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中如何巧用想象

如题所述

想象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创新的基础,同时又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我们知道,古典诗歌出现在读者眼前的只不过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艺术的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③在诗词教学中怎样充分发挥想象作用呢?
1 创设适当情景,诱发合理想象
前人告诉我们,教有常法,教无定法。我们认为,无论任何一首诗词,在一定的教学阶段,教师都必须根据诗词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精心创设一定的情景或意境,从而激发学生想象的欲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大胆地进行想象,引发他们想象的兴趣,达到想象的最佳效果,最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我们知道,不仅是古典诗词,就是现代诗歌,其特点都是言简而意赅,形近而意远,在短小的篇幅里要表达丰富的内容,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自然不可能按照一般的时空顺序来进行字词逐一的排列组合,也不可能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全部一股脑儿地直白地呈现出来,因为那将不成其为诗。而只能是选取具有典型的意象,根据诗人语言习惯和一定的语法规则,有机地进行语言整合,形成具有作者独特个性的诗篇。如果教师不懂得这一规律,而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憨读、死记、硬背,最终只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昏昏。
2 善于激活文字,重视形象创造
激活文字,重视形象创造在诗词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诗词教学便无从谈起。如果不善于激活文字,重视文学形象的创造,那么,古典诗歌出现在学生眼前的,只不过是一行行了无生机的文字符号。在诗词教学中,只有善于展开想像,对诗词进行合理的再创造,出现在头脑中的才不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是一幅幅色彩各异,独具特色的生动画面。只有这样,才可能使学生进入作者所创设的诗词意境之中,充分理解作品的深刻意蕴。例如王维的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空山、新雨、秋、明月、松林、清泉、浣纱女、莲花这些诗歌中的意象,如果教学中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积极创设诗歌情景,那么,在我们的脑海中就会呈现出这样的画面: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再加上初秋的傍晚,清新的空气,美妙的景色,是那么宜人;雨后无尘的碧空,如洗的松针,洒满松林的皎洁月光,清澈见底的涧水,流水冲击石头,发出淙淙的响声;竹林深处,不时传来一阵嬉闹的笑语声,那是洗衣的妇女们正要结伴归去;莲叶摇动,渔船即将返航顺水而下――通过想象,才会让学生在脑海中留下一幅幅鲜活的画面,而读者也因此在想象中获得了美的体验,不仅感受到山村的清幽明洁,而且还能感悟到作者超脱世俗、隐居山林、闲怡自适的独特心境。

3 留意填补空白,注重扩展想象

稍有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对于文学作品来说,任何一个文本都存在着意义和空白的不确定性,这几乎成了定律。诗词尤为突出。诗词中的空白,自然是指各意象之间的“断裂地带”。而这一“断裂地带”却又和书法作品的飞白近似,形断而意连。如崔颢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诗句中,晴川―汉阳树―芳草―鹦鹉洲,几个意象之间,就有明显的断裂地带, 也就意味着,各意象之间有着应需想象才能达到构成一幅画面的的填充空间。这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说,“画在有笔墨处,画之妙在无笔墨处。”诗词犹如绘画,其妙处就在于在该留下空白的地方,恰到好处地留下空白,以收言近而意远之效。教学中,这样的空白,不仅要让学生能够看出,并且还要善于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已有语文知识进行填充。可以说,懂得这一点,就懂得了诗词教学的大半。
4 加强比较阅读,训练延伸想象
在诗词教学阅读中,对于那些诗词意蕴相近或相反,句式相同或相似的诗篇,教师也可训练学生将其进行联想,并把这种联想看作一种特殊的想象方式,以收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如由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联想到崔颢《黄鹤楼》里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不过联想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注重效果,不要只停留在表面上,更重要的是要联想到诗歌所表现的内在本质。
5 加强写作训练,培养想象能力
想象的培养最终应该或者说要有意识地落实到写作上来。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文学作品的阅读目的最终在于锻炼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使其应用于文学的写作活动中。在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他们学过的诗文,展开充分合理的想象,对诗词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扩展,或者改写,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想象的主题和线索,以培养学生独立的想象能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