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明节的散文

学校征文,1000左右

清明,
我站在鲁迅墓前

今年因提前去乡下扫墓,清明节就在上海度过。一早起来,天气不错,于是我决定去鲁迅公园看看鲁迅先生,这是我一个多年的愿望。以往去鲁迅公园大都会选在先生生日或忌日这天,正清明去鲁迅公园拜谒还是第一次。
初春时节,万物复甦,草木葱茏。鲁迅公园内呈现一派勃勃生机,绽放于枝头的各种花卉姹紫嫣红;墓前草坪葱翠欲滴,像铺在地上闪着丝光的天鹅绒地毯。今年是清明节定为法定节日的第一年,又逢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所以园内游人如织。或扶老携幼的一家数人,或三五成群的同学好友,趁着清明小长假外出踏青赏春,祭奠先人。因此,公园里的人流也比往常多了许多。
公园右侧的鲁迅纪念馆是我照例每次都要进去的,一来是观看陈列,对一些珍稀的实物展品,特别平时在读书中遇到的疑点问题,我会在相关展品前驻足细看;二来在馆内的内山书店里买些喜欢的书籍,这里的书比较外面一般书店更专门,更全面,只要是有关鲁迅的书籍,无论是新近出版的还是以前出版的,大都不会让人失望。
纪念馆以前是买票参观,如今是免费领票参观。但当我走进馆内拾台阶而上,发现展馆内参观的人很多,以致挤不到陈列柜前,只能隔着几排人在后面观看,这是我以往参观未曾遇见过的。狭小的书店也同样,里面已没有往日的清静,书柜前站满了挑书的人,我一般不习惯在这种环境气氛下购书,便匆匆离开纪念馆,信步来到先生墓前。
先生的墓在公园的中央,苍松翠柏之间,鲁迅先生静静地躺在这里,已经半个多世纪了。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凌晨,一代文豪鲁迅走完了他五十五年的人生历程,在大陆新村九号寓所溘然长逝。先生的遗体最初被安葬在上海西郊虹桥路的万国公墓,限于当时的各种因素,墓地十分简陋。抗战胜利后,一九四七年九月,鲁迅夫人许广平用重庆书店支付的鲁迅著作版税,亲自设计,改造扩建了原有的墓地。后在一九五六年先生逝世二十周年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重新高规格安葬鲁迅先生,棺木由万国公墓迁到虹口公园内。墓的碑文最初由鲁迅年仅七岁的儿子海婴书写,到四七年由胞弟建人先生书写,这年重葬时由毛泽东主席亲笔书写。直到如今,墓的照壁上,毛泽东手书“鲁迅先生之墓”六个苍劲有力的金色大字依然熠熠生辉,仿佛在无声地昭示着鲁迅精神永远不死。
今天正逢清明,在鲁迅墓前,许多游人来到这里,向他毕恭毕敬地鞠躬致意,不少游人神情肃穆地献上鲜花。当我在墓前鞠躬致礼时,正好看到一位头发花白工人模样的老者从怀里掏出一包香烟,小心地将烟盒拆开,缓缓地抽出一支用火点上,连同整包香烟放在墓前石栏上,并一直站在旁边等到一支烟燃尽,然后深深三鞠躬,才悄然离开。我望着这位老者的背影,一股暖流流径我的胸腹,七十几年过去了,人们仍连他喜欢抽烟的生活细节都不曾忘却,以这种方式缅怀这位 “民族之魂”、“民族脊梁”。
世殊事异,天翻地覆。当今社会,相比于鲁迅那个年代,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发生了深刻变化,物质至上,人性浮躁,对我们民族的历史投以怀疑甚至不屑的眼光,前段时间,有人还发出了“鲁迅是谁”的疑问,我想我今天看见的此情此景会让人心安气平,让人暖意阵阵。
墓的前面是鲁迅先生的塑像。塑像为铜制,高2.1米,碣黑色,先生端坐于藤椅上,左手执书,右手搁在椅子的扶手上,面容坚毅而又亲切,目光深邃,炯炯有神,无不体现出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不朽精神。
塑像是浙江美术学院教授萧传玖先生的杰作,原作曾在全国美展上展出并获奖,后经放大被安放在虹口公园鲁迅䔌前,1961年又改成铜雕直至今天,现在已成为鲁迅公园的标志了。
萧传玖先生是新中国第一代雕塑家,曾参与过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创作。萧教授扎实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和精深的艺术修养足以使这件雕塑作品被记载在新中国的美术史上。然而每当我站在这座雕象前,在由衷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的同时总有一丝小小的遗憾之情在心头滑过。
综观整座雕象,鲁迅先生穿着夹袍,端坐在他兼作卧室的书房里的藤椅上,在书房,先生穿上一双单面胶鞋总让人有一种凉嗖嗖的感觉,看着看着会让人产生一种想让先生换双布鞋暖暖脚底的冲动。
上海的冬天阴湿寒冷,这种胶鞋一般只在下雨天外出时才穿,在书房看书写作是不可能会有人穿这种既不吸潮又不保暖的鞋子的。鲁迅先生在上海定居的这最后十年身体原本不好,许夫人对其饮食起居的关心可以说是无微不至,穿这种鞋子待在家里似乎更不可能。据我查到的有关资料,鲁迅先生在家更多的是穿托了橡胶底的帆布鞋。
我看到与这座雕象坐姿、构图十分相似的鲁迅先生五十岁生日时友人为他拍的一张照片,也是长布袍子,也是藤椅,但脚上穿的是一双布鞋。我为此事专门去信请教于海婴先生,蒙海婴先生不弃,回信赐教于我:“父亲的橡胶鞋,是黑帆布面,上面有穿鞋带的两排六个孔。上海鲁迅纪念馆展出过。萧红所述是在家里穿的便鞋布鞋,橡胶鞋外出穿,因为毛毛雨沪地经常潮湿。” 海婴先先最后还说:“美术创作者有他们的随意性,要以照片为准。”
联想到先生手中拿着的一本硬面洋装书,想必是象征着鲁迅先生在五四运动时期把先进的外来文化引进到国内一样,不难想象,在雕像创作时,作者对作品的每个细节都经过多方考证,反复推敲,况且是这样一件影响颇大的作品,在正式定稿前须经过多少专家,领导的审查,因此,这双胶鞋的落笔是不会带“随意性”的,是不会没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的。
萧教授己离世四十年了,我们无从探究他的创作意图。但从一些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中有过这双胶鞋的叙述,原来这双胶鞋是由陈嘉庚办的橡胶公司生产的,陈嘉庚是爱国华侨,买陈嘉庚生产的胶鞋就是爱国,因为爱国所以爱穿这双胶鞋。恐怕当年在创作这件雕塑的时候,这种逻辑的“惯性”起了作用,硬是让先生脱下了干燥和暖的布鞋,穿上了这双又硬又冷又湿又潮的“爱国”胶鞋。我不禁老想,如果连在买什么鞋子、穿什么鞋子这样的小事上,也硬要让先生作一番是不是爱国的思考,岂不更早把他累垮?
由此联想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轰动一时的油画《我的父亲》,作者罗中立完成创作后,在经有关领导审查时被告知作品缺乏时代气息,于是乎,画中这位饱经风霜的“父亲”左耳上凭空多了一支圆珠笔,从此这件被公认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中多了一道蛇足之笔。我一直认为,那支多余的圆珠笔与其说是加在那件作品中,还不如说是加在了中国社会发展史的那一段章节中。
鲁迅脚上的这双胶鞋与“父亲”耳朵上的一支圆珠笔有没有相类似的经历,我不敢妄下结论。只是在清明节这天,我站在鲁迅墓前,说出了我多年积压在心头的郁闷。
这些话,是说给长眠在此的鲁迅先生听,是说给热爱鲁迅的人们听,也是说给我自己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3-29
清明时节
燕子传言莺送信,过了春风就是情牵意惹的清明了。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中最美的节令,在这个美得令人心悸的时节里,有明丽的天空,清新的空气和花枝招展的田野。有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和吹面不寒的杨柳风无声濡润的绿树幽簧,竹篱茅舍以及田坎上肩扛犁铧手持耕鞭的壮汉。
清明,是城里人出城凭吊踏青的时节,郊外微风中,到处都是猎猎飘飞的纸钱和哔啪作响的鞭炮。红男绿女、帅哥靓妹携着佳肴提着美酒,祭悼完先人后,或在菜花丛中喝酒划拳,或在碧草红树间翩飞嬉戏。她们在饱览乡村风景的同时,不知不觉自己也成了一道令乡下人看不厌赏不够的艳丽风景。
清明的梦,格外香甜,无边的春潮卷裹着花草树木的芬芳及田园山水的灵秀,不停地在人们的梦境中翻滚。虽然夜半有顽皮的风推开窗子,强行把蛙声送进屋,将梦中人残留的诗情画意涤洗得干干净净,但也有温情的雨悄悄唤出一街花伞,悄悄在长裙秀发中渲染出一幅心摇神动的淡墨画,为你丰满枯瘦的目光。
沿着山道,顺着花溪,一阵阵甘甜清丽的鹃声,无遮无掩破空而来。把我藏在心间软绵绵、热辣辣、剪不断、理还乱的悠悠心曲演唱得情真意切,痛快淋漓。站在天楼上,沐浴着滚滚而至的春潮,遥望着远处的桃波麦浪、绿树黄花以及山那边无法看见的故乡,我突然热泪盈眶。这个时候,山那边石桥畔的瓦屋上或许正炊烟袅袅,慈祥的母亲或许正依在棕榈树上朝我这边张望;勤奋的小弟或许正吆着那头我曾放牧过的老黄牛在田间紧张耕作。我真想租架直升飞机立即回去帮小弟扶几把犁,我真怕高一阵低一阵的鹃声会啼碎母亲那思儿的心。
清明时节,各种草木纷长的同时,各种思绪也在纷长。很多人把清明节当成一瓶美酒,喝完酒后就随手把空酒瓶扔在风中。而我却把清明节熬成一剂苦苦的中药,不时喝上几口,在乡愁潮涨的时候,不仅能使根扎故土的心魂纤尘不染,而且在物欲潇潇、红尘滚滚的闹市也能“随天地以周旋,寄日月而消长”。每年的清明节都是夜雨连宵,梨花满地、风筝满天;每年的清明节都有许多回归自然的人一路香尘来到绿树幽篁、丛林曲水间伴着五彩斑斓的蝴蝶自由放飞。她们在尽情释放心绪的同时,也探索到了大自然的几许哀怨。因为清明节的水一年不如一年清纯,空气一年不如一年清新,花草也一年不如一年娇艳了……
鹃声凄切、蛙声凄厉,清明时节,雨纷纷、泪也纷纷。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总是喜欢把鲜活的影像放进过去的日子里
  用来掩盖静静的流光
  和某个已忘记的温暖的黄昏
  相信有那样一个夜晚,可以用另一种方式
  有另一场相遇,不再是这般触目惊心
  一直盛开着

  春寒尚在,上帝依旧吝啬的不肯把桃红移植到树上
  春天在清明之前,尚是荒芜
  向晚,明朗柔美的心思,散落一地
  是在另一个诗人的笔下,把生命放进去
  只要你肯把生命放进去
  那么,这个春天真的可以很安静
  嫩嫩的,有着几许羞涩,而又繁华似锦

  清明所有的色彩和线条,都被放牧成忧伤的灰冷
  血色的桃林,和迷醉的蝴蝶
  曾经的拥有和离弃,新鲜的伤口和湿漉漉的孤独
  总是随着变老的时光
  不留痕迹,翩然远遁,只是虚留虚幻

  发黄变脆的往昔,寸寸抽离
  不可想,不可念,不可测,不可破,
  流年易碎罢了,解脱着痛苦
  和那些真实的河流

  清明只适合在夜里行走,没有星光
  没有灯,遗失,再遗失
  夜,逐渐僵硬,冷漠如冰,敛心静气
  不动声色

  清明,只可若隐若现,若有若无
  才可收拾皈依的莲心
  捂紧心疼的那个地方,片刻湿透
  伸出双手,试图抓住一些什么,灼痛了焦渴的花朵
  在另一个窗口凋零,感知风的存在
  柳絮飘散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04-02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他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清明节最开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地,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所以,清明节也是重要的祭拜祖先的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的就是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它是在每年阳历的4月5日,这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打马球、荡秋千、蹴鞠、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的习俗。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既有祭扫祖坟生别死离的悲伤,又有踏青游玩的欢乐,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清明节是祭扫陵墓、缅怀故人的节日。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在这样一个年份里的清明时节,我们缅怀的除了故去的亲人,还有那些在抗日战争中为捍卫国家独立、民族尊严而英勇战斗、血洒疆场的民族英烈.
他们拼命的战斗难道不是为了祖国的明天,祖国的未来吗?红军战士长途跋涉,都在步步泥泞的路上走着,他们没有松懈过,一生都在拯救祖国,保卫祖国。没有他们,哪来如今的美好的家园,哪业如今的富裕生活,他们是创使者,他们尊敬他们是理所当然的。多少年来,有多少人赞扬过他们,他们百折不挠,奉献生命,为了革命的斗争而光荣殉职,总之,一句话——他们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我热爱他们,我赞扬他们,我崇敬他们。他们为了革命的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残暴折磨中,他们没有透露半点消息,宁愿死也要守住党的秘密,他们宁愿做光荣牺牲英雄,也不愿做苟且偷生的叛徒,这就是我们中国烈士的特点,我也因此对他们产生了无限的敬佩,无限的感慨,我也要因此而赞扬他们,他们是我们中国人民的感谢者,他们是神圣的,没有人能取代他们。在我的眼里,他们是光明的象征,他们是战胜一切的力量。

只要想着这些革命先烈,我就会觉得自己是多么的美好,在这个富裕的社会主义国家中,我是多么的美满和幸福,而在那个艰苦的斗争社会中,哪有如此美好的生活。我要郑重的烈士们说:“伟大的革命先烈们,你们的斗争胜利了,我们青一代少年将再次继承你们努力开辟下来的光辉道路,我们将要去建设祖国的明天,我会认真的学习,学好本领,长在后再继续工作——建设祖国,你们安歇吧!我会努力去做的,我敬爱的烈士们。

我热爱烈士,热爱祖国,我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自豪。我将永远的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祖国。中国有辉煌的历史,有铁一般的热血男儿,有着那种致死不悔的精神,我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我祖国的未业而奉献一切。我是革命烈士的后继者,我一生的求学难道不是为了这个目的吗?作为身为中国人的我,去继承先烈的遗志是理所当然的。我真想像烈士那样,做到永垂不朽。我这个报效祖国的决心是无法动摇的。

革命先烈们,你们看到了吗?在当前这个繁荣昌盛的时候,我们青少年仍然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你们高兴吗?在这清明之际,献上一朵纯洁的白花,代表我的深深敬意,我向你们庄重宣誓:“我们不会辜负你们的厚望,将再度继承你们的事业,我将用自己满腔的热血,来好好的热爱祖国,发扬祖国的光辉传统,创造出另一个灿烂的明天。
第4个回答  2020-12-26

祭祖,纪念先烈与疫情英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