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赏析对联

如题所述

对联鉴赏,大致也和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的鉴赏一样,应分为内容和形式两项,从这两方面去欣赏;所不同的在于对联往往与书法艺术相结合,所以,对联鉴赏应有对联内容、表达手段和书法艺术(限张贴及悬挂联)三个方面。
一 对联内容
对联的内容应是对联鉴赏的最主要部分。我想,是否从这么几个方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去看对联的内容:
第一,先看对联的句子是否顺畅。我们阅读小说、朗诵诗歌、欣赏戏剧、看电影电视,都有这个问题。句子不顺畅,直接影响到表达。前面说过,有人在创作对联时,为了某一个字或几个字对得工整,有时会照顾不到整句话的连贯性,以至使对联的句子出现或晦涩、或牵强等情况。如果是比较长的对联,还必须先断句;如果连断句都解决不了,就会直接影响到对其内容的理解和领会,根本谈不上什么鉴赏了。光是句子通顺还不行,还要考虑其句子之间的层次是否清晰,上联和下联之间是否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有没有次序颠倒、言语矛盾之处。一旦遇到连句子都不通顺,或者前言不搭后语、令人莫名其妙的对联,我看还是不再欣赏的好。——这应该是对联鉴赏的第一步。
第二,再看对联要说的内容。如名胜楹联,是写风景的,还是写人物的?是写历史的,还是写传说的?是褒扬,是贬斥,是歌颂,还是批评?是叙述,是描写,是议论,还是抒情?其中寄寓了作者的感慨,还是表达了作者的某种情感?如果欣赏历史名人纪念地(如武侯祠、关帝庙、岳飞庙、韩愈祠等)的楹联,就要对这位历史人物有所了解,如他的出身、经历、主要业绩、功勋、历史上和现在人们对他的评价等等;如果是欣赏佛寺的楹联,还要懂得一些佛教常识、佛学术语,以及这个寺院不同于其他寺院之处(如登封的少林寺,因北魏时达摩在此面壁修行。被认为是禅宗祖庭;洛阳的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所建的第一所寺院)等等;如果是欣赏道观的楹联,还要有一些道教的常识,懂得一点道教术语,以及这所道观的独特之处(如鹿邑太清宫,是老子家乡为纪念他而建的道教建筑)等等;如果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则要对该名胜有个大概的了解,如名胜所处的位置、开发的年代、名称的缘起、有何著名景点、历史上有哪些名人到过、现在还有哪些遗迹(如辉县百泉,因泉眼众多而得名,泉水注入卫水,故有“卫源”之称。隋代始建卫源庙,以后陆续建殿阁亭台、水榭石桥,成为湖光山色并美的旅游胜地。历代有皇帝、高官、文人、学士来此游览、隐居、讲学。现存有纪念晋代隐士孙登的啸台、纪念北宋哲学家邵雍的邵夫子祠、纪念明清之际学者孙奇峰的孙奇峰祠、民国间为纪念冯玉祥在此兴修水利而建的冯泉亭等诸多景点)等等……一句话,凡是与此名胜有关的一切东西,都有了解的必要。不然,就会直接影响到对名胜楹联的鉴赏。
如洛阳市北吕祖庙后殿一联:
东南瞻崿岭,千层翠黛朝凤阙
西北听洪水,万丈波涛出龙门
这是一副写当地风景、地理位置的楹联,从中可知该庙处于黄河岸边的山上。而与吕祖却没有什么关系。
如百泉邵夫子祠击壤亭一联(清末光绪间辉县知事康曾定题):
精义入神,著皇极经世六十卷
同声相应,有夏峰继轨五百年
上联“精义入神”,出自《周易·系辞下》,意思是精研微妙的义理,进入神妙的境界。用于哲学家,十分恰切。“皇极经世”,是邵雍的主要著作之一。下联则是说从北宋邵雍以后,大约500年,有孙奇峰来这里继承其事业。“同声相应”,出自《周易·乾》,比喻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与前面的“精义入神”一样的当。“五百年”,出自《孟子·公孙丑下》:“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闻名于世的人)。”
看来,要读懂一副对联,特别是名胜联,理解其内容,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怎么办?我建议:一方面,平时要注意留心对相关知识的积累。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就是这个道理。另一方面,到某地旅游,事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这算是应急吧。如要去少林寺,有关的书很多,可事先了解一下其历史渊源(建于北魏,公元495年)、有关历史人物(如达摩从南朝梁过江而 来,面壁十年,传授佛教禅宗,后将衣钵法器传给了二祖慧可)、历史事件(如唐初十三棍僧救唐王)、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嵩山少室山下,西北是洛阳,东北是郑州)、 其独特之处(禅宗祖庭、少林武术、最大的塔林)等等。这样,在那里若遇到有关的名胜楹联,就不会束手无策。
如少林寺山门外西石坊一联:
心传古洞,严冬雪拥神光膝
面接高峰,静夜风闻子晋笙
上联说达摩在寺后的山洞里修行,神光在雪地里求法。“神光”,人名,俗姓姬,洛阳人,博览群书,尤其精于玄理。一年冬天,赴少林寺向达摩求道,在雪地里侍立一夜,至雪深没膝,达摩仍不为所动。他用短剑斩断自己的左臂献上,达摩见他如此诚挚,这才授以《楞迦经》并衣钵法器,赐名慧可,成为禅宗二祖。下联说少林寺面对嵩山少室山,西北有缑氏山。“子晋”,周灵王太子。传说他喜欢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后于缑氏山(在今偃师市境内)山顶乘鹤升仙。
此外,还要看对联中的用典是否恰切得当,这一方面也是应该要特别注意的。
如辉县百泉清晖阁民国间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张斐然一联:
逝者如斯,曾无日夜
尽心为耳,以有邦家
可以参考联前的《序》:“民国二十五年春……余北来,偶于工余小憩百泉苏门山,见有子在川上遗址,遂感而书此。”上联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意思是凡过往时事正如这川之流水,不可回复,且不因昼夜交替而停息。这个典故就非常恰切。下联“尽心为耳”,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尽心力而为之。”
我们常见到的名胜楹联,往往都含典故,或人物(如籍贯、经历、官职、业绩等等),或地理,或史实,或传说,不可不详察。如果对其中的典故解不清,恐怕就谈不上什么欣赏了。再如上面少林寺山门外西石坊一联,也含几个典故。
可以说,对联的内容能读懂,能理解,对联鉴赏也就完成了一大部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24
一是在意境上超凡脱俗。
  凡是对联都是要表达某种情感或寓意,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个要求,就是情感表达的是否打动人心;寓意表达的是否引人入胜。我觉得对联也可以这样说:联生于情,情成于联,没有情哪来的联。如果对联达到了以联示情、以情动人的境地,就可以说这副对联的创作是成功的。“雪过三冬春有信”就明示了严酷的冬天即将离去,温暖的春天就要到来。示意了人的境遇再如何凄惨,但总会有阳光明媚的日子,告诉人们不要在困难面前一蹶不振,应该看得光明和希望。“风来二月柳含烟”则告诉我们早春二月的春风已经吹起来了,可以想象柳林在朦胧的烟雾笼罩中一片生机盎然,寓意着万象复苏,新的生活已经开始了。
  二是在平仄上合乎格律。
  古人的对联都是有平仄要求的(参看笔者《楹联出、对联格率要求简介》),七言联的平仄是:
  1
+
/
+
-
-
/
/
  2
+
-
+
/
-
-
/
  3
+
/
-
-
/
-
/(变格)
  注释:
  平:-
  仄:/
  可平可仄:+
  那么我们按照这个要求来解析一下,这副对联应该是第一种形式。
  雪






  /
/
-
-
-
/
/
(实际平仄)
  +
/
+
-
-
/
/
(要求平仄)
  风






  -
-
/
/
/
-
-
(实际平仄)
  +
-
+
/
/
-
-
(要求平仄)
  也就是说,该联非常合乎格律。
  三是在对仗上严谨工整。
  我们也来分析一下该联的词性组成。
  雪






  (名词)(动词)
(数词)(名、量词)(名词)(动词)(名词)
  风






  (名词)(动词)
(数词)
(名、量词)(名词)(动词)(名词)
  可以看出,对仗也非常工整,真是名动相对,词义相符(相反也可)。
  所以可以这样说,该联不失为一副佳联。
第2个回答  2012-08-02
首先是形,对仗要工整,字数相等,平仄相合,有一个简单的规律:“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鱼翁。”等等。这些,可以在网上搜到。
第二是意,好的对联主要在意义上,文辞优美,符合它所在的场景,更进一步的是语带双关,一表一里,互为掩映。举几个例子:因荷(何)而得藕(偶) ===== 有杏(幸)不须梅(媒)故事缘由:程敏政人称神童,宰相李贤欲招之为婿,指着席上的果品出对曰:因荷而得藕(因何而得偶?)程对曰:有杏不须梅(有幸不须媒)李贤大喜,乃将女儿配之。
又如名联:烟锁池塘柳===炮镇海城楼,一文一武,内含金、木、水、火、土五行偏旁。本人又据此作一联:烟锁池塘,无边落木萧萧下=====炮溅城楼,四面抗金声声起,上联前四字,五行中唯独少了“木”,故谓“萧萧落木”;下联前四字,少了“金”字,故谓“抗金声声”,含南宋抗金爱国之意。秋雾弥漫池塘,无边落叶飘摇;四面炮声响起,抗金的炮火在金国的城墙上溅起残砖碎瓦。“无边落木萧萧下”引自杜甫《登高》,“四面抗金声声起”,化自范仲淹《渔家傲》。
对联赏鉴,有很多,在下只说一点而已,各位高手补充。
第3个回答  2011-02-02
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
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殷套用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对联的正规名称叫楹联,俗称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叙如下:
一是字数要相等
二是词性相当
三是结构相称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1-02-13
字数相等
平仄对仗
例如:流水对,拆字对,嵌字对,正对,反对,借对,邻对。
重点是最后一个字要平仄对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