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刘禅为何开城投降?

如题所述

公元263年,魏国经过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实力得到很大提高,军队战斗力也明显提高,相比于三国鼎立时期的蜀国和吴国,已经今非昔比,在各方面对吴国和蜀国都有压倒性优势。在这种有利条件下,魏国大将钟会,率领18万大军,兵分三路攻打蜀国。镇守蜀国北方的大将魏延,根据地理优势,在剑阁与魏军想持。钟会眼看相持这么长时间一筹莫展,他想自己是从魏国远征蜀国,兵马粮草都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正在此时,突然想到一计,让邓艾率领3万精兵偷渡阴平,奇袭成都。虽然是一步险棋,但是也有取胜的把握,结果令人意想不到。

邓艾大军兵临成都城下,困守成都的刘禅未进行抵抗,便率文武百官开城投降,至此,存在42年的蜀国灭亡了。当时成都城中尚有兵马数万,粮草充足,各路援军正在赶来的路上,而邓艾只有区区3万兵马,那么刘禅为何要开城投降?

当邓艾在绵竹歼灭诸葛瞻统帅的西蜀主力后,西蜀小朝廷万般惶恐中,开始讨论政权以及皇帝刘禅的前途。有人提出:“蜀与吴结盟,应该东下投奔孙吴。”有人则说:“西蜀南中七郡地势险绝,容易自守,应该迁都到南方去。”然而更多群臣知大势已去,六神无主,不知应该怎么办才好,只好紧闭嘴巴默不作声。北地王在这次这次朝议中说了些什么,后世已不得而知,最大的可能,就是附和群臣的动议,投降东吴或南下南中建立个流亡政府。这时,历来不受重视的谯周(典学从事,相当于教育部长)站了出来,摆出几点不容置疑的理由加以反对:其一:自古以来,没有寄身别国做皇帝的事;今天逃到吴国去,理当臣服于吴国。其二,大能吞小,小不能吞大,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承认这一条,就知道曹魏能并吞孙吴,孙吴不能并吞曹魏。与其向小国孙吴称臣,何如向大国曹魏称臣?其三,称臣是低声下气的羞耻事情,如果臣服于东吴,之后还得再臣服曹魏,哪里还能一辱再辱,先称臣于吴,再称臣于魏!与其这样,还不如一步到位,直接去投降曹魏。堵死了这条路之后,谯周又话锋一转,堵死了南下南中的另一条路:其一,如果想将国都搬迁到南中地区,就应该早有预谋早作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在那里立足。今日大敌将兵临城下,亡国之祸就在眼前,上至朝臣士大夫,下至士兵以及普通百姓,很难说谁忠诚可靠,哪一个都靠不住。恐怕皇帝抬足出走的当天,就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叛变,哪里能容你逃往南中!众人虽已没有了还手之力,又担心地说:“今邓艾即将兵临成都,破城灭国即在眼前,如果他不肯受降,给我们体面的下台机会,那时咋办?”谯周分析说:“方今东吴还没有臣服曹魏,形势决定曹魏不得不接受西蜀的开城投降。受降之后,还不得不给以礼遇。”大概看到刘禅的犹豫不决,谯周进而拍胸脯说:“陛下降魏后,假若曹魏不裂土封您,我则请求身往京都,以大义力争。”

今陛下若南行,益州各地官民不肯被其父母,也不肯离乡背井,逃往或反叛必然加速。我望陛下早作决断投降曹魏们还可以获得爵位土地,别弄到南下后势穷力蹙再去投降,那时祸患就严重了。”

北地王刘谌将祖父刘备巧取豪夺的益州政权视之为一家私有,其父刘禅决定投降后,在万般无奈和歇斯底里的交织中,回家凶残地杀害了妻子,然后自杀,带着绝望给西蜀割据政权做了殉葬品。

儿子刘谌的自杀并没有给他带来一线希望,更没有对西蜀官兵产生气吞山河的精神激励,摆在刘禅面前的可走之路,除过投降已没有其它选项,遂在一番准备后,刘禅自缚,并让人抬着棺材,开城向邓艾投降,从此结束了刘氏父子自公元208年以来53年的军阀割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15

蜀汉该投降了。常年征战,百姓苦不堪言,别以为是什么太平盛世,那过得日子也是很辛酸的。

在此之前,姜维为了打开局面,主动放弃汉中,魏军直入汉中,姜维想聚而歼之,但没成功。失去汉中,蜀汉已经是瓮中之鳖,灭亡是早晚的事。

魏军邓艾南下,即便成都防守坚持,等待姜维过来援救,但是一旦姜维南下,魏国的另一路大军,也会尾随南下,成都绝无希望守得住。

那时,刘禅即便投降,怕也难得善终。

第2个回答  2019-02-02
刘禅是因读懂了: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这句话了,而且做皇帝也很头痛,国家大事理不完!也没几个皇帝是长命的!所以他还不如投降,过太平日子,长命百岁!
第3个回答  2019-06-15
益州疲弊,一百万人有十多万当官 十多万当兵连年打仗 再加数万后勤 七八万织蜀锦 粮食常年靠东吴进口。刘禅这次可以不投降,必然能击溃邓艾的两千人马,但只会让益州老百姓苦上更苦。 可惜后世老百姓真是瞎了眼猪油蒙了心!
第4个回答  2019-08-28
刘阿斗是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想为中国的早日和平统一做岀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