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是宋代才开始大规模种植的,宋以前古人怎么御寒?

如题所述

木棉

产自木棉树,是一种纤维物质,具有较细、较轻、保暖的特点。由于木棉生长迅速,材质轻软,具有较高的中空度,因此常作为御寒之物进行种植使用。在元朝以前,我国古代所指木棉皆为棉花,而佛教禅宗中常说的“木棉袈裟”,其实就是棉布袈裟。元朝的《农桑辑要》中就记载了木棉种植技术。

丝绸

我国自古便有丝国的美誉,丝绸之路将我国的丝绸带向了全世界。在古代,丝绸作为一种纺织品,主要以桑蚕丝为主织造而成。丝绸不仅穿着舒适,而且具有很好的保暖性,但由于织造丝绸要经过多项步骤,成本极高,古时候非富贵显赫之人不能着之。

麻作为麻类草本植物的总名,它的茎皮纤维可以用作制造绳索,织布制衣等。相比于丝制的衣物,麻类的具有易获取、成本低廉的特点,是平常百姓御寒的主要材料。

动物皮毛

古代除了上述几种御寒之物外,还有一种原始材料,那就是动物皮毛。同样的因为成本问题,能够穿着动物皮毛御寒保暖的大多是达官显贵之家,平民百姓大多舍不得穿之,多用来买卖。到了寒冬之际,富人一般在屋内燃起炭火,在被子或衣物中填充鸭毛,鹅毛等动物毛发用以保暖御寒。

稻草、芦苇、柳絮、炭火

在古代,寒苦之家可能连上述最基础的御寒之物都没有。聪明的古人用晒干的稻草、芦苇等植物茎杆编制成被子或衣服,又或是将柳絮作为填充物填补破旧衣物,使其更加保暖。

炭火也是冬天御寒必不可少的东西,富贵之家多用烧制的炭木,而清贫的只能是一些易燃植物或者柴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2-10
有钱人家,家里条件好,可以往被子里面塞些鹅毛、兔毛、羊毛等。这些物质还是很保暖的。普通百姓就塞些干草、芦苇、柳絮等也是不错的选择。
第2个回答  2020-02-10
就是烤火了,当然还有“汤婆子”等取暖用具,以前皇宫就有设计精细的取暖炉,用花椒泥糊住四壁,再生起熊熊炭火。
第3个回答  2020-02-10
既然不能种植棉花,那么御寒的话应该是依靠最原始的动物的皮毛,用兽毛填充衣物或是直接将兽皮制成衣服穿戴。
第4个回答  2020-02-10
古人可以烧窑或者住窑洞,这样也是可以御寒的。其实芦苇也是非常暖和的,还因为那时候的人比较勤劳,冬天也找好多活干,这样就不太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