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有数万兵马,援军都在路上,刘禅为何开城投降?

如题所述

公元263年,魏国经过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实力得到很大提高,军队战斗力也明显提高,相比于三国鼎立时期的蜀国和吴国,已经今非昔比,在各方面对吴国和蜀国都有压倒性优势。在这种有利条件下,魏国大将钟会,率领18万大军,兵分三路攻打蜀国。镇守蜀国北方的大将魏延,根据地理优势,在剑阁与魏军想持。钟会眼看相持这么长时间一筹莫展,他想自己是从魏国远征蜀国,兵马粮草都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正在此时,突然想到一计,让邓艾率领3万精兵偷渡阴平,奇袭成都。虽然是一步险棋,但是也有取胜的把握,结果令人意想不到。

邓艾大军兵临成都城下,困守成都的刘禅未进行抵抗,便率文武百官开城投降,至此,存在42年的蜀国灭亡了。当时成都城中尚有兵马数万,粮草充足,各路援军正在赶来的路上,而邓艾只有区区3万兵马,那么刘禅为何要开城投降?

当邓艾在绵竹歼灭诸葛瞻统帅的西蜀主力后,西蜀小朝廷万般惶恐中,开始讨论政权以及皇帝刘禅的前途。有人提出:“蜀与吴结盟,应该东下投奔孙吴。”有人则说:“西蜀南中七郡地势险绝,容易自守,应该迁都到南方去。”然而更多群臣知大势已去,六神无主,不知应该怎么办才好,只好紧闭嘴巴默不作声。北地王在这次这次朝议中说了些什么,后世已不得而知,最大的可能,就是附和群臣的动议,投降东吴或南下南中建立个流亡政府。这时,历来不受重视的谯周(典学从事,相当于教育部长)站了出来,摆出几点不容置疑的理由加以反对:其一:自古以来,没有寄身别国做皇帝的事;今天逃到吴国去,理当臣服于吴国。其二,大能吞小,小不能吞大,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承认这一条,就知道曹魏能并吞孙吴,孙吴不能并吞曹魏。与其向小国孙吴称臣,何如向大国曹魏称臣?其三,称臣是低声下气的羞耻事情,如果臣服于东吴,之后还得再臣服曹魏,哪里还能一辱再辱,先称臣于吴,再称臣于魏!与其这样,还不如一步到位,直接去投降曹魏。堵死了这条路之后,谯周又话锋一转,堵死了南下南中的另一条路:其一,如果想将国都搬迁到南中地区,就应该早有预谋早作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在那里立足。今日大敌将兵临城下,亡国之祸就在眼前,上至朝臣士大夫,下至士兵以及普通百姓,很难说谁忠诚可靠,哪一个都靠不住。恐怕皇帝抬足出走的当天,就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叛变,哪里能容你逃往南中!众人虽已没有了还手之力,又担心地说:“今邓艾即将兵临成都,破城灭国即在眼前,如果他不肯受降,给我们体面的下台机会,那时咋办?”谯周分析说:“方今东吴还没有臣服曹魏,形势决定曹魏不得不接受西蜀的开城投降。受降之后,还不得不给以礼遇。”大概看到刘禅的犹豫不决,谯周进而拍胸脯说:“陛下降魏后,假若曹魏不裂土封您,我则请求身往京都,以大义力争。”

今陛下若南行,益州各地官民不肯被其父母,也不肯离乡背井,逃往或反叛必然加速。我望陛下早作决断投降曹魏们还可以获得爵位土地,别弄到南下后势穷力蹙再去投降,那时祸患就严重了。”

北地王刘谌将祖父刘备巧取豪夺的益州政权视之为一家私有,其父刘禅决定投降后,在万般无奈和歇斯底里的交织中,回家凶残地杀害了妻子,然后自杀,带着绝望给西蜀割据政权做了殉葬品。

儿子刘谌的自杀并没有给他带来一线希望,更没有对西蜀官兵产生气吞山河的精神激励,摆在刘禅面前的可走之路,除过投降已没有其它选项,遂在一番准备后,刘禅自缚,并让人抬着棺材,开城向邓艾投降,从此结束了刘氏父子自公元208年以来53年的军阀割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7

刘禅之所以会选择开城投降,一方面是因为他知道,此次战争必然会以失败告终,他不想再做无谓的挣扎。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蜀国百万百姓考虑,为了让他们避免战火的折磨,虽然刘禅本人是一个十分懦弱无能的人,但他的这份心却是好的,对于蜀汉百姓来说不打仗比什么都好。

自从诸葛亮死后,蜀国的实力开始变得弱小,而曹魏的实力越来越强,魏国便开始计划,吞并蜀国,集结18万军队,分三路进攻蜀国。上将姜维与魏军在剑阁对峙,而魏将邓艾率领三万大军奇袭成都,在此围困之际,刘禅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群臣一致觉得三十六计走为上。

在这个时候,一位名叫谯周的大臣,却提了一个耸人听闻的建议——投降。而蜀汉为什么会选择这条路,其原因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蜀汉的大军在剑阁,想要回来救援十分困难,而他的那点兵力本身也起不了什么大的作用,经过绵竹战败,蜀国的兵力十分有限,这也注定了他们在军事上的失败结局,

而曹魏经过一番休养后十分的强大,要兵有兵,要粮有粮,人才济济,文成武将汇聚一堂。最重要的是为国更有钱,众所周知打仗是十分烧钱的,再加上常年征战,也让蜀国的百姓不堪其苦,

综上所述刘禅选择了投降是对蜀国百姓的一种保护,虽然这牺牲了他的统治权,从这一点看,刘禅也不是一个完全昏庸无能的人。

第2个回答  2019-06-09
文/寂寞的红酒
公元263年,曹魏经过多年休养生息,国力猛增,遂起18万大军分三路进攻蜀国。姜维据险而守,和魏军在剑阁相持。为打破僵局,邓艾率领3万精兵偷渡阴平,奇袭成都。困守成都的刘禅未进行抵抗,便率众开城投降,存在42年的蜀国灭亡。当时成都城中尚有兵马数万,各路援军正在赶来的路上,而邓艾只有区区3万人,那么刘禅为何要开城投降?
第一,经过数十年的征战,蜀国和魏国的实力相差悬殊。魏国人口已经超过1200万,而蜀国在籍人口只有94万,魏国的人口和国力是蜀国的十几倍。魏国灭蜀已经势不可挡,蜀国灭亡只是时间问题。魏国起18万大军是抱着灭蜀的必胜决心,即使刘禅侥幸赢了也免不了灭亡的下场,最多不过多撑两年而已。
第二,蜀国经过连年征战,已经民生凋敝,蜀国府库只有5000两金,粮草连两个月都支撑不了,可以说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刘禅即使想抵抗也已没有余力了,况且根本没人愿意抵抗。益州派铁了心的要投降曹魏,蜀国百姓也对曹魏王师翘首以待,期待着曹魏大军来解放自己。得民心者得天下,刘禅已失人心,国力又疲弱,即使抵抗也是徒然,还不如早点投降混个好结果。
第三,当时情况危急,邓艾已经把成都围得水泄不通,驻守成都的精锐在绵竹一战伤亡殆尽。虽然刘禅手中还有兵马数万,但不是没经过训练的壮丁就是老弱病残,根本不堪一击。而邓艾虽然兵马最初只有3万,但沿途收编了大量的蜀国降军,钟会又派遣田章不断增援,蜀国已经没有任何胜算。虽然姜维开始回援,但姜维军队数量有限,顶住曹魏主力已经非常勉强,根本没有多少兵马可以救援成都。而东吴的援军还在路上,没有三五个月不能到达。蜀国唯一可以指望的就是驻守南中的霍戈部队,不过霍戈要驻守南中防范南蛮,不可轻动。一旦北上搞不好就会被南蛮抄了后路。此外,南中距离成都路途遥远,道路难行,刘禅根本撑不到霍戈前来,只能开城投降,否则一旦城破后果不堪设想。刘禅经过权衡,选择了开城投降,当然曹魏也没亏待他,给他封了个安乐公,让他得以安享晚年,也避免了蜀中百姓生灵涂炭。
第3个回答  2018-09-07
如果按你说的小不能吞大,女真是怎样灭辽吞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