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的读后感 随便什么古诗 600字左右

如题所述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诗中讲蜂采花配蜜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人们。这首诗歌颂了蜜蜂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高尚情操。蜜蜂为采蜜终日忙碌,走遍山野田地,从来没有偷懒过,而配出诱人的、又香又甜的蜜却不是留给自己享用,而是留给人们享用的。诗人用诗句寄托自己对蜜蜂无私奉献的精神所赞叹。读到最后2句,不禁让我想起了我们的班主任xxx老师。清秀的她做事细心,勤勤恳恳,无微不至爱护我们,对教学认真负责。今天,我发现xxx老师放学前不时地咳嗽,但她还是不停地说话,那声音十分沙哑,比平时小声了点,但远比平时吃力,还一个一个点名叫那些作业做错的同学的名字,请他们上到讲台,辅导他们补做和订正。

xxx老师就像默默无闻的蜜蜂一样,总是辛勤地工作、无私地奉献,从来不求回报。上课时,老师总是把自己的知识无私地传给我们,爱护关怀着我们。

我喜欢蜜蜂,读着这首诗,还让我懂得了一个做人的道理:要学习蜜蜂这种默默无私奉献和不求回报的精神,这样你也会永远受到别人的欢迎。

感受经典的魅力
——古诗读后感
五年级二班 孔慧通
我读了古诗,我感受到了古诗的丰富含义和诗人的智慧。
我在小学二年级就养成背诵古诗的习惯。我每读完一篇诗,就有一个感想,于是我就坐在椅子上慢慢地思考。下面我就给你们介绍一下我读古诗的方法与乐趣吧!
相信同学们都听过古人说的一句话吧。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意思就是说:“一年之中春天是最好的时间,一天之中清晨就是最好的时间,这样既增加了你的记忆力,也增加你平淡无味的一天。中国向来以诗歌王国垂名千古。在诗国的天空上,名家如繁星闪烁。如才华横溢的诗人白居易,就跻身于这繁星之群。
在一个阳光充足的清晨,我坐在椅子上背诵古诗,这首诗的名字叫做《草》。背诵完后,突然发现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这首诗很有教育意义。诗中有一句诗叫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诗,很有道理。意思就是说野地上被烧起的野草,只要到了春天,它又会重新长出来。这句诗同时也赞扬了草的顽强和旺盛的生命力。它早已成为名句,用来比作百折不挠的顽强的斗争精神和不可消灭的革命力量。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在生活中,当我遇到一道题不会做时;当我厌学时;当我成绩差时,就会想到草。草的这种不被困难所屈服的精神鼓励了我,使我自己克服了困难。如此可见,背诵古诗对生活中的自己有多大的好处啊!教育家孔子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可以有志本矣”用来教育后代。我们可要牢记这句话呀!
听了我的事情,你们肯定也有所启发吧!心动不如行动,马上和我携起手来,走进朗读古诗的道路吧!

今天,我读了一首廉洁古诗《石灰吟》,这首诗是明朝的诗人,于谦写的。这是于谦12岁的作品。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诗可以说是他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它的第一句是说石头很难从深山开采出来,第二句是说把石头炼制成石灰的过程很辛苦,说明石灰从出世时即经受磨炼。后面两句是写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煅烧,面对严酷考验,却从容自若,“烈火焚烧”与“若等闲”,鲜明对照,更衬托出石灰的顽强。后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我在生活上也应该拥有这种不屈不饶的,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永远不放弃,要一直勇往直前,充满着信心地做每一件事。不要半途而废,要做倒有始有终,跌倒了就再爬起来,累了休息后再继续干事。要学会坚强,不能怕吃苦,以后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学习上,我们做作业做累了,可以适当的休息一下,但不能光想着玩,光想着下课。上课时要好好听讲,将来长大了为国家出一份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长相思·其一》 作者: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这首《长相思》,写一位女子倚楼怀人。在朦胧的月色下,映入她眼帘的山容水态,都充满了哀愁。前三句用三个“流”字,写出水的蜿蜒曲折,也酿造成低徊缠绵的情韵。下面用两个“悠悠”,更增添了愁思的绵长。全词以“恨”写“爱”,用浅易流畅的语言,和谐的音律,表现人物的复杂感情。特别是那一派流泻的月光,更烘托出哀怨忧伤的气氛,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显示出这首小词言简意富、词浅昧深的特点。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此词若“晴空冰柱”,通体虚明,不着迹象,而含情无际。由汴而泗而江,心逐流波,愈行愈远,直到天末吴山,仍是愁痕点点,凌虚着想,音调复动宕入古。第四句用一“愁”字,而前三句皆化“愁”痕,否则汴泗交流,与人何涉耶!结句盼归时之人月同圆,昔日愁眼中山色江光,皆入倚楼一笑矣。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3-28
这首《苏武牧羊》是民国初期,由辽宁省盖县的田锡侯先生作曲,蒋荫堂先生填词的一首歌曲。这是在那个风雨飘摇,山河破碎的社会环境下,当时的知识分子,借古人来抒发自己一腔爱国情怀,饱蘸激情创作出来的一首代表歌曲。这首歌能在没有任何传播工具的情况下,在短短几年就传遍了大江南北,几乎渗透到中国每一个角落,乃至农村翁媪、童子亦会唱,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说一首歌的优劣,一是曲,二是词,而对曲的评判是作曲家的事,我就不在这里多言了。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首歌的词。说这首歌词好,首先是其立意好,他用了一个古老而悲凉的故事,呼唤着人们的爱国热情,字里行间无处不弥漫着对英雄的崇敬和对国家的热爱。立意好源于选材好,作为一首爱国歌曲,它没有选像岳飞这样的大英雄,而是选了西汉时期出使匈奴被困十九年,受尽折磨和屈辱而坚贞不屈的苏武作为主体来向人民宣扬爱国主义精神。

作者选这样一个题材,其实也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冲击。中国自八国联军进北京后,内忧外患不断,割青岛,失台湾,军阀混战,一时天昏地暗,真可谓:“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可是,清朝的遗老遗少们只知道吃喝玩乐,醉生梦死。而那些玩枪杆子的军阀们只知道骨肉相残,割据一方,谁还管人民的疾苦?谁还管国家的兴亡?多少文人志士在彷徨,在探索,中国向何处去?中国的前途到底在哪里?就在这样的时候出现这样一首歌,就像一股春风吹入人们的心田。我想这就是这首歌流传久远的主要原因吧!

说这首歌词好,其最重要一点就是作者写作方法上的高明。通常写英雄人物很容易程式化,写成一个高大全人物。而作者却用其简练凝重的笔触,大块的形象思维,把个苏武描写的有血有肉,非常丰满。你看词中只用了“渴饮雪,饥吞毡”六个字即生动的表现出来了苏武所受十九年之苦。尤其是第二段上两句“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白发老娘十九年的望子之痛,新婚妻子十九年空房思夫之苦,也都只能在梦里相见了。可在两地三人之间,是夫妻相见还是母子相见?这里给大家留下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但是,似乎相见后又不是儿女情长,而是“宁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作者的高明就在这里,他先用细腻的笔法把读者带入一个缠绵的感情世界里,不容你沉醉又立刻又粗矿的笔法把你拉了出来,摆在你面前的还是一个堂堂铁打的英雄人物。作者就是用这样的一张一弛,一远一近,一强一弱的方法,撞击着读者的心灵,淋漓尽致地表现着作者的情感,旨在叩醒沉睡已久的雄狮。

古人云:“诗言志”,其实歌何尝不言志?我想,一首好歌的社会效益远远大于一首好诗,因为歌的受众群体远远大于诗的受众群。所以我希望写歌者,多考虑一下这个问题,多想想我们的祖国,多想想我们的后代。
第3个回答  2011-03-28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