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才能写好行草书法?

能列举出当今好的行草书法家及其作品么

  仔细看看书法家胡国兴写的“行草百诀”,不仅对你练习行草书法有帮助,还能教你如何欣赏行草书法。
  他对行草书法的结体、笔法及章法还概括总结为“行草百诀”即:
  书道之妙 妙在其人 天资功者 缺一不可
  书贵神采 形质次之 神形兼备 书品自高
  真贵飘扬 草贵严重 大字结密 小字宽绰
  行间字里 须有布白 章法生动 气韵贯通
  结体规范 挺秀舒畅 点画扎实 干净利落
  点不布棋 画不布算 方不为斗 圆不为环
  丰筋者上 丰肉者下 多拙者上 多巧者下
  师法自然 切忌雕饰 厌衄顿挫 方圆深厚
  平和简静 刚柔兼济 筋生于腕 腕悬有势
  骨生于指 指实有骨 血生于水 水须新汲
  肉生于墨 墨须新研 强纸弱笔 弱纸强笔
  墨淡伤神 纯浓滞毫 题署宜肥 余皆宜瘦
  肥须有骨 瘦须有肉 肉匀骨劲 肥瘦适可
  带燥方润 燥温调匀 点不隐锋 波必三折
  无垂不缩 无往不收 欲擒即纵 欲放即收
  横直不显 圭角不露 不为积薪 不为蛇蚓
  横不平滑 直忌狐禅 悬针垂露 万年古藤
  将浓遂枯 犹如壁拆 使转曲直 如折钗股
  如金错刀 如锥画沙 发左应右 起上伏下
  偏旁狭长 向背揖让 大小错综 长短参差
  俯仰屈折 偏枯是忌 筋派相连 连而不犯
  能连则连 不要强连 疏密停匀 涩流得当
  疏而不散 密而不窒 涩则险劲 流则浮滑
  迟以取妍 速以取劲 专迟无神 专速失势
  多读多练 厚积薄发 心领神悟 乃入佳境

参考资料:书法家胡国兴作品:http://baike.baidu.com/albums/5039715/5044301.html#788693$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2-18
先从横竖撇捺开始练起,笔画顺序的规范尤为重要。多摹帖、临帖、读帖。勤于练习,功到自然成。
第2个回答  2020-02-06
三横连续曲曲折折,撇竖连贯自如,一笔写到竖勾,勾,重点。最后,一点,画龙点睛
第3个回答  2015-07-12
  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产生,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书兼具楷书、草书的特点,但又绝非写好楷书便一定能写出一手漂亮的行书字来,行书作为一种独立的书体,其发展过程中具有它自身的特点。要学好行书,还要经过一段专门的临摹训练,以掌握它的笔法和结字的规律。

笔法方面:
顺势入笔:行书笔法中不再如楷书那样,要求逆入回出,藏头护尾。而是落笔便顺锋而入,行笔中锋行走,收笔多是顺势带出,或牵连下笔,或钩挑出锋。不再回锋作顿。这样很多笔画发生了变异。这样笔画多为露锋。笔势明显地流畅起来。也使行书中更多地形成了曲笔,笔画不可过于平直,增加了点画的动感,使之不至僵滞。笔法上的这些变化,就自然使书写的速度加快了许多。
点画呼应:
由于行书收笔不再回锋作顿,而多是将笔锋提出,所以形成了点画的附钩和挑趯,即上笔终了时顺势带下,而下笔自然承上,使点画之间虽断似连,笔断意连,产生了明显的顾盼呼应关系。显然这些顾盼揖让和呼应使字型增加了生动活泼的意趣。
牵丝引带:
点画间的勾挑使之顾盼呼应,有时将这种呼应通过笔锋提写出游丝,连接起来形成两笔或几笔,连续写出,一气呵成,使字显得连贯、潇洒。如:一般情况是凡字的固有笔画则重些,而两画之间的连接相应轻些,但不可截然跳动,否则呆板无神。牵丝形成连的效果是行书的主要特征之一,但却要运用得当。一味的牵连缠绕,当断不断,反而弄巧成拙,形成浮滑薄弱之病,是行书书写中的大忌。一位书法家讲过“连与断效果不同,连易断难,故当知断”。因此将牵丝引带与点画呼应分开来讲以区别它们的不同功用,
这是行书的又一重要特征。
简括省略:
前面谈到连能把两笔或几笔连成一笔写下来,这其实已起到了简化的作用,加快了书写的速度,但其原有笔画并未减少,只是笔画之间有牵丝相连,不单独存在而已。在行书中还有更省简的情况,那就是索性合并了原来的点画,形成行书中独有的写法。如其中“无”字中间四竖和下边四点被一组相连的竖撇横代替了,既保持了原字的面貌又起到了简化作用。其余各字也是用这种方式形成了现在的写法。有时为了行笔的便利,行书字书写时,甚至可以改变原来的笔画顺序,
如:
收放变化:比较楷、隶、篆等规整严谨的字体,行书有一个与草书共同
的特点。即它可根据章法的需要和某字的特征,随时调整它的字形和笔画形
态。例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之字,如:
既可收敛些又可放纵些,可以任意屈伸、收放,即可使之长,如亦可
使之方如: 扁如: 这就是行书可收可放的特性。
离方遁圆:楷书方多圆少,折笔处多为方,即如赵孟頫的圆转为主的书
写也时露方意,这无疑是需要也使字增加了一定的力度。而行书则随笔顺势
转折,变化无穷,方圆兼用,灵活生动。如:
因此注意到方圆的变化,使之自然融汇,使书写的效果既有方笔的雄劲
力度,又富圆笔的通畅灵动。若一味方折,则显板滞、生硬,纯用圆转则又
俗滑、疲软。总之临习中要多观察,创作中要多思索。
重按轻提:楷书中的一些笔法,如顿笔回锋挫逆等,在行书的运笔中已
经不再应用或很少应用了,更多运用的是顺势提、按的运用。凡轻细之处需
收笔轻提起,速度稍快。而粗重处则需将笔重按下,速度稍缓,当然,笔画
轻重粗细的交替要有合理的起浮过程,不可大起大落,忽轻骤重,应使其自
然。提按处在行书中几乎随处可见,一字之内的提按变化如《集字圣教序》
中的:一画之内也当有轻重之别,如:
至于一篇之内的根据章法的需要而出现的轻重布局,也是行书作品中屡
见不鲜的。历代书家对此各有体会,我们仔细品味后面作品即可领会提按在
行书书写中的妙用。
运腕得宜:“书法之妙,全在用笔。”今天看来,有人以为前人这个论
断未免偏颇。其他如章法、墨法之类固然也很重要。但书法是线条的造型艺
术,提高线的表现力往往是书法家毕生追求探索的。章法、墨法之类也离不
开线条去完成表现,而线条的表现力全在于笔的运用,因此,前人的说法可
谓一语中的,不容忽视。
谈到用笔,不能不提到运腕,二者是不可分。这一点初学书法的人往往
容易忽略或不甚明确。
前面提到笔的运动可以组合出秀美、雄强、古朴、稚拙等不同风格的作
品,那么用笔的关键是什么呢?当然,是大脑,但大脑的设想是靠指、腕、
臂的合理配合来完成的,指过于细弱,精巧处或许尚可,总体上却力不从心。
谁也不能运指写出盈尺大字来。臂又过于粗大,写榜书或许差强人意,然要
精到完美却难尽如人意。那么只有腕居中承启,能兼领二者的功能。尤其是
行书的灵动精妙处,有时全凭腕的运动来完成。
运腕是指在书写过程中腕要有意识地指挥毛笔左右挥洒,疾徐提按,使
转变幻。以使书写效果灵动流畅。举例来说:写百字时百笔落纸后腕须往左
倾推笔向右,至横的末端即刻腕须转向右摆,提笔带过再向怀内压至小竖折
处提锋向右上,使转带下向内提笔作点收,这一系列的运动都是腕的左右推
移转动,如果光靠臂来运动则显然难以准确地使笔恰到好处地写出轻重变幻
的线条,一些灵巧之处更难准确地表现出来,写半尺以内的字则显得费力不
讨好了。当然如果写檗窠大字,则需臂的协助运动,而控制笔还靠腕来完成。
因此,运腕是行草至关紧要的练习课程。当然,腕与臂、指的相互配合亦是
不容忽视的。
选帖与临摹
有的朋友练字,喜欢随意挥洒,尽情抒发,这就创作而言是无可厚非的,
但练习字则不应如此。因为书法的练习,应是将前人好的字借鉴过来,掌握
它,使之变成自己的技艺,克服自己的不足,也是钻研任何一门学问应取的
态度。为什么要练呢?肯定是认识到自己有不足之处,但练习时不讲究方法
还是达不到目的的。常看到有的朋友抱一本帖写了很长时间,字的变化不大,
究其原因,不外是临习的方法问题。写字要临帖,这是常识。临就是对照字
帖上的字体会它的运笔方法和结字规律,必要时还要用薄纸收一些字钩摹影
拓下来熟记于心,运用于笔,从而改变自己的书写习惯,而不只是抄写帖上
的文字内容,有些同志临了一遍又一遍,枉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到头来还
是自己原来的模样,并无进展,这恐怕就不是临帖而是抄书所致。
在临帖练习中,对初学者或对原帖体会不深的同志,以选字放大为宜,
这样可以更好更清楚地体会分析原帖字的笔法与结构。对有些基础掌握了临
习方法的人则以原大通篇为宜,因为对他们来说,笔法与结字规律已经不是
问题,更重要的是体会原帖的气韵、章法或神采与风格了。
对初学行书者来说,临习中对原帖字形的外观、大小、聚散、攲正,笔
画的提按、收放、长短、角度、方圆、呼应等都是要仔细观察、分析、体会
的。我的体会是先选出一些结构与笔画均有代表性的字,按照以上方面进行
分析,有了印象之后即可动笔临习,临一遍后即对照原字进行比较,找出不
合原帖处再对照临习,这样反复几遍,逐渐与原帖接近或相似了,即可移开
原帖,背临一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