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孝子闵子骞的故事引人深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3
齐帆齐微课

今日再次读到闵子骞的故事,仍然引发我内心的波动和思考。

闵子骞是中国古代有名的大孝子。

话说春秋末期,有一家姓闵的男主人叫马父,小日子过的不错 ,娶了一个懂事的媳妇,日子过的很红火,生下一个小男孩,起名叫闵子骞。

天有不测风云 ,在闵子骞九岁时 ,母亲染病去世 ,闵子骞和他父亲非常悲伤 。

过了一段时间 ,闵马父给闵子骞娶了继母,先后又生了两个男孩 ,闵马父在的时候 ,继母对这个三个男孩都不错 ,没有偏心眼;可是闵马父一旦出门打工,继母有点好东西,就偷着给他俩亲儿子吃。闵子骞看见了,也不说什么,因为都是自己的弟弟,他很懂事。

有一年冬天,天气特别冷,北风呼啸,他们家没有柴火了。闵马父领着他们哥仨上山去打柴。车上,两个小男孩有说有笑,没觉得冷。但闵子骞对他爸说 ,这天太冷了,明天等暖和些再出来砍柴火吧 。他的父亲很生气 ,你穿这么厚的棉袄还说冷,你的两个小弟都没说泠,于是拿起鞭子,抽向闵子骞。

闵子骞的棉袄被鞭子一抽 ,飘起了许多雪花似的芦花,他父亲走到近前一看,原来闵子骞的棉袄, 是用芦花做的,特别透风,哪能不冷呢。

父亲又走到二儿子三儿子面前,把棉袄里子弄个小口,只看见棉袄里都是新棉花,他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他娶的媳妇,虐待他的大儿子,他怎能善罢甘休,回家就准备把媳妇休掉。

回到家里,闵马父把媳妇叫到跟前 ,叫她把三个儿子的棉袄脱下来 ,问她都是用什么做成的,里面都续了什么?他的媳妇傻眼了。对男人说:“我对不起大儿子 。”闵父急眼了,对媳妇说:“我不要你了,赶快给我滚。”并写了一纸休书 。

闵子骞全部看在眼里,给他父亲跪下,对父亲说 :“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痛。” 闵父深受感动,把后妻留下了。后来这个继母对三个孩子都同样看待,一视同仁了。

后人把这则故事称为“单衣顺亲”和“鞭打芦花”。又有诗称赞:“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后人还以豫剧、单弦、二人转等多种曲艺形式展演《鞭打芦花》。

孔子曾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意思是说,大孝子闵子骞!他父母和弟弟说“他是一个大孝子”没有任何人怀疑。

为什么闵子骞会有“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样的想法?很显然,这是他的思维角度使然。

所谓“思维角度”,就是格局和尺度。假如一个人将自己的格局和尺度定义为“我”,那么他评判世界上的人好不好?不是看他这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大小,而是看对方对“我”好不好。

如果闵子骞看中的是“我”,那他一定会想办法让父亲休妻。因为对于“我”来说,继母是个恶人,是个绝对的坏人。但是闵子骞看问题的角度与众不同,他的格局是整个家庭,对于整个家庭来讲,两个弟弟需要照顾,父亲需要照顾,为了家庭,他愿意承担继母对自己的不公,这就是格局和尺度。

不同的格局带来不同的视角,赋予我们不同的角色,不同的思维和行为。如果我们格局能够时常跳出“我”的范围,能多为单位考虑,我们就是这个单位的贤人;能多为一个乡一个村考虑,我们就是这个乡和村的贤人;能为整个国家和民族考虑,我们就是一个民族主义者,能为整个世界考虑,我们就是一个世界主义者。

闵子骞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时常提醒自己,想问题的时候,多找一些角度,站得高一些,视野宽一些,找到不一样的出发点,对于很多事情,也许都会找到新的答案。

22年度写作营第109篇,1349字,累计146688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