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的“三愆”是指的什么?

如题所述

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季氏》第六章)(孔子说:陪君子说话容易犯三种过失:没到该说的时候就说是急躁;该说而不说是隐瞒;不看对方脸色就贸然开口是瞎眼。)“愆”,意为“过失”,这一章谈的属于“处世哲学”:说话要看时机,看对象,看具体情况,不要急躁,不要该说不说,也不要不看脸色就把意见捅出来,那效果就会适得其反。这不是教人有话不说,有意见不提,而是注意时机和场合,讲究方式方法。

孔子很重视“言”,这个字在《论语》中用了126次,作“言语”用计59次,其中有关言语的论述有30章。录几章于下: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第三章)(孔子说:花言巧语,显出讨好的脸色,很少有仁德的人。)子曰: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学而》第十四章)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第二十四章)(孔子说:君子工作勤敏而说话谨慎。[讷,本意为迟钝,也有谨慎意,二章同。])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讷。”曰:“其言也讷,斯谓之仁已乎?(这里有问号)”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讷乎?(这里有问号)”(《颜渊》第三章)(司马牛问仁。孔子说:“仁德的人,他言语迟钝。”司马牛问:“言语迟钝,这能叫做仁吗?(这里有问号)”孔子说:“说出以后做起来难,言语能不迟钝吗?(这里有问号)”)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宪问》第二十章)(孔子说:一个人大言不惭,做起来就难。)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第二十七章)(孔子说:君子以说得多而做得少为可耻。)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逊)。(《宪问》第三章)(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言语正直行为正直;国家政治昏暗,行为正直,言语谦逊。)以上七章,都是谈论言语谨慎,这除了言语必须符合仁义、礼义(“非礼勿言”),还必须考虑能否兑现。巧言令色、大言不惭、言过其实、言而不行或言行不一,都是可耻的,所以出言不可不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