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曲春江花月夜赏析

要写论文的,希望对琵琶独奏曲春江花月夜进行详细的分析。谢谢!

琵琶曲《春江花月夜》是一支典雅优美的抒情乐曲。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西岸轻轻得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它原先名叫《夕阳箫鼓》。这个曲名最早见于清朝姚燮晚期著作《今乐考证》一书中,被列为"江南派琵琶曲目"的中曲一类。乐谱最早见于鞠士林的传抄琵琶谱及1875年吴畹卿的手抄本。20年代,上海的新式音乐社团将它改编成一首民乐合奏曲,并根绝此乐曲诗情画意的内容,给它取名为《春江花月夜》。

此曲音乐意境优美,乐曲结构严密。它的主题旋律尽管有多种变化,新的因素层出不穷,但每一段的结尾都采用同一乐句出现.听起来十分和谐。在民间音乐中,这种手法叫"换头合尾",能从格格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深化音乐表现的内容。

全曲一般分成10段,人们遵循中国古典标题音乐的传统,为每段加了一个小标题。这些标题是: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桡鸣远漱、唉乃归舟和尾声。

《春江花月夜》旋律古朴、典雅、节奏比较平稳、舒展,用含蓄的手法表现了深远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春江花月夜》的音乐构思非常巧妙,随着音乐主题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乐曲所描绘的意境也逐渐地变换,时而幽静,时而热烈,现实了大自然景色的变换无穷。

第9段是全曲的高潮,旋律由慢而快,由弱而强,激动人心。这段音乐描绘小船向归途划去时欢乐的声浪响彻江面,达到了情绪的顶峰。随后音乐在快速中徒然而止,又回复到平静、轻柔的意境之中,然后便转入尾声。

尾声的音乐是那样飘渺、悠长、好象轻舟在远处的江面渐渐消失,春江的夜空幽静而安详,使人沉湎在这迷人的诗画意境中。

参考资料:http://hi.baidu.com/%CC%AB%D1%F4%B9%AB%B9%AB006/blog/item/2e527aeed8027bf8b3fb955c.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6-21
《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妆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新丽然的感觉,后人评价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周》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邑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足见其非同凡响的崇高地位和悠悠不尽之深远影响。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魔山范水的景物诗,即使“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又是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恍惚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副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诵之如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晚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
闻一多称誉“春江花月夜”为诗中诗,顶峰的顶峰。
全诗采用蜂腰式结构。

参考资料:大学语文

第2个回答  2011-06-21
自己听完讲讲就可以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