调的自然永恒不朽,一方面是宣传他的以自然为中心的“物我为一”的世界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揭露历史上的统治神话。因为从古而来,几乎所有的统治者他们都宣扬自己的世代永存与精神不灭,并且还把这样一种模式灌输到人们的意识形态当中,使人深信不疑。但是,李白则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即或是极为强有力的统治者,就像秦始皇,他可以“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然而他终归也要“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古风其三),烟消云散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李白看来,宇宙万物之中,能够获得永恒存在的只有自然。

一切的繁华与骄奢淫逸都会烟消云散;如果说它们还存在,似乎也只是作为自然的反衬而存在的。另外,李白在表现自然力量的雄大与变化的时空观时,则选取了最为典型的事物,即“三山半落”之混茫与“一水中分”之辽阔,从而构造出阔大的境界,并且把历史的变迁,即时间的改变与地点的依旧,即空间的不改整体地表现出来,启发人们作更深的思考。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艺术特点,还在于别致自然的遣词造句。由于诗以寓目山河为线索,于是追求情随景生,意象谐成也就显得特别重要。“凤凰”的高飞与“凤凰台”的“空”,洁净、疏郎,显然与诗人潇洒的气质和略带感伤的情怀相一致,且意到笔到,词义契合,起到了内外呼应的作用。另外,整首“登临”的内在精神,与“埋幽径”“成古丘”的冷落清凉,与“三山”“一水”的自然境界,与忧谗畏忌的“浮云”惆怅和不见“长安”无奈凄凉,都被恰切的语词链条紧紧地钩连在一起,从而当得起“古今题咏,惟谪仙为绝唱”的赞誉。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一诗,以其旷达高远与略带黯淡色彩的吟咏,成为文学史上独特的凤凰咏叹调。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神奇的夸张和比喻,非凡的气魄与笔力。
《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一幅瑰伟壮观的秋夜冶炼图,且为描写劳动场面,实在难能可贵。
《哭宣城善酿纪叟》,“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以质朴的语言表述动人的感情,看似平常小事,实则伤感难忘。
《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个人的孤独寂寞与“含情”的自然景物高度融合,创造出平淡恬静的情趣与境界。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曾在香港被列为最受欢迎的十大古典诗歌之首,典型的触景生情,且信口而来,妙绝古今。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文笔自然而又情真意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情中有景,景中寓情,正所谓具有了创作中的高难境界——意境。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遇赦回归,惊喜交加,豪情欢悦,空灵飞动,快船快意,使人神往,精妙绝伦,百诵不厌。
《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面对美酒,愉悦兴奋,留连忘返,乐在客中,充分展现了李白豪放的个性,亦不同于一般的乡愁之作。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夸张自然,新奇真切,既包含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叹,又体现出李白万里一泄、末势犹存的艺术风格。
再来欣赏一些所谓的“诗眼”,共20句。
“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质朴自然,比喻贴切,看似平淡,却也奇警。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胸襟博大,下笔不凡,雄浑磅礴,意境深远。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想象丰富,新颖有趣,看似信手写来,实则情采俱佳。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生死来去匆匆,人生苦短;天地犹如旅舍,万古一叹。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心怀豁达,想象奇特,善于捕捉乐趣,解脱孤寂忧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对仗工整,情景交融,感情真挚热诚且乐观豁达,一扫缠绵悱恻之哀伤情调。
“登高望蓬嬴,想象金银台。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虽为登临泰山南天门的一般体验,却也道出了所谓常人心中有而笔下无的心理感受。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诗语雄浑,气象博大。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追仙求道、纵情山水的生动描述。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悲而不伤、悲而能壮的忧愤与自信。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李白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自信心。
“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以学识济天下的志士才人不为所用,人微言轻。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充分运用文学创作中的夸张手法,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神态得意,踌躇满志,感情流露真挚鲜明,形象表现淋漓尽致。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虽有消极成分,却也饱含着诗人对人生几多失意和宦海沉浮的感慨。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向东流”。笔力雄健无敌,极其自信,胸襟高旷不群,藐视一切。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比喻奇特,自然贴切而富于生活气息,生不得志,内心抑郁而意欲摆脱苦闷。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怀才不遇,蔑视权贵,人生苦短,及时行乐,语言平易,功力深厚,诗如其人,豪情狂放。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不肯苟从,捍卫人的尊严,傲视权贵,一吐郁闷之气。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巧妙地运用艺术错觉去烘托形象,酿造氛围,极写黄河的雄伟气势,以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
李白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胡应麟语),就像杜甫所言:“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独步诗坛,无与伦比,清新俊逸,文思敏捷。一般认为王昌龄七绝成就最高,号称“七绝圣手”,大内第一,然明人王世懋独有高见,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在王之上”。既闻此言,正所谓“于我心有戚戚焉”,不知君以为然否?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咏酒的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这类诗固然数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

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将进酒》即其代表作。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绎即“劝酒歌”,故古词

有“将进酒,乘大白”云。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萧士赟《分类补注

李太白诗》)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

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酬岑勋见寻就元丹

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岭宴

碧霄。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

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赟)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

,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

诗篇发端就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君不见黄

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

兴。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如此壮

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语带夸张。

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

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紧

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

又起。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悲叹

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

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

间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与前两句把本来壮浪的说得更壮浪,是“

反向”的夸张。于是,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

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

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

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这种开篇的手法作者常

用,他如“弃我去者,咋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沈德潜说:“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

可见其颇具创造性。此诗两作“君不见”的呼告(一般乐府诗只于篇首或篇

末偶一用之),又使诗句感情色彩大大增强。诗有所谓大开大阖者,此可谓

大开。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春夜宴从弟桃

李园序》),悲感虽然不免,但悲观却非李白性分之所近。在他看来,只要

“人生得意”便无所遗憾,当纵情欢乐。五六两句便是一个逆转,由“悲”

而翻作“欢”“乐”。从此直到“杯莫停”,诗情渐趋狂放。“人生达命岂

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行乐不可无酒,这就入题。但句

中未直写杯中之物,而用“金樽”“对月”的形象语言出之,不特生动,更

将饮酒诗意化了;未直写应该痛饮狂欢,而以“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

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调。“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

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诗人“得意”过没有?“凤凰初下紫泥诏

,谒帝称觞登御筵”(《玉壶吟》)——似乎得意过;然而那不过是一场幻

影,“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又似乎并没有得意,有的是

失望与愤慨。但就此消沉么?否。诗人于是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

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个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有用”而

“必”,一何自信!简直象是人的价值宣言,而这个人——“我”——是须

大写的。于此,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

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正是“长风破浪会有时”,为什么不为这样的

未来痛饮高歌呢!破费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又是一个

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们

咋舌。诗如其人,想诗人“曩者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上

安州裴长史书》),是何等豪举。故此句深蕴在骨子里的豪情,绝非装腔作

势者可得其万一。与此气派相当,作者描绘了一场盛筵,那决不是“菜要一

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而是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

喝上“三百杯”决不甘休。多痛快的筵宴,又是多么豪壮的诗句!

至此,狂放之情趋于高潮,诗的旋律加快。诗人那眼花耳热的醉态跃然纸

上,恍然使人如闻其高声劝酒:“岑夫了,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几

个短句忽然加入,不但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而且写来逼肖席上声口。既是

生逢知己,又是酒逢对手,不但“忘形到尔汝”,诗人甚而忘却是在写诗,

笔下之诗似乎还原为生活,他还要“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以下

八句就是诗中之歌了。这着想奇之又奇,纯系神来之笔。

“钟鼓馔玉”意即富贵生活(富贵人家吃饭时鸣钟列鼎,食物精美如玉)

,可诗人以为“不足贵”,并放言“但愿长醉不复醒”。诗情至此,便分明

由狂放转而为愤激。这里不仅是酒后吐狂言,而且是酒后吐真言了。以“我

”天生有用之才,本当位至卿相,飞黄腾达,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

出”(《行路难》)。说富贵“不足贵”,乃出于愤慨。以下“古来圣贤皆

寂寞”二句亦属愤语。诗人曾喟叹“自言管葛竟谁许”,所以说古人“寂寞

”,也表现出自己“寂寞”。因此才愿长醉不醒了。这里,诗人已是用古人

酒杯,浇自己块垒了。说到“唯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

表。并化用其《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古来酒徒历历

,何以偏举“陈王”?这与李白一向自命不凡分不开,他心目中树为榜样的

是谢安之类高级人物,而这类人物中,“陈王”与酒联系较多。这样写便有

气派,与前文极度自信的口吻一贯。再者,“陈王”曹植于丕、睿两朝备受

猜忌,有志难展,亦激起诗人的同情。一提“古来圣贤”,二提“陈王”曹

植,满纸不平之气。此诗开始似只涉人生感慨,而不染政治色彩,其实全篇

饱含一种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念。诗情所以悲而不伤,悲而能壮,即根

源于此。

刚露一点深衷,又回到说酒了,而且看起来酒兴更高。以下诗情再入狂放

,而且愈来愈狂。“主人何为言少钱”,既照应“千金散尽”句,又故作跌

宕,引出最后一番豪言壮语:即便千金散尽,也当不惜将出名贵宝物——“

五花马”(毛色作五花纹的良马)、“千金裘”来换取美酒,图个一醉方休

。这结尾之妙,不仅在于“呼儿”“与尔”,口气甚大;而且具有一种作者

一时可能觉察不到的将宾作主的任诞情态。须知诗人不过是被友招饮的客人

,此刻他却高踞一席,气使颐指,提议典裘当马,几令人不知谁是“主人”

。浪漫色彩极浓。快人快语,非不拘形迹的豪迈知交断不能出此。诗情至此

狂放至极,令人嗟叹咏歌,直欲“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情犹未已,诗已

告终,突然又迸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

古愁”的含义更其深沉。这“白云从空,随风变灭”的结尾,显见诗人奔涌

跌宕的感情激流。通观全篇,真是大起大落,非如椽巨笔不办。

《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

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

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

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

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

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

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

,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

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既非�刻能学,又非率尔可到。通篇以

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极参差错综之致;诗句以散行为主

,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

,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而不流易。《唐诗别裁》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

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
第3个回答  2007-06-26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的诗创作,多激昂慷慨之歌,少悲凄愁怨之曲,大起大落,大开大阖,恣肆汪洋,潇洒奔放,富于极为浓郁的浪漫色彩与独特的艺术风格。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对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杜甫作如是说。

“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对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皮日休作如是说。

“如张乐于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非墨工椠人所可拟议”。对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陈师道亦作如是说。

在对李白诗歌艺术风格的众多探讨里,或许以严羽的概括最为准确恰当,他命之曰飘逸。严羽还特意在《沧浪诗话》中以“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标举李杜诗学不同的艺术风格。而所谓飘逸者,诚如袁行霈先生所诠释的那样:“如春烟,如秋溟,如天外之鹏飞,如海上之浪翻,无拘无束,舒卷自如,才情豪迈,无迹可求”。

具有飘逸风格的李白,由于性格上不受拘束,艺术上崇尚“清水出芙蓉,天然自雕饰”的审美,因此,很少写格律谨严的律诗。然而,天才毕竟是天才,尽管李白很少写作律诗,但他的《登金陵凤凰台》却脍炙人口,并且还被尊为七律中的极品。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为李白奉命“赐金还山”、南游金陵时所作。全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

开头两句李白以凤凰台的传说起笔落墨,用以表达对时空变幻的感慨。“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自然而然,明快畅顺;虽然十四个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但丝毫不使人嫌其重复,更没有常见咏史诗的那种刻板、生硬的毛病。凤凰台为地点,在旧金陵城之西南。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李白用“凤凰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登临抒怀,而是别有机杼。从远古时代开始,凤凰便一直被认为有祥瑞的意义,并且与社会的发展有关:美好的时代,凤凰鸟则从天而降,一片天籁之声。因此,凤凰鸟的出现,多半显示着称颂的意义。然而李白在这里首先点出凤凰,却恰恰相反:他所抒发则是由繁华易逝,圣时难在,惟有山水长存所生发出的无限感慨。引来凤凰的元嘉时代已经永远的过去了,繁华的六朝也已经永远的过去了,只剩下浩瀚的长江之水与巍峨的凤凰之山依旧生生不息。

三四句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从“凤去台空”的变化时空入手,继续深入开掘其中的启示意义。“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吴大帝,风流倜傥的六朝人物,以及众多的统治者,他们都已经被埋入坟墓,成为历史的陈迹;就连那巍峨的宫殿如今也已经荒芜破败,一片断壁残垣。煊赫与繁华究竟留给历史什么可以值得纪念的东西呢?这里含蕴着李白独特的历史感喟。那些“投汩笑古人,临濠得天和”与“功高不受赏,长揖归故园”的高士、哲人,获得了李白特殊的尊敬。同时,李白敢于藐视封建秩序,打破传统偶像的精神束缚,以至于轻尧舜,笑孔丘,平交诸侯,长揖万乘。所以,李白对这些帝王的消逝,除去引起一些感慨之外,没有丝毫惋惜。那么,当他把历史眼光聚焦在那些帝王身上的时候,蔑视的态度是显而易见。花草蓬勃,天地依旧,一切都按照规律变化发展着。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千古的兴亡!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接下二句表现出李白没有让自己的思想完全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当中,而把深邃的目光投向大自然的情怀。三山亦为地点,旧说在金陵西南的江边。据《景定建康志》载:“其山积石森郁,滨于大江,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号三山”。又据陆游的《入蜀记》载:“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则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恰好笺注说明了“三山半落”那若隐若现的景象描写。尤其是那江中的“白鹭洲”,横亘于金陵西长江里,竟把长江分割成为两半。于是,自然力的巨大、恢阔,赋予人以强健的气势,宽广的胸怀,也把人从历史的遐想中拉回现实,重新感受大自然的永恒无限。

李白虽然具有超脱尘俗的理想愿望,但他的心却始终关切着现实政治与社会生活,于是当他对历史与自然进行亲切的光顾之后,又把自己的眼睛转向现实政治。他极目远眺,试图从六朝的帝都放眼到当时的权力中心,亦即自己的心之所向的首都长安。然而他的努力失败了,原因是“总为浮云能蔽日”,只好“长安不见使人愁”。于是,浮云悠悠,愁思无限,壮志难酬,哀怨如缕。在这里李白化用了陆贾《新论·慎微篇》中的“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的说法,用来寄予自己的内心怀抱。他的痛苦,他的疾恶如仇,他的“与尔同消万古愁”的情结,仿佛也就容易理解。特别是其中的“长安不见”又内含远望之“登”字义,既与题目遥相呼应,更把无限的情思涂抹到水天一色的大江、巍峨峥嵘的青山与澄澈无际的天空当中。这样心中情与眼中景也就茫茫然交织在一起,于是山光水色,发思古之幽情,思接千载;江水滔滔,吟伤今之离恨,流韵无穷。

李白是天才诗人,并且是属于那种充满创造天才的大诗人。然而,惟独李白临黄鹤楼时,没能尽情尽意,“驰志”千里。原因也很简单,所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因而,“谪仙诗人”难受、不甘心,要与崔颢一比高低;于是他“至金陵,乃作凤凰台诗以拟之”,直到写出可与崔颢的《黄鹤楼诗》等量齐观的《登金陵凤凰台》时,才肯罢休。

这虽然是传言,但也挺恰切李白性格。《登金陵凤凰台》博得了“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的赞扬。其实,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崔颢的《黄鹤楼诗》,它们同为登临怀古的双璧!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其中所回荡着的那种充沛、浑厚之气。气原本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从先秦时代起就被广泛运用。随着魏晋时期的曹丕以气论文,气也就被当做一个重要的内容而在许多的艺术门类里加以运用。虽然,论者对气的理解、认识不完全相同,但对所含蕴的思想性情、人格精神与艺术情调,又都一致认同。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明显地充溢着一股浑厚博大之气,它使李白观古阅今,统揽四海于一瞬之间,且超然物外,挥洒自如。浑厚博大之气使李白渊深的思想,高妙的见解,阔大的心胸,成为编织巨大艺术境界的核心与精神内含。就像透过“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的巨大立体时空,可以感受到历史的脉搏跳动与诗人的呼吸一样,通过李白的举重若轻,从容自在,以浩然雄大之气充塞整个诗歌境界的努力,也能更进一步感受到他整个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点。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艺术特点,又在于对时空观念的完美表达。这既体现在对历史与自然的认识上,也体现在他构造时空艺术境界的表达方法上。李白强调的自然永恒不朽,一方面是宣传他的以自然为中心的“物我为一”的世界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揭露历史上的统治神话。因为从古而来,几乎所有的统治者他们都宣扬自己的世代永存与精神不灭,并且还把这样一种模式灌输到人们的意识形态当中,使人深信不疑。但是,李白则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即或是极为强有力的统治者,就像秦始皇,他可以“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然而他终归也要“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古风其三),烟消云散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李白看来,宇宙万物之中,能够获得永恒存在的只有自然。

一切的繁华与骄奢淫逸都会烟消云散;如果说它们还存在,似乎也只是作为自然的反衬而存在的。另外,李白在表现自然力量的雄大与变化的时空观时,则选取了最为典型的事物,即“三山半落”之混茫与“一水中分”之辽阔,从而构造出阔大的境界,并且把历史的变迁,即时间的改变与地点的依旧,即空间的不改整体地表现出来,启发人们作更深的思考。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艺术特点,还在于别致自然的遣词造句。由于诗以寓目山河为线索,于是追求情随景生,意象谐成也就显得特别重要。“凤凰”的高飞与“凤凰台”的“空”,洁净、疏郎,显然与诗人潇洒的气质和略带感伤的情怀相一致,且意到笔到,词义契合,起到了内外呼应的作用。另外,整首“登临”的内在精神,与“埋幽径”“成古丘”的冷落清凉,与“三山”“一水”的自然境界,与忧谗畏忌的“浮云”惆怅和不见“长安”无奈凄凉,都被恰切的语词链条紧紧地钩连在一起,从而当得起“古今题咏,惟谪仙为绝唱”的赞誉。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一诗,以其旷达高远与略带黯淡色彩的吟咏,成为文学史上独特的凤凰咏叹调。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神奇的夸张和比喻,非凡的气魄与笔力。
《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一幅瑰伟壮观的秋夜冶炼图,且为描写劳动场面,实在难能可贵。
《哭宣城善酿纪叟》,“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以质朴的语言表述动人的感情,看似平常小事,实则伤感难忘。
《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个人的孤独寂寞与“含情”的自然景物高度融合,创造出平淡恬静的情趣与境界。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曾在香港被列为最受欢迎的十大古典诗歌之首,典型的触景生情,且信口而来,妙绝古今。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文笔自然而又情真意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情中有景,景中寓情,正所谓具有了创作中的高难境界——意境。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遇赦回归,惊喜交加,豪情欢悦,空灵飞动,快船快意,使人神往,精妙绝伦,百诵不厌。
《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面对美酒,愉悦兴奋,留连忘返,乐在客中,充分展现了李白豪放的个性,亦不同于一般的乡愁之作。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夸张自然,新奇真切,既包含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叹,又体现出李白万里一泄、末势犹存的艺术风格。
再来欣赏一些所谓的“诗眼”,共20句。
“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质朴自然,比喻贴切,看似平淡,却也奇警。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胸襟博大,下笔不凡,雄浑磅礴,意境深远。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想象丰富,新颖有趣,看似信手写来,实则情采俱佳。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生死来去匆匆,人生苦短;天地犹如旅舍,万古一叹。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心怀豁达,想象奇特,善于捕捉乐趣,解脱孤寂忧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对仗工整,情景交融,感情真挚热诚且乐观豁达,一扫缠绵悱恻之哀伤情调。
“登高望蓬嬴,想象金银台。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虽为登临泰山南天门的一般体验,却也道出了所谓常人心中有而笔下无的心理感受。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诗语雄浑,气象博大。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追仙求道、纵情山水的生动描述。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悲而不伤、悲而能壮的忧愤与自信。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李白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自信心。
“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以学识济天下的志士才人不为所用,人微言轻。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充分运用文学创作中的夸张手法,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神态得意,踌躇满志,感情流露真挚鲜明,形象表现淋漓尽致。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虽有消极成分,却也饱含着诗人对人生几多失意和宦海沉浮的感慨。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向东流”。笔力雄健无敌,极其自信,胸襟高旷不群,藐视一切。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比喻奇特,自然贴切而富于生活气息,生不得志,内心抑郁而意欲摆脱苦闷。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怀才不遇,蔑视权贵,人生苦短,及时行乐,语言平易,功力深厚,诗如其人,豪情狂放。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不肯苟从,捍卫人的尊严,傲视权贵,一吐郁闷之气。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巧妙地运用艺术错觉去烘托形象,酿造氛围,极写黄河的雄伟气势,以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
李白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胡应麟语),就像杜甫所言:“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独步诗坛,无与伦比,清新俊逸,文思敏捷。一般认为王昌龄七绝成就最高,号称“七绝圣手”,大内第一,然明人王世懋独有高见,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在王之上”。既闻此言,正所谓“于我心有戚戚焉”,不知君以为然否?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咏酒的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这类诗固然数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

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将进酒》即其代表作。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绎即“劝酒歌”,故古词

有“将进酒,乘大白”云。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萧士赟《分类补注

李太白诗》)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

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酬岑勋见寻就元丹

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岭宴

碧霄。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

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赟)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

,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

诗篇发端就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君不见黄

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

兴。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如此壮

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语带夸张。

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

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紧

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

又起。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悲叹

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

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

间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与前两句把本来壮浪的说得更壮浪,是“

反向”的夸张。于是,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

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

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

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这种开篇的手法作者常

用,他如“弃我去者,咋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沈德潜说:“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

可见其颇具创造性。此诗两作“君不见”的呼告(一般乐府诗只于篇首或篇

末偶一用之),又使诗句感情色彩大大增强。诗有所谓大开大阖者,此可谓

大开。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春夜宴从弟桃

李园序》),悲感虽然不免,但悲观却非李白性分之所近。在他看来,只要

“人生得意”便无所遗憾,当纵情欢乐。五六两句便是一个逆转,由“悲”

而翻作“欢”“乐”。从此直到“杯莫停”,诗情渐趋狂放。“人生达命岂

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行乐不可无酒,这就入题。但句

中未直写杯中之物,而用“金樽”“对月”的形象语言出之,不特生动,更

将饮酒诗意化了;未直写应该痛饮狂欢,而以“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

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调。“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

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诗人“得意”过没有?“凤凰初下紫泥诏

,谒帝称觞登御筵”(《玉壶吟》)——似乎得意过;然而那不过是一场幻

影,“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又似乎并没有得意,有的是

失望与愤慨。但就此消沉么?否。诗人于是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

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个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有用”而

“必”,一何自信!简直象是人的价值宣言,而这个人——“我”——是须

大写的。于此,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

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正是“长风破浪会有时”,为什么不为这样的

未来痛饮高歌呢!破费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又是一个

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们

咋舌。诗如其人,想诗人“曩者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上

安州裴长史书》),是何等豪举。故此句深蕴在骨子里的豪情,绝非装腔作

势者可得其万一。与此气派相当,作者描绘了一场盛筵,那决不是“菜要一

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而是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

喝上“三百杯”决不甘休。多痛快的筵宴,又是多么豪壮的诗句!

至此,狂放之情趋于高潮,诗的旋律加快。诗人那眼花耳热的醉态跃然纸

上,恍然使人如闻其高声劝酒:“岑夫了,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几

个短句忽然加入,不但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而且写来逼肖席上声口。既是

生逢知己,又是酒逢对手,不但“忘形到尔汝”,诗人甚而忘却是在写诗,

笔下之诗似乎还原为生活,他还要“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以下

八句就是诗中之歌了。这着想奇之又奇,纯系神来之笔。

“钟鼓馔玉”意即富贵生活(富贵人家吃饭时鸣钟列鼎,食物精美如玉)

,可诗人以为“不足贵”,并放言“但愿长醉不复醒”。诗情至此,便分明

由狂放转而为愤激。这里不仅是酒后吐狂言,而且是酒后吐真言了。以“我

”天生有用之才,本当位至卿相,飞黄腾达,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

出”(《行路难》)。说富贵“不足贵”,乃出于愤慨。以下“古来圣贤皆

寂寞”二句亦属愤语。诗人曾喟叹“自言管葛竟谁许”,所以说古人“寂寞

”,也表现出自己“寂寞”。因此才愿长醉不醒了。这里,诗人已是用古人

酒杯,浇自己块垒了。说到“唯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

表。并化用其《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古来酒徒历历

,何以偏举“陈王”?这与李白一向自命不凡分不开,他心目中树为榜样的

是谢安之类高级人物,而这类人物中,“陈王”与酒联系较多。这样写便有

气派,与前文极度自信的口吻一贯。再者,“陈王”曹植于丕、睿两朝备受

猜忌,有志难展,亦激起诗人的同情。一提“古来圣贤”,二提“陈王”曹

植,满纸不平之气。此诗开始似只涉人生感慨,而不染政治色彩,其实全篇

饱含一种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念。诗情所以悲而不伤,悲而能壮,即根

源于此。

刚露一点深衷,又回到说酒了,而且看起来酒兴更高。以下诗情再入狂放

,而且愈来愈狂。“主人何为言少钱”,既照应“千金散尽”句,又故作跌

宕,引出最后一番豪言壮语:即便千金散尽,也当不惜将出名贵宝物——“

五花马”(毛色作五花纹的良马)、“千金裘”来换取美酒,图个一醉方休

。这结尾之妙,不仅在于“呼儿”“与尔”,口气甚大;而且具有一种作者

一时可能觉察不到的将宾作主的任诞情态。须知诗人不过是被友招饮的客人

,此刻他却高踞一席,气使颐指,提议典裘当马,几令人不知谁是“主人”

。浪漫色彩极浓。快人快语,非不拘形迹的豪迈知交断不能出此。诗情至此

狂放至极,令人嗟叹咏歌,直欲“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情犹未已,诗已

告终,突然又迸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

古愁”的含义更其深沉。这“白云从空,随风变灭”的结尾,显见诗人奔涌

跌宕的感情激流。通观全篇,真是大起大落,非如椽巨笔不办。

《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

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

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

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

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

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

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

,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

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既非�刻能学,又非率尔可到。通篇以

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极参差错综之致;诗句以散行为主

,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

,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而不流易。《唐诗别裁》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

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
第4个回答  2007-06-29
李白的诗共有六千多首,以下是他比较有名的一些: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①,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②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释】
①秋雁:喻李云。
②蓬莱文章:这里指李云供职的秘书省。

【简析】
诗旨在以蓬莱文章比李云,以谢�清发自喻。借送别以赞对方,惜其生不称世。 开首二句,不写叙别,不写楼,却直抒郁结,道出心中烦忧。三、四句突作转折,从 苦闷中转到爽郎壮阔的境界,展开了一幅秋空送雁图。一“送”,一“酣”,点出了 “饯别”的主题。“蓬莱”四句,赞美对方文章如蓬莱宫幽藏,刚健遒劲,有建安风 骨。又流露自己才能,以谢�自比,表达了对高洁理想的追求。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 文艺观。末四句抒写感慨,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不免烦忧苦闷,只好在“弄扁舟” 中去寻求寄托。思想感情瞬息万变,艺术结构腾挪跌宕,起落无端,断续无迹,深刻 地表现了诗人矛盾的心情。语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谐统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 销愁愁更愁”句,是千百年来描摹愁绪的名言,众口交赞。

蜀道难

李白

噫吁,危呼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①,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始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②有鸟道③,可以横绝峨嵋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④
上有六龙回日⑤之高标⑥,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缘。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⑦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⑧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石冰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呼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⑨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⑩。

【注释】
①蚕丛、鱼凫:都是传说中古蜀国国王。古代的蜀国本与中原不通,至秦惠王灭蜀(公元前三一六),始与中原相通。
②太白:山名,又名太乙山,秦岭主峰,在今陕西周至、太白县一带。旧说因其冬夏积雪,故名。太白山在当进京城长安之西,故云“西当太白”。
③鸟道:极言山路险窄,仅能容鸟飞过。
④地崩句:相传秦惠王嫁五美女与蜀,蜀遣五个力士迎之,回到梓潼,见一大蛇入穴中,五人引其尾使出;结果山崩,五人皆被压死,五女上山化为石。
⑤六龙回日:相传太阳神乘车,羲和驾六龙而驶之。此指高标阻住了六龙,只得回车。
⑥高标:立木为表记,其最高处叫标,也即这一带高山的标志。
⑦扪参句:意谓山高入天,竟至可以伸手摸到一路所见星辰。古以星宿分野,凡地上某一区域,都划在星空某一分野之内,并以天象所示来占卜地上属邑之吉凶。秦属井宿分野,蜀属参宿分里。胁息:屏气不敢呼吸。
⑧子规:杜鹃鸟,蜀地最多。相传蜀帝杜宇,号望帝,死后其魂化为子规,啼声悲 �凄。
⑨锦城:即锦官城,今四川成都市。
⑩咨嗟:叹息。

【简析】
这首诗是袭用乐府旧题,意在送友人入蜀。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至于本诗是否有更深的寓意,历代有各种不同看法。然而就诗论诗,不一定强析有寓意。但从诗中,“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看,却是在写蜀地山川峻美的同时,告诫当局,蜀地险要,应好好用人防守。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全诗感情强烈,一唱三叹,回环反复,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子夜秋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①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②情。
何日平胡虏③,良人④罢远征。

【注释】
①捣衣:将洗过的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捣去碱质。这里指人们准备寒衣。
②玉关:即玉门关。
③虏:对敌方的蔑称。
④良人:丈夫。

【简析】
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真挚情意;虽无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皆不脱边塞诗的风韵。

将进酒①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①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②,丹丘生③,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④馔玉⑤何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⑥昔时宴平乐⑦,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⑧沽取⑨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⑩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注释】
①会须:应当。
②岑夫子:诗人的一位隐居朋友。一说名勋。
③丹丘生:元丹丘,隐居不仕,与诗人交好。
④钟鼓:泛指音乐。
⑤馔玉:泛指美食。
⑥陈王:曹植。曹操子,曾被封为陈王。
⑦平乐:观名,故址在今河南洛阳故城西。
⑧径须:竟须,犹只管。
⑨沽取:指买酒。取字语词,无义。
⑩将出:拿出,拉出去。

【简析】
这首诗意在表达人寿几何,及时行乐,圣者寂寞,饮者留名的虚无消沉思想,愿在长醉中了却一切。诗的开头六句,写人生寿命如黄河之水奔流入海,一去不复重返,如此,应及时行乐,莫负光阴。“天生”十六句,写人生富贵不能长保,因而“千金散尽”“且为乐”。同时指出“自古圣贤皆寂寞”,只有“饮者留名”千古,并以陈王曹植为例,抒发了诗人内心的不平。“主人”六句结局,写诗人酒兴大作,“五花马”、“千金裘”都不足惜,只图一醉方休。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怀。“天生我材必有用”句,是诗人自信为人的自我价值,也流露怀才不遇和渴望用世的积极思想感情。诗深沉浑厚,气象不凡。情极悲愤狂放,语极豪纵沉着,大起大落,奔放跌宕。诗句长短不一,参差错综;节奏快慢多变,一泻千里。

关山月①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③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释】
①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
②胡:这里指吐蕃。
③高楼:指住在高楼中的戍客之妻。

【简析】
这首诗在内容上仍继承古乐府,但诗人笔力浑宏,又有很大的提高。诗的开头四句,主要写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从而表现出征人怀乡的情绪;中间四句,具体写到战争的景象,战场悲惨残酷;后四句写征人望边地而思念家乡,进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楼叹息不止。这末了四句与诗人《春思》中的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同一笔调。而“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又与王昌龄的“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同步。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①,烟涛微茫信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③五岳掩赤城④。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⑤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⑥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注释】
①瀛洲:神山名。
②信:果真。
③拔:超越。
④赤城:山名。
⑤列缺:闪电。
⑥摧眉:低眉。

【简析】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诗写梦游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虽离奇,但不做作。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体制解放。信手写来,笔随兴至,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①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②邈云汉③。

【注释】
①将:偕,和。
②相期:相约。
③云汉:天河。

【简析】
原诗共四首,此是第一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由不孤独到孤独,再由孤独到不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此诗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诗首四句为第一段,写花、酒、人、月影。诗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乐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 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 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