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病能包括温病吗

1,在接触中医之前读了一些中国古典文学著作,因此有一种思想在我的脑子里根深蒂固。即任何事物都要符合中庸的标准,过与不及都是不好的。
2,读《四圣心源》的时候,总是能看到黄元御说刘河间、朱丹溪等人祸害九州、遗害千古什么的。好像扶阳就是对的,滋阴的人就该乱棍打死。这不符合中庸的标准嘛!扶阳滋阴该各占50%才合中庸之道呀!
3,最近读《伤寒论》,研究了一下“六经病欲解时”的问题,结论是卫气(阳气)运行到某经时,此经的经气旺盛有利于祛邪外出。那就是说阳气是祛邪的原动力,治六经病就应该扶阳才对。
4,而温病学派都是以滋阴泻火为立说根本,刘河间、朱丹溪虽然没有张仲景的成就高,但也绝不是该被乱棍打死的人。温病学派的兴起肯定是有临床实际需要的,是通过实践而来的。
5,有人说伤寒包括了温病,这部分人大多有崇古尊经的思想。本人也是有这种思想的,也希望伤寒能够包括温病,但六经病的扶阳与温病的滋阴泻火明显不同啊!
诚求高手赐教!
百度知道中医分类之中十级以上者多如牛毛,大多会些“知柏地黄丸调理半月”之类,涉及中医理论研究则个个如避猛虎。提问近十天,悬赏百余分,竟无一高手前来赐教。本已不抱希望,今日见wklxy1984回答颇有见地,故将悬赏加至200,以冀有更多高手赐教。

第1个回答  2011-05-10
古人的思想与技术已经腐朽啦。
1,那个时候从云南到北京的历时要几个月,即使是日夜兼程跑死马的速度送杨梅、芋头也得一个月时间,现在谁能接受得了?
中国百亿富豪二百多人,以中庸思想能成功么?还有现代战争和奥运竞技,中庸之道难成大器。
2,做人做事要有目标。对要登月探险之人,用古代的腿式工具能行么?对要解脱病患之人,像脑瘫、植物人之类,那张仲景、李时珍都没辙呀?但鄙人略施小计可成。
中医理论研究明白的人都是不懂装懂,中医科学实际是探索和发展出来的,每一人都是继往开来的使者,但得有建树。
3,中医理论象中国四大发明已成为陈糠烂谷不实用了,后代人不继承、不发扬还能好么?中医理论研究透了不是中医而是很多个谜面,因它太宝贵了古人绝不会直接传给别人。
中国古代的很多手艺都是单传,在武林中有徒弟几个、几十个也只传一个。哪像西方技术买本书、或进图书馆就全明白了?
4,中医的上乘应用并非是医理,而是阴阳五行的道理,现有的阴阳学家都搞不清楚,中医的渊源其实是被统摄于道德和宗教之下。
要完全彻底地为人解除疾苦得综合地分析、判断原因,象射击一样打不中就是存在错误。比如严重气血病得用调五行、调星煞去解。
5,中医书籍都有很大的错误,有水平低错误、有故意隐晦错误,现代书籍同样有别字错误与理论错误。读者不能明辨是非为智能有缺陷。
你的主要问题应该是虚实补泻之理吧?给你透露一个玄机:没有泻只有补。比如五脏的分值是1、2、3、4、5,补1、2、3、4变为6、7、8、9,5未得到补益就是最弱的了。
第2个回答  2011-05-02
你好,我不是什么高手,只是看了楼上田某写的,兴起所以来补充两句,我所认识的跟他有相似之处。

首先,我们先弄清什么是“经方”?我认为经方即经典之方,什么叫经典?是不是只有伤寒论里的方子才叫经典?

我的理解是:经方是针对所有具备十二条正经的人类所制定的方子,是”绝对“方,所以叫经典。经方不过三,经典之方就是绝对的方子,无论因时因地因人,不管大病小病,只要你是按照六经体系来辩正确了,肯定会有效,而且这个效果必定在三剂之内起效!如果没效,是医者的识证问题。经方的绝对是在于它组方严密,不可随便加减,一旦加减就有可能破坏这个绝对的命中率,但是也不可以完全不加减,还是要因时因人因地制宜而加减。这个经典的绝对方子,是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做指引的,这个体系就是六经辩证,六经为纲,证为纬。比如太阳中风证,太阳病为纲,中风证为目,像是派信一样,将信派到太阳这条街,中风证这个门牌号里去,就能用经方这个箭矢命中箭靶。中医讲求辩证其实就是一种”概率“,你的辩证越准,概率越高,命中越高,效果越好,所以让10个中医开方,也许都有效,但是肯定效果有高有低,经方就是占据在概率很高的位置,甚至可以说是最高的位置,才能做到药不过三。因此你所说的古人崇古尊经的思想,崇古尊经就是因为明白这个”经典“的”绝对“之含义啊!然而,除了这个伤寒论里的方子,当然也还有别的方子可以被列为”绝对的方子“,前提是它能像经典方子一样,组方严密、用药数量一般不多、并且疗效很好,才算是”绝对“之方。既然经方是”绝对“,那么当然天下之病都可以用,当然也包括温病了,所以温病隶属于伤寒,只是温病是根据伤寒的体系来三因制宜而已。这是我的理解。

有人说温病学和伤寒论是互补关系,我是不认同的,多数讲这话的人是搞温病的,多数都还没弄清楚经典到底意味什么。我觉得温病是因时因人因地制宜而制裁的。别的不说,就以临床疗效做标准,他们的方子用在”温病“上面效果是很好,除了温病以外,其他的病疗效都很差,就算有效,停药了又复发,或者要吃很长的时间才能有点效。这样还能和伤寒论堪称互补吗?

另外你说黄元御批判金元四大家,是违背中庸的思想,楼主说得对,中庸思想很重要,但是可别把整体观念给丢失了。我认为黄元御批判,是因为他发现他生活的时代是不适宜用金元四大家那一些方子来治疗,古代的医家为了让突出、强调自己的想法,难免会用比较绝对的词语,甚至批判,我们没有必要去否认他,只要知道这背后的意义便可。

还有楼主所说的”扶阳滋阴该各占50%才合中庸之道”,我认为这个楼主所定义的中庸太绝对了,反而一点也不中庸了。我觉得现在我们生活的时代,大部分阳虚的人比比皆是,可能跟饮食、居住有关,也跟西医滥用抗生素等西药有关,导致现在很多能士兴起说要扶阳,并非没有道理。当然,也会有阴虚的。

至于温病学派兴起必有其道理,我上面已经讲了,就是因为因时因人因地制宜嘛,但是并不能因此而认为伤寒论的方子在当时不可运用。

还有田某所提到的治病不等于扶阳,我是绝对赞同的,理我是说不清的,但是我觉得人体是一个高级智慧结晶体,哪里有问题它就那里调整,不是单个个体(阳气)在调整,阴阳不可分,阴阳在一起参与调整的,不可尊其一二忘其二,这是整体思想啊,不可忘!而楼主和田某所说的阳气恐怕有很大不同,我认为楼主说的卫气驱邪是只看到了这个调整的一小部分,而田某所言的乃整体的阴阳,也许田某只是不希望楼主管中窥豹而已,希望楼主早日拨开云雾。郝万山先生说的理都只是帮助初学者理解而已,但是学者不可把它对号入座,以偏概全啊,还是那句,整体思想不可忘了。追问

我就是基于“卫气驱邪”才提出这个问题的,又因为卫气属阳,所以才说治六经病就是要扶阳。因为我只看出来“六经病欲解时是卫气运行到该经之时”,您说我看到的是一小部分,那“六经病欲解时”的大部分是什么?具体点,除了卫气还跟别的什么有关吗?比如说治少阴病的黄连阿胶鸡子黄汤,这是个滋阴的方子,就是存津液而已,跟保卫气没什么关系。但是少阴病欲解时是卫气运行到少阴之时,而没说少阴此时的津液怎么样啊!

追答

我觉得我和你的理解不太一样哦,伤寒论里的六经不能单纯理解为“经络”,所以你说的“卫气运行到该经之时”,我无法认同。对于你这个“六经病欲解时”的问题,欲解时是正气奋起之时,我认为不仅仅是只有卫气在起作用,还和营血相关。卫气营血同源而且相互转换的,这是一个小“整体”,很复杂的机制,不能将它们拆开来看。

第3个回答  2011-05-10
凑凑热闹,同意楼主第一个观点,即任何事物不能不及亦不可太过;第二,黄元御本人因一只眼被庸医误治而盲,{滋阴泻火清热};这实际是犯了经验主义,辩证不确造成的;黄不免走入另一个极端;河间丹溪之前滥用温补,加上气候的温热,导致了大量的温热病流行,这两位为救弊端,当时还有张子和的驱邪理论;这种中医的弊端一直存在,一会不是侧重补阴,一会又侧重温阳;固然有运气成分,但总需辩证用药为真。第三,经气旺盛并不单单治阳气旺盛,这便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即人与大自然运行的相互关联的,比如少阳,在一天之中主寅卯辰,以辰为中心,少阳是一阳,也是阳之开始,这就是这相对应了,也就是若少阳病在一天之中在这些时间内得到外界同气相助。其它也是这般道理。第四同意;第五广义讲六经辨证包含了百病,但仲圣侧重于通过六经辨证揭示狭义的伤害;给人以规矩;但仲圣在第六条单另提出了温病以及风温,以及误用辛温的后果,即:伤津,耗液,扰神,动风,发黄等;这为后事医家发展温病学提供了思路;但局限于当时伤寒流行发病,仲圣在临床多接触伤寒患者,温病则较少,但一定是有,但并不是仲圣就不会治疗,伤寒方中有:麻杏石甘汤,栀子鼓汤,白虎汤,以及三承气汤等等,这些都被温病学提供了具体的治疗方剂。伤寒包括金匮给后世中医找到了一条系统的辩证施治的思路;后世的医学成就我们也不能漠视,比如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辨证,比如大大加入了用药范围;我们应把视野看的更开更广,才能更好的兼收并取,在临床上不断印证总结。只有站得更高才能看的更远。
第4个回答  2011-05-08
认为治疗疾病过程中单纯的强调扶阳或滋阴的医家,都是比较偏激的,谁更重要不是由医生决定的而是由你所要诊治的疾病及病人决定的。中庸的思想个人以为不是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而是在做任何事情时把握的一个度,即做每件事或做的每项决定针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妥帖适当,通过这样的积累获得满意的结果。借用某位百家讲坛上的老师的例子,在登塔的过程中,我们所经过的每一阶平坦的阶梯就是中庸,目的达到塔顶。
对于伤寒和温病的关系历来都是争论的话题,不过去看温病学派创派之初的几位均为经方应用的高手,由此可以牵强的说为一脉相承。伤寒论中有相关温病的论述,只是各论中缺少具体方证的论述,可能是亡佚了。金元时期河间学派为最早形成理论体系的应用寒凉药物的医学流派。上边所讲的好像很凌乱而且与主题无逻辑关系,所以我想说的是历来形成的用药习惯及所谓的医学流派,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及各位名医所在的区域有关,没有证据证明历代能够留名的医家是全国范围的医学权威的。更不必太在意各医学流派的关系,谁强谁弱临床疗效见真知。个人观点认为宋代以后的中医理论多有华而不实的成分。疗效明显不及前代医书的记述。
温病与伤寒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应用的药物的确反差很大,而且临床上都显示出对疾病的疗效。讲到这时,真有一段时间心都凉了。这意味着中医理论是假的,只是中药在发挥作用。其实不然,理论上写的太绝对了,学院教学有问题。只是各学派医家在临证时,整体调节上有差别而已更重视哪一方面,如果病人一派寒象,温病学派医生一样会应用温阳药物治疗。所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万变不离其宗,临床有效硬道理,不拘泥某一学派思想。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与提问者进行交流。
第5个回答  2011-05-11
研究伤寒论,虽是以六经命名,但是以阳气的多少来判断病情发展!经方和后世的时方差别很大,经方当中有没有滋阴的方子呢,当然有,像黄连阿胶汤,猪苓汤都用到了滋阴的阿胶。但仲景113方当中补肾阴的地黄确用的很少这跟后世滋阴的思路差别很大,地黄难道不补肾吗!我们会看到仲景的方子会照顾到整体,而不是治好这个症出现另个病这又跟后世很多思路差别很大!那么回过来问,仲景为什么不用地黄;研究了会发现所有的方子里面的一个特点就是保胃气,脾胃是人体第一发电站,肾是人体第二发电站,仲景只要补足脾胃,肾气自足的道理二千年前就已经知道,可悲后世大量滋阴泻火,伤了胃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