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林外史 读后感。1000字。

如题所述

看这个http://www.csztxx.net/jiaoyan/gerenkeya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322
初识《儒林外史》是在看京剧《范进中举》之后。看完之后不觉惊异于作者的独具匠心,却没有领略导作者的真正用心,直到翻开《儒林外史》浏览了整个故事之后。
《范进中举》讲的是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终于考上举人,欢喜至疯,最后被平日最怕的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清醒的故事。非常简单的故事,但纵观全文事实上却并不是那么简单。
中举从范进身上来看是好事,苦考了三十四年终于出头,从他发疯来看足以看出那时的读书人对功名痴情一片,像周进哭号着为秀才名分磕头撞板。但他们的痴情并不是为了道德理论上的治国之经,而是纯粹的个人升官发财。还有范进中举前后判若两人,中举前萎缩地向老丈人低头称事,中举后便有了老爷大人们的官腔。甚至在为母亲守丧时,在打秋风的筵席上大吃大喝。而他仅仅是中举,不出两个月,什么房产、田地、金银、奴役,不请自来。范进是千万得中读书人的代表之一,封建政府用他们的荣华为不得中的读书人做榜样,加深科举对他们的毒害。
中举对胡屠户来说,也是意义非凡。对范进中举前要打要骂由着性子来,一旦中举后,因范进发疯让他打范进一巴掌,他却说:“(范进)虽是我女婿,如今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如此便把一个势利小人的嘴脸清晰的勾画了出来,胡屠户就是那些满脑子也是功名,中了科举余毒的市井小人的化身。
还有那些乡绅,都在第一时间忙不迭的为范进送金送银,正是他们为政府传播科举毒推波助澜。跳出范进的故事,作者详细描写了临死伸着两指头,唯恐两个灯芯废油的严监生和强抢人猪,用云片糕当药讹诈船家的严贡生兄弟俩作为代表。
综上所述的人物,无一不受科举的毒害。事实上不只这些人。还有举着科举饭碗的名士们,还有科场屡屡落败的如看西湖风景都要挤出几句经典的马二先生之类的人。还有佛门弟子,一听胡屠户为女婿范进母亲做法师,屁滚尿流地马上安排起来。甚至是贾宝玉最最推崇女子亦是如此。鲁小姐受其父影响只认八股文,什么都以八股文马首是瞻,自己终日练习八股,后来因为丈夫对科举毫无兴趣,终日长叹。书中充斥着讽刺味,辛辣尖刻,这与作者生活背景很有联系。
作者吴敬梓慷慨好施,被族人看成败家子。他后半生十分潦倒,但是旁人几次三番找他参加科举,他都不应。他的书桌下有八股细绳,每根下都有一个臭虫,一个蚊子,就是“八股臭文”之意。因为贫困无法取暖,他常邀请朋友绕成行走还“歌吟啸呼,相与应和”,并称其为“暖足”。这样的背景下,无怪乎书中描写如此地耐人寻味了。
如今时代不同了,我们生活的时代很少有人提及科举这类的话,也没有了书中迂腐的现象。但是,我们常常看见家中老人为了让下下代的认凌晨排队报课外班,诸多考生因为中考高考日以继夜读书,有些考上的扔书庆贺,有些考不上的跳楼自杀。没有人为了什么“秀才”、“举人”磕头撞板,却有人为“硕士”、“博士”不择手段。很多人拿着文凭大吃大喝。不知以后是否还会有一本“儒林次史”来讽刺这个时代的制度。

《儒林外史》读后感
以前我们学过一篇《儒林外史》的课文,我觉得《儒林外史》这本书很有趣,所以我这个月选择了读这本书。
《儒林外史》总共分为十六章,每章都是一个大故事,但这些故事都是有联系的。这本书主要讲了读书人的故事,写出了当时社会上的不好风气,揭露了一些读书人的卑鄙手段,是一部讽刺小说,更是一本“书生现形记”。
使我感触最深的一章是《兄弟两人大不同》。这一章主要讲了两位兄弟,哥哥严致中,弟弟严致和的故事。严致中是个贡生,不为乡间做点好事,还到处骗人,而且没钱还装有钱,弄大排场。弟弟严致和是个监生,家财万贯却舍不得用,十分吝啬。这两个就是生活中人们的真实写照。像严致中一样的人我在电视上常见,那些人没钱但是在一些宴会上挥金如土,弄大排场,可是到了最后,还不是被人追着讨债。像严致和一样的人不多见,不过我给大家讲个笑话,不知大家听过没有:从前有个人,他家财万贯,但是很吝啬,在临终之时,他伸出两个手指头,始终没咽气,最后夫人把灯草挑剩一根时方才咽气。严致和就和他一样,有钱吝啬。这两种人都不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以他们来提醒自己,要做好人。
这本书十分精彩,我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希望大家也来读读这本书。

《儒林外史》表面上写明代生活,实际上展示了一幅18世纪中国
社会的风俗画。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
心,从揭露科举制度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丑恶
的灵魂入手,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
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
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不堪救药,乃至城乡下层人民都
在这种社会秩序下灵魂被歪曲得不成样子。吴敬梓揭发
了这些丑恶的人物和他们的关系,并通过具有说服力的
艺术形象揭露了造成这些人物的社会制度,因而他的讽
刺就给了封建社会以有力一击。小说也宣泄了作者对善
良人物的诚挚深厚的爱心,表明了艺术家善善恶恶、爱
憎分明的态度。
抨击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是《儒林外史》
社会批判的主要方面。小说一开始就给读者展现了两个
被科举制度塑捏得既可怜又可笑的人物——周进和范进。
周进应考到60岁,胡子已经花白了,还是一个老童生,只
得到薛家集去教村塾,受尽了新进秀才梅玖的奚落和举
人王惠的卑视,最后连个教书的饭碗也保不住了。因此,
当他由于偶然的机会,去参观省城的贡院时,半生蕴蓄
的辛酸逼使他不由得“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
事”,苏醒后满地打滚,放声大哭。可是当他一旦中了
举,联捷成进士,做了国子监习业以后,曾经奚落过他
的梅秀才便冒认自己是他的学生,他早年写在村塾中的
对联也成了“周大老爷的亲笔”,必须揭下来裱好;这
个当年受人鄙视的穷老头子就被用金字写成的长生牌位
供起来了。
周进的故事侧重于写这个人物发科前后的命运,范
进的故事除了描叙他本人的前后遭遇外,更着力于描写
他命运的转变中围绕在他周围的人物的色相。作者在更
大的范围里揭示了科举制度对社会各色人等的毒害。20
岁起应考不举的范进,垂老才因周进的赏识,考取秀才
并中了举,他的妻子、母亲、丈人胡屠户、乡绅张静斋,
以及邻里乡党,立刻由憎厌一变而为谄谀。世态炎凉在
这里被作家刻画得淋漓尽致,并且揭露了那些把八股文
视为学问的精华、把科举制度当作道德规范的代表人物
的本相。而这些道德家的操守,也只是打秋风、通关节、
鱼肉人民、武断乡曲,而且愈贪酷,也就飞黄腾达得愈
快。吴敬梓把那些科举出身的上层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
通过对科举制度的抨击,揭出了这个乌烟瘴气的社会的
痼疾之所在。
在科举制度的魔影下,那些科场败北,捞不到功名,
从而也无法进入仕途的人,其所以要作诗,刻诗集,结
诗社,摆酒宴,写斗方,充当名士,目的也无非是想取
得和科举出身相等的社会声价。书中,头巾店老板兼做
名士的景兰江,议论医生兼名士的赵雪斋时,就曾经说
道:“可知道赵爷虽不曾中进士,外边诗选上刻着他的
诗几十处,行遍天下,那个不晓得有赵雪斋先生?只怕
比进士享名多着哩!”
作品揭示附庸风雅的名士之泛滥,也是这个腐朽的
社会制度在士人精神状态上的一个重要反映。上至冢宰
子弟胡三公子,也因“死知府不如活老鼠”,要挤进名
士堆中去绷场面;狗屁不通的举人卫体善、贡生随岑庵,
都要拖着八股腔,去做些“且夫”、“尝谓”之类的歪
诗。下而至于头巾店老板景兰江,为做诗把本钱做得精
光;盐务里的巡商支剑峰,也戴着头巾,吃醉了酒满街
吟诗,被府里二爷一条链子锁了去;乃至于乳臭未干的
牛浦郎,也要冒充老名士牛布衣去闯江湖;妓院老板王
义安、测字先生卜言志、刻字匠郭铁笔,上述所有这些
各色各样的人物,他们都要想方设法地混到名士的行列
中去。
吴敬梓不是一味愤世嫉俗的冷酷的作家。他在鞭挞
这些社会寄生虫、揭露这个社会之所以有如此卑下的精
神状态的底蕴的同时,对社会下层的善良人物寄以深挚
的同情和爱心。在《儒林外史》中,和尖刻的讽刺相辅,
作者用酣畅饱满的抒情诗的笔调,歌颂了许多正直仁善
的人物,倾注了对他们深挚的爱,如甘露寺老僧对旅居
无依的牛布衣的照料和慰藉,以及为他料理丧事的情景;
牛浦郎的祖父牛老儿和亲家卜老的相恤相助的情谊;鲍
文卿对落魄的倪霜峰的照顾和对倪廷玺的收养,等等,作
者都将深厚的同情,寄托在朴素无华的白描中,表彰了
这些善良的灵魂的美德。这种对下层人民的优良品德的
如此深情的描绘,在中国古代小说中也不多见。其中更
令人感动的是描写向鼎和鲍文卿这对地位迥异的正直人
物的道义之交的数回,这些充满激情的场面,是《儒林
外史》精采而有魅力的篇章。这种对善良人物的热烈的
爱慕,透露了作者对生活的真挚的爱的本性。
参考资料:http://www.baidu.co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