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写好散文应该从哪几方面下手呢?

如题所述

散文,是一种最适合于书写作者主观感受的文学形式,是一种“自我”的、“个性”的文学.所谓“文如其人”,即一篇文章里所折射给读者的亮点正是作者的情操和灵魂.
散文分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几种.“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有破绽也无妨.”(鲁迅《怎么写》)只要内心有话要说,几乎每个人都能写作.散文并无一定的规格和限制,不像小说有对话,有人物的描写,有故事的情节;不像戏剧需要制造冲突以表现其张力,更需要透过第三者的表演来呈现;也不像诗歌讲究音调与韵脚,讲究意象化.散文基本上不在乎这些框框,游记、书信,日记也是一种散文的方式,论文、艺术小品都可以涵盖在内.
如何写好一篇散文呢?作为一个作者,得有一些必备的条件.第一个条件就是兴趣,第二个条件也是兴趣,第三个条件还是兴趣.
首先,要阅读大量的名家名篇,那些堪称得上“美”的散文直接渗透着作者的情趣、灵魂.
其次,就是要有丰富的感情以及对人生的阅历.写散文都是为了表现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作者只有对现实生活有了深刻的感触,激起了强烈的感情,才能产生写作的欲望.因为感情,人与人、人与大自然就会产生一分同理心,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潮汐起落、阴晴圆缺……都成了抒发感怀的课题,更有“事实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能够关心,就会观察,要尽可能做到无微不至,明察秋毫.一颗敏锐的心,能够听到别人内心最深处的声音,感受到社会的脉动,然后抽丝剥茧地探讨其根由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
其三,写出具有自我风格散文的重要修养,是我心写我口,而绝不能随波逐流.具体而言,需切切注意五点:①写真人真事,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②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一般不强求完整的情节.③自由多样,形散神不散.④言简意深,短小精悍.⑤语言精练优美,朴素自然.
【学生例文】

在我的小房间里,有一扇朝着东方的窗户.我不轻易关上那扇窗.在夏天,总会有小蝴蝶或是“小灯笼”来拜访.
早起,我喜欢在窗前静静等待阳光与温暖降临,等待那因太多人关注而羞红的脸.太阳一点一点探出头,用她温和的目光注视着大地,注视着我们还有我们身边可爱的生命.我喜欢躺在床上,看那一幅会变化的风景画.
太阳光也爱进来坐坐,投下两三束斜斜的光,整个房间都亮堂堂、暖洋洋的.看着窗外,我总会很夸张地大口呼吸,呼吸一丝丝纯净的空气.
傍晚写完作业后,我也喜欢靠在窗上,看太阳一点一点滑下山头,看太阳只留下余晖时,玫瑰色、白色、橙色的云海,以及在晚霞映衬下变成玫红色的树木.天空的颜色一点点变暗,由浅蓝变成深蓝,以至于看起来像是蓝色颜料与墨的混合色.那是一幅怎样奇丽而壮观的画啊!
即使在雨天,我也只会将纱窗微闭,只身站在窗下,就像一棵小苗一样,享受着细细的雨丝飘落身上的感觉.
【修改建议】
散文只有表达了作者对一定生活事件的感受,抒发了作者的一定的情感,才能有动人的力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因此,注意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具有强烈的抒情性,是散文应有的追求.这篇三四百字的《窗》,显然抒情而不强烈,是因为必要的描写尚欠细腻吧.
无论描写或叙述,不管抒情或议论,都可以不拘成法.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可以道古论今,谈天说地,回忆往事,畅想未来;可以时而勾勒描绘,时而倒叙追求,时而感情激发,时而侃侃议论,联想力求丰富,运笔务必如风.《窗》中如果着意于“风景画”的再现,表现手法愈巧,语言形式愈活,便会愈有艺术感染力.
散文中的“我”无疑是作者自己,散文是写的真人真事,那么也就应该把把真实的感情写进去,也不妨进行人物景物心理描写煽情.好散文的关键是要抒情,要表达情怀和境界,表达人性的真善美,表达个人在生活中的感受.可以尝试后文升华这份情感,进一步突出主题.
散文的艺术特点是情景交融,作者的情感是寄托在具体的景物之中,因而作者在处理这些景物时,常常有多种处理手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相应地指导,引导学生掌握这些方法,对帮助学生学会阅读散文理解散文,作用是非常大的.现归纳如下,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1、优选
景物各异,其营造的情境自然不同,但选取何种景物应与全文情感基调一致,才能使文章情景交融.
如,《荷塘月色》中的第2、5、6自然段用很多笔墨写路上、塘边的树,但有名称且多次提及的只有杨树和杨柳,而有的却只字不提,或"不知道名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呢?因为,本文要表露的是作者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的淡淡哀愁和难得偷来片刻消遥的淡淡喜悦,其氛围是静谧清幽,因此选取属阴柔美类的植物杨和柳,用以表现素淡朦胧的意境是最合适不过了.
又如《故都的秋》,由于作者追求的是清、静、悲凉的特定情调,所以作者不写暖色调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公园商场,而偏偏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而且以为花的色彩是蓝色或白色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其余的景,也都以冷色调为主.由此可见作者的苦心.
2、组合
单一景物的组合当以全景取胜.如《故乡的榕树》第4自然段,以小溪、鹅卵石、少女、鸭子、石桥、石碑、小石狮子组成了特有的农村风光,充满浓郁的诗情画意.有的文章以单调的自然景烘托人的活动,如《风景谈》中的"石洞雨景"用沉闷的雨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使促膝谈心的一对男女的内生活得以展现,也使大自然顿时生色.其实,古诗词中更多此类名句.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以六个典型意象勾画出乡村东方破晓时分的意境,把"早行"写的极生动逼真,真可谓诗中有画.又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0个名词点染出萧瑟苍凉凄怆的氛围,漂泊在他乡异地的游子形单影只、孤单寂寞的形象跃然纸上.以上诗句不用动词,全用名词组合.
3、设境
即把所绘之景设置在某一特定氛围,用带有特定底色的背景使画面境界全出.如《天山景物记》中的"迷人的夏季牧场",落日、红光给群山、草原、蒙古包、牧群、牧女镀上了金碧辉煌的暖色光芒,表现出千里牧场的富丽安祥和牧民的欢乐.这里的落日、红光便是黄昏时的背景底色.《风景谈》中"桃林即景"选定花时已过却没有一个桃子的特定时段,景物本身平淡无奇、土气十足,但茶社中的青年却使风景值得留恋,这样便表现出人类的崇高精神填补自然的贫乏,突出内生活充实的人对风景的点染和主宰,很好地体现了文章的主题.
4、对比映衬
散文中的景,有时直接描写难以表现出那特有的情韵,因此作者往往借助对比映衬的方法来曲尽其妙.如《绿》以北京什刹海拂地绿杨的太淡、杭州虎跑寺绿壁的太浓、西湖的波太明、秦淮河的水太暗来反衬梅雨潭之绿的浓淡相宜、明暗适度.还有《风景谈》"沙漠驼铃"选取漫漫黄沙、哄哄火响的热空气、驼马的枯骨等极其单调平板的意象与驼阵、猩红的大旗、悦耳清脆的铃声构成鲜明的对比,使境界全活,令人鼓舞.此外《天山景物记》以日影衬森林枝叶茂密,以水声衬幽静,以鸟鸣衬幽深,以红火光衬幽暗,借以表现天山森林的树高林密,也是异曲同工.
5、想象与联想
有些景物较为平常,也无特别引人之处,画面是静态的,可拓展的思维空间较小,但散文家却可以不囿于狭小的时空,巧为安排以化腐朽为神奇,使画面动起来,活起来了.这里,想象和联想就成了必要的处理手段.《荷塘月色》中以"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一句将作者和读者一下子由北京清华园带到了遥远的江南水乡,带到了如诗如画的美妙境界之中.正是凭借着想象和联想,作者营造了诗意般的艺术氛围,读者才能得到美妙的艺术享受.
此外,想象和联想还常常表现为引用神话传说.因为单纯的景色本身多是静态的,现时性的,而古老的神话传说因其历史的久远更富神奇浪漫色彩而使文章具有历史纵深感,内涵也更为丰富.如《天山景物记》由天然湖想及哈萨克少女的眼泪,既点出湖的神奇又使不幸和幸福相对比,表现天山牧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长江三峡》中的巫山神女、大鱼驮屈原、《雨中登泰山》的洗头盆、虬在湾也是明证.
散文以景取胜,以情动人,而找到进入散文宫殿的钥匙是准确理解文意所不可缺少的,掌握散文描写的方法其作用也在于此.
【升格作文】

张 竹
在我的小房间里,有一扇朝着东方的窗户.虽然,我不喜欢有人窥视、闯入我的房间,但我从不拒绝清新的空气、温暖的阳光,还有那些小生灵――所以我不轻易关上那扇窗.在夏天,总会有小蝴蝶或是“小灯笼”来拜访.
早起,我喜欢在窗前静静等待阳光与温暖降临,等待那因太多人关注而羞红的脸.太阳一点一点探出头,用她温和的目光注视着大地,注视着我们还有我们身边可爱的生命.我喜欢躺在床上,看那一幅会变化的风景画.
深蓝色的背景,依稀可见的树林轮廓,还有起风时微颤的树梢.背景渐渐亮了起来,最后变成了桔红,把那一簇树叶都染红了.当背景变成水彩般的本色――天蓝色时,树木已显得很清楚了,那形态各异、沾着星星泪珠的树叶也异常清晰.此时的太阳光也爱进来坐坐,投下两三束斜斜的光,整个房间都亮堂堂、暖洋洋的.看着窗外,我总会很夸张地大口呼吸,呼吸一丝丝纯净的空气.
傍晚写完作业后,我也喜欢靠在窗上,看太阳一点一点滑下山头,看太阳只留下余晖时,玫瑰色、白色、橙色的云海,以及在晚霞映衬下变成玫红色的树木.天空的颜色一点点变暗,由浅蓝变成深蓝,以至于看起来像是蓝色颜料与墨的混合色.那是一幅怎样奇丽而壮观的画啊!我从不在房间里挂上什么装饰品,因为对我而言,那扇窗就是一幅无价的名画. (文章阅读网http://www.jingdianwenji.com/shishicai/) 即使在雨天,我也只会将纱窗微闭,只身站在窗下,就像一棵小苗一样,享受着细细的雨丝飘落身上的感觉.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其实每个人的心都是一间房,都有着一扇窗,一扇心窗,为什么不打开它,透透空气,靠在窗上,聆听别处传来的声音,欢迎阳光与微风呢?
打开你房间的窗,也打开你的心窗吧!
【点评】细腻的笔触,将窗外的风景描绘得多姿多彩;字里行间,充分反映出小作者过人的感受力.结尾联想自然,过渡得天衣无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9-13
  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

  首先,必须明确一个散文写作观念,即散文的唯一内容和对象是作者的感情体验。有了散文的内在结构——感情体验,只要再明确外在结构的核心就可以写好散文。外在结构的核心是细节。散文和小说一样,建立在细节的描写和叙述的基础上,但细节的排列组合方式不同。可以说,小说组合细节是“以盘盛珠”,而散文则是“以线穿珠”。小说的“盘”是一个社会的横切面,具备冲突,各种阶层、力量的人物或隐或显,而细节只能在这样的“盘”中有机地展开。散文的“线”,就是感情体验,或多或少,随手拈来,任情挥洒——以感情体验的表现为准。由此,我们说散文(应称艺术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散漫如水,手法灵活。

  只要弄清这些,写真实自我及由此生发的个性口语、感情体验和细节描写,就掌握了散文写作的要领,什么章法(如文眼)、意境等等一般化认识都不必过于拘谨地学习,其他文体理论知识和写作基础理论都会讲到。

  散文主要分为记叙散文和抒情散文(仍按传统的不明确的说法)两种。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1-29
在编导专业考试中,笔试部分一般会有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散文写作。可以说散文写作分数的高低直接影响考生录取的成绩。希望编导专业的应届考生能拿出一些耐心仔细的把它读完,相信你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的。

散文的文体特点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受的文体,它形式精粹亲切。表达作者对人生或自然的感悟。
散文中所写的人生、自然、事件、景物等,都是从自身感悟出发,是作者对事物特殊意义和美的发现。这种发现,是知觉、思维、感觉的综合思维结果,体现着作者的深思妙悟,是散文的情、理、意、味。
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不间万象、宇宙万物、各色人等、宏观微观无不涉及,而这些材料一旦出现在文章中,就立即刻上了作者的主观感悟,代表着作者的人生经验、观点感受。所以,同样的材料,不同的作者看到的内涵是不同的。这里,我们把散文的取材叫“形”,把作者的感悟叫“神”。散文的文体特点就是:形散神聚。散文的写法较其他文体更活泼自由,不拘一格。常见的方式是抒情,即使是记叙,也是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散文常把记叙、抒情、议论等融为一体,夹叙夹议。表现手法上能出奇制胜,让读者产生新鲜独特的阅读感受。散文的结构追求自然而然的境界。在材料选取上,般运用联想手法。

散文的写作要点

一、形散神聚
这里讲的是散文的取材。我们还以《人类,止步吧!》为例。
全文分为三部分,引的诗句所抒发的感情本与本文主旨毫无关系,但经过作者巧妙的联想,它双完全和本文要表达的中心契合了。它所引用的材料也是几个似乎没有关联的场景。这种形式很散,但它们都指向同一个主旨:保护环境。这就是散文形散神聚的好处,可以让文章活泼灵动,变化多端。

二、立意独特
散文的立意其实就是散文的感悟,有感悟才有散文的写作。可是普通寻常的感悟是不得人心的,看见蜡烛想起老师,看见葵花想起小学生……这些“感悟”已经不再给我们产生美感,而是产生憎恶;这样写作已经不再是生产精神产品,而是谋杀我们的阅读欲望。散文的立意要求独特,就是说作者的感悟是体现作者独特情志、独特感受、独特体验的感悟,是他人所不能产生的精神产物。
如《人类,止步吧!》一文。把文章的立意放在对《天净沙·秋思》一词的全新诠释上。分为三个小标题:1、枯藤+才能树+昏鸦=优质的木材;2、小桥+流水+人家=人类的日用品;3、古道+西风+瘦马=桌上的美食。这一巧妙的构思,把散文的灵动、形散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当然,对于环境的问题不是什么独特的发现,可是作者不是简单地申明要保护环境,而是把目光定格在“人们在做什么、做了什么、有什么后果”,提醒人们应该反省。

三、感情充沛
没有感情就不成其为散文。散文对作者主观感情的要求是所有文体中仅次于诗歌的。散文一般的写作规律是:对事物、人生、景观突然有了感悟,感悟深化升华,敷衍成文。这感悟就是散文的意味之本,是散文的中心立意。可是要表现这样的中心立意,就得抒情。所以好的散文、记叙、议论都带有强烈的感情,字里行间都有渗透着感情。

四、感悟具体
散文以感悟为灵魂,但感悟是什么,得在文章中说明白。有些散文含蓄,不明说感悟,但文章的景致、人物、事件均可以反映向感悟。感悟的清楚明白如同记叙文的主题一样,要明白畅晓,让人觉得可喜,引人思考,同时要清楚地出现在文章中。
如《亲近你》一文,就把抽象的感悟“体验“通过大量具体的意象表现出来:“幼鸟避开慈母的呵护,飞翔有蓝天白云下,他体验到了自由的博大;蓓蕾在一场春雨后,绽放笑脸,新奇地看着这个世界,他体验到了尘世的纷杂;海燕在暴风雨中长鸣,勇敢他宣传革命圣火的到来,他体验到了胜利的喜悦;蝴蝶来到大花园,飞东飞西,万紫千红的花为她绽放,它体验到了人世的热情……”通过这些具体的意象,作者的感悟就很容易让读者感同身受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