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苏轼的豪放词

如题所述

苏轼词作赏析

北宋中期,文坛领袖人物苏轼,不仅在文、诗方面开拓与创新,而且在词作方面,亦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开创了“豪放词”之先风。苏轼一改有词以来的传统,摈香软、柔婉之情调,将诗中豪迈、阳刚之气,融于词中。豪放词一出,其开阔之胸怀,昂扬之雄姿,震惊了词坛。苏词的基本风格是,以诗入词,题材宽阔;以律句填词,不拘音律,主张返朴归真,回归唐人最初制词时“只分平仄,不问四声”的原则。因此,大大地拓宽了词路。下面我们欣赏他的古今传唱的豪放词《念奴娇》(大江东去):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此乃苏轼被谪黄州时,游赤壁而作。其实,黄州赤壁非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之赤壁,但因名同,而引发苏轼对八百多年前的赤壁之战,大发感慨。当年赤壁之战的东吴总指挥乃周瑜,该词不惜笔墨,着重刻画了周瑜的雄才大略、指挥若定,而又风流儒雅、潇洒自如的英姿,表达了词人对前贤的赞誉和仰慕。词人联系到自己被谪,难得发挥其才,不免自笑多情,大发“人生如梦”之嗟叹。无奈之余,只好在江边月下,酹酒以祭而已。
上片主要写景、追溯历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三句大笔着眼,纵观历史,一代一代,多少风流人物,为历史所淘尽,而大江依然东流,故云“浪淘尽”也。“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此乃据人之传,交待了赤壁之战的地点。故垒,过去的战争工事。这三句的意思是说,故垒西边,人们传说是三国周瑜所指挥的赤壁之战故地。“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此乃描写眼前景色,刻画了长江之惊涛拍岸之磅礴气势。为下一句以及下片作铺垫。乱石穿空,形容悬壁为惊涛几百年的冲刷而穿空。惊涛,形容浪涛如因惊脱缰的战马一样,一泻千里;或谓惊险之浪涛。卷起千堆雪,形容波涛撞击到石壁上,激起向上弯卷的浪花,洁白如雪也。千堆雪,乃一夸张手法。由此引发出词人的感叹“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大意是,江山如画之美,一时引起多少豪杰为之争战。与首三句作一呼应。
下片着重描写人物。“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乃写周瑜(字公瑾)当年,潇洒英姿,督江东三军,又娶东吴二美女之一小乔(大乔嫁与孙权),可谓英雄美人,天合佳偶,正是得意之时。英发,英姿焕发也。“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乃描写周瑜儒雅、镇定自若,胸有成竹的神态,且谋略已定,战法早已作了部署,故而,帷幄中谈笑之间,曹操的战船便焚烧殆尽了。“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此五句,乃写词人自己的感慨。其中,故国,指赤壁之战故地。多情应笑我,乃一倒装句,意思是“应笑我自作多情”。华发,头发花白也,华通“花”。人生如梦,借用曹操诗句。这几句乃无奈之感慨也,故最后只好归于“一尊还酹江月”,即无奈之余,只好在江边月下,酹酒以祭而已。
苏轼的豪放词,不惟怀古词,其内容是多方面的。例如《江城子》(老夫聊发)一词,写的是居官闲猎,却表现了词人之伟大的爱国情怀。全词如下: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袒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其中,下片首句第四个字多数词选本为“胆”字,实乃误也。酒至酣处,往往人要袒胸纳凉,故应为“袒”字。上片主要描写打猎,下片舒怀,表现出词人的强烈的为国效力的爱国胸怀。
苏轼的词不仅充满豪气,且不乏浪漫主义色彩。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就运用了奇思妙想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全词录于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乃苏轼于神宗熙宁九年中秋节在密州任上,于月下畅饮,因以怀念其弟苏辙,写下的一篇妙词。上篇看似写景,实则寓意著作者政治上不得志,难得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的苦闷和无奈。下片景情融合,既有对弟苏辙的怀念之情,又有对人间的美好祝愿。表现出词人的宽阔胸怀。该词境界豁朗、寓意深邃、富有哲理,堪称千古绝唱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为后人时常引用。
其实,苏轼并不摈弃传统词的写作。例如他的《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就是一首儿女情思、离恨别愁的传统词作。全词如下: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该词使用了拟人与虚幻手法,看似写杨花,实则写人。从境界来看,宛若电影一样,从杨花飘坠,幻化出一位悲凄忧伤的青春年少的思妇。杨花即人,人即杨花也。 “似花还似非花”写出了杨花虽叫“花”而非花的特征,其下的“也无人惜,从教坠”,则已经寄以感情了,无人去怜惜她,任凭她飘坠。从教,任从、任由之意。“抛家傍路”,表面写杨花飘落人家或路侧,实际又是描写思妇被抛舍家中,时常傍路翘首以待。“思量却是、无情有思”,此处似写杨花,实则已经转到写人了。故,“无情有思”在此处成了双关语,文字表面是说,杨花虽是无情感之物,细琢磨,似有情思。实际上,是写思妇被无情抛弃于家中,故怀有无限忧思。思量,细想、仔细琢磨之意。有思,怀有情思也。“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里则完全写人了,但这样的词语仍然可以用来描写柳(杨),这就是苏轼的修辞之妙。“萦损柔肠”即柔肠萦结也。忧伤过度,渐乏而困,故有“困酣娇眼,欲开还闭”之态。因为乏困,昏昏欲睡,故睡眼蒙眬,欲睁不睁。这里细笔勾画出思妇之娇柔、戚美。“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此三句接前而写,描写思妇睡梦中随风万里,飘然而达郎君所在之处,但却又被莺之啼叫唤醒。可谓美梦难圆也。
下片写景,景中含情,情景相融。情乃春恨,恨从何来?“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此花,指杨花。落红,落花也。难缀,难以重新点缀枝头也。此为惜春之笔。落花不仅不能重新点缀枝头,反而是“晓来雨过”,连遗踪皆无了,只剩下一池碎萍了(“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三句乃叹,雨前春色尚有三分,“晓来雨过”之后,两分为尘土所湮,一分为流水劫去。这里春色三分或指落红或指杨花,从后面的三句看,似指杨花。“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此收结对开端“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作出了响应,且以“点点是离人泪”回归主题。可谓匠心独到也。
苏轼写儿女情思之词,多用隐讳含蓄手法,但也有明快之作。如《蝶恋花》(花褪残红):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上片写景,将春天的特色,包罗一尽。下片写情,乃直叙手法,毫无缠绵悱恻之辞,但却非常感人。全词寓情于景,蕴藉有味,很能体现东坡写情的特点。“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乃锃句也,时常为后人引用。王士禛《花草蒙拾》称云:“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也。据说,此乃词人路过一处花园,见圆内秋千佳人,便驻足赏看,佳人与丫鬟见之,便一边说笑一边离去。故有“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之叹。多情者,词人也。这里也表现出词人的另一种浪漫情怀。
苏轼写情,不求词藻华丽,但求情真。他的一首怀念亡妻王弗的词《江城子》,语言朴实无华,则感情浓烈、真挚而又振人心弦。全词如下: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宾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上片如同对面说话一样,向言以诉。“十年生死两茫茫”直切主题,是说,亡妻死去十年了,冥世两隔,茫茫无知。“不思量,自难忘”,即使不去想,旧情自是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你埋却在千里之外的家乡,而我在黄州,何处与你诉说我的凄凉呢?“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宾如霜”,纵使我们能够相逢,你也不认识我了,我已经老态龙钟,灰尘满面,鬓毛如霜矣。上片极尽词人凄凉悲伤之情。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下片乃写夜来梦中归乡见妻,表现了夫妻之间生死不渝的真实情感。“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亦是开门见山,乃说,昨夜梦中忽然回到了家乡,正见妻子在窗前梳妆打扮。夜来,即昨夜,古白话。至今山东莒县一带仍谓“昨夜”为“夜来”。“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见了面却说不出话,唯有四目相对,泪流千行了。“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此结与首句呼应,表达了词人的无限怀念与悲哀。这三句大意是:料定年年令我伤心的地方,就是明月照耀之下,来到你的孤坟之前了。断肠处,即伤心处。短松冈,栽有青松的高冈,松柏长得慢,十年仍很矮,故谓“短松”,四川乃多雨水地区,故坟墓多选高冈掩埋。“短松冈”乃指词人妻子的坟茔地。“料得年年”亦暗示了词人有辞官归隐的打算。
苏轼被谪后,词多是凄凉之作,但不失志。例如《卜算子》(缺月挂梧桐):

缺月挂梧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该词以双关笔法写人与写鸿,实则写鸿亦是写人,鸿与人一体矣。词人亦“幽人”自称,幽人者,幽居之人也,此处实谓孤寂之人。“谁见”一问,实际是否定语句,意思是“没人看见过幽人独自走来走去,缥缈如孤鸿之影”。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之意。上片极尽人之孤寂。下片承接上片最后一句,转而写孤鸿,因受惊而回头也,满腔的幽恨却没人能理解(“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故不肯栖息于寒冷的高枝上,宁愿孤居于冰冷的沙洲。下片乃双关文字,写鸿实则写人。该词虽字句凄凉悲切,但却以此烘衬出词人的清高自守,矢志不移的崇高情操。黄庭坚在《跋东坡乐府》中评曰:语意高妙,似非食烟火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苏轼被谪后,词虽多凄凉之作,但亦不乏积极抗争之作。如《浣溪沙》(山下兰芽):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该词为词人被谪黄州时游蕲水清泉寺所作。上片主要描写兰溪清幽之景致。中国大江大河均为东流,此处的兰溪却是西流水。故而词人有“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感慨,乃其不甘失败的宣言。“休将白发唱黄鸡”乃自强自勉之句,亦是警句。大意是说,不要因为老了而虚度余年。白发,代指老年。唱黄鸡,金鸡报晓也,喻时光流失。
再如《定风波》(莫听穿林)一词,表面虽写雨行,实则表现出词人不惧风雨的抗争精神。全词如下: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头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该词表面写风雨,实则有所寓意,风雨应指词人所受的打击或施虐者。上片,以“穿林打叶”来形容雨,可谓奇语也。“何妨吟啸且徐行”表现了词人不惧风雨肆虐、坦然自若的人生信念。芒鞋,即草鞋。一声“谁怕”表现了词人的无所畏惧的气概。“一蓑烟雨任平生”可以说,是词人的处世哲学;大意是,平生一蓑可挡风遮雨,足矣。下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表现了词人被谪后的乐观心态。虽然有点冷落,但却有山头斜照相迎,此处寓意应该是词人受到辖地人民的欢迎。料峭,微寒,多形容春意。“回头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则写出了词人的平和的处世心态。萧瑟之来处,寓意京城。归去,寓意再度回京。纵使如此,词人亦会平和对待,故云“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词的另一个特点是,寓哲理于词中。上述“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便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又如《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凄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长愁客少,月明多被云伤。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其中,“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凄凉”,便是富有哲理的文字。上片写,人生短暂,转眼秋衰矣。“夜来风叶已鸣廊”乃写中秋夜晚落叶在廊厦下被风吹卷得飒飒作响。“眉头鬓上”,实意是愁上眉头,霜染两鬓,人已老矣。此乃悲人生之短暂也。下片中,“酒贱长愁客少,月明多被云伤”亦富哲理性。“酒贱长愁客少”实际写出了词人遭谪后,朋友亦少来往。“月明多被云伤”,则揭示了“兰衰芜欺”的道理。意思是说,自己因才被谗。“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因刚到黄州过第一个中秋节,既无亲人又无朋友,故有“中秋谁与共孤光”之问。孤光,孤寂中的灯光。唯有独酙独饮,北望怀念(京城)故人了。这一首写得孤寂中充满凄凉与悲凔,这是词人被谪黄州后孤独所过的第一个中秋节,故有此悲。
苏轼的词,内容很广乏,除了上述类型的词以外,尚有山水、田园、怀友思亲、和唱等词,其中不乏风趣小词。仅录一首田园词《浣溪沙》(簌簌衣巾)供赏: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上片写村景,写的十分质朴而又风趣,“牛衣古柳卖黄瓜”,让你看到了一位穿著蓑衣的乡人,在古柳荫下卖黄瓜。简直就是一幅清雅的水墨画。下片乃写词人自己,酒困路长,昏昏欲睡;日高人渴,一路光想着有茶喝该多好。走进村头,便去敲人家的门讨茶喝。写得十分形象、生动。这首田园词,堪称一绝也。
还有一些描写个人生活趣味的词,亦别有韵味。例如《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声,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该诗最为风趣的是“家童鼻息已雷声,敲门都不应”,这是生活气息最为浓郁的词句。该词上片写“夜饮归来”,家童睡得死死的,连门都敲不开,只好“倚杖听江声”。或谓写景,其实是写生活。下片乃对江冥想,感慨人生。首两句寓意了人生无奈,为名利所驱使,或谓“世奴”,不得自由。何时能够忘却人世的这些营生呢?营营,为生活而奔忙也。最后两句乃表达了“厌世归隐”的思想,这与词人被谪不无关系。
再看《西江月》(照野弥弥)一词: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该词表现了词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该词作者有一段序言云: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这就是该词的写作背景。首两句写景,是说月亮照耀着满溪的浅浪,天空中隐隐约约看到一层层的云。弥弥,弥遍、遍及也。障泥,典故也。《晋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2-09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行香子·过七里滩
永遇乐(明月如霜) 西江月·重九
满江红(江汉西来) 满江红·怀子由作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念奴娇·赤壁怀古
洞仙歌(冰肌玉骨) 浣溪沙(山下兰芽浸溪)
西江月(顷在黄州)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昭君怨(谁作桓伊三弄)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望江南(春未老)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贺新郎(乳燕飞华屋)
阮郎归(绿槐高柳咽新蝉)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