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精髓是什么?

我想很多学佛的师傅和师兄们,学佛都有个目的为了自己和别人解脱,但是如果不了解佛教的本质,抓不到佛教的精髓,解脱都是徒然,所以我想在此想了解到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哪部经典最能凸显出佛教的本质和精髓,以至我们少走弯路,希望大家慷慨指导,谢谢!!

佛教的精髓就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佛陀讲经49年讲了无数的经典,但都是围绕“四圣谛”、“十二因缘”而说的,而这些的目的就是证果、大彻大悟。其实只要证得阿罗汉果就已经解脱了,至少了却分段生死,不用再轮回了。
具体说哪部经最能凸显出佛教的本质和精髓没办法回答,所有的经典都是枝叉,主干是四圣谛、十二因缘,但要想直接从主干入手困难可想而知,所以推荐选择一部经典深入再深入,直达主干您就成就了,建议您看看金刚经、心经、楞伽经,这些经是直指心性的;如果想修持建议您看看楞严经、禅秘要法经,如果不懂可以看看圣严法师、弘一法师、印光大师、虚云老和尚、南怀瑾老先生、莲池大师等的言论、著作。不要期望捷径,所有的弯路都是必须要走的,这辈子没走弯路是因为前世已经都走过了。成佛之路是漫长又艰辛的,当然这是对于凡夫而言。
以上言论均是个人观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8-20
其实末学走进佛学也日子很久了。惭愧的我没有自己的意见来回答,只是看经典和佛书而引用一下。佛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只是:一个觉。一个是迷。佛教的真正精髓就是:六个字或者四个字: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六字或是四字都含摄了三藏十二部等所有的经书,若说到具体经典的精髓。三藏十二部那么多经典都是一个意思,只是修行的方法不同。佛只是把自己体会(真正开悟)的事实过程去告诉众生开悟。(阿弥陀经)是佛不问自述的一部经典。也直指末法时期的修行要典,阿弥陀经和无量寿经是一个意思。一个是小本,一个是大本。自古至今,大德,等佛菩萨基本全是念佛成就无上菩提。多看看印光大师文钞:莲池大师的,六祖坛经等过去的大德语录等疏钞。成就最快,最稳当的就是净土法门:::念佛法门。其他的太难成就。阿弥陀经说的很清楚。阿弥陀佛。希望给善知识带来方便。惭愧人士。祝福您二六时吉祥。有的说法无高低皆为平等。一切都是方便说,其义理深奥。不可执着文字。合十!!!!
莲池大师说:三藏十二部让给他人悟,八万四千法门饶与别人行。(义理)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30
佛教的精髓即:佛教的一心
一心在佛教有许多名字:真如、自性、法身、实相、佛性、法性、如来藏、圆成实性、本来面目、本地风光、大圆镜智等。
心的真谛不可思议,不可思即禅宗的“动念即乖、心行处灭”,不可议即禅宗的“开口便错、言语道断”。
在此,只好引用莲池大师的话作一个牵强的比喻:“心是无形相的,所以没有任何东西可作为比喻。大凡用来比喻心的,都是不得已,姑且取其仿佛与心的作用有些近似的东西来形容它,使人对于心的概念多少有所领会,但不可以认为心当真如某种东西。
试举一例,譬如以镜子比喻心,大家都知道镜能照物,当物还没有对着镜子的时候,镜子不会把物的影像摄入镜中;当物正对着镜子的时候,镜子不会因为物的好恶美丑而生憎爱;当物离开镜子的时候,镜子也不会把物的影像保留在镜子里。
圣人的心常寂常照,寂则一尘不染,照则遍觉十方。
此心既不住内,不住外,不住中间,三际空寂,而又无所不住,无物不照。
所以用镜子来比喻心,只是取其某些略似而已。
究极而论,镜子毕竟是一种没有知觉的物体,心难道也象镜子那样无知吗?而且镜子在黑暗中便失去作用,怎能比得上心的妙明真体常寂常照。
以此类推,或以宝珠喻心,或以虚空喻心,无论用哪一种比喻,其道理都是一样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3-10
"四谛"的字面意思是四个真实不虚的道理,是原始佛教关于人生为何具有苦恼和如何摆脱苦恼的四大真理。
苦谛
是说人生是充满种种痛苦的,也可以说人生是个充满痛苦的过程。佛教把各种苦恼归纳为八种: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与自己所怨恨的人不得已而相会或结合;不能自由脱离自己所憎恶的环境或遭遇)、所求不得苦、爱别离苦(与自己相爱的人分离;离开自己爱恋的环境或年华、际遇等)、五盛阴苦(五阴指色、受、想、行、识,概指一切身心之苦)。
集谛
用以揭示人生苦恼产生的根本原因。佛教认为人的贪求欲望或"爱"是带来一切苦痛的根本原因,有时把"贪、嗔、痴"看作是万恶之源。说由于有贪爱的欲望,并且对人生的道理无知(无明,或"痴"),便产生追求金钱利益和名誉的思想和行动,达不到目的便产生嗔怒感情,与别人发生冲突和争斗,从而烦恼丛生,不仅生前痛苦不已,并且招致死后在"五道"或"六道"中轮回。佛教在有的场合为了强调无知是造成各种苦恼的最根本的原因,便把"无明"置于首位。
佛教虽主张一切事物的生灭、聚散是由因缘(各种内外条件)决定的,但也继承了古老的灵魂不灭的思想。认为众生生前由于"无明"、"贪爱"等趋使,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各种各样的善恶行为("造业"),将导致死后灵魂在天界、人间、畜生、饿鬼、地狱的"五道"(加上阿修罗--恶神,为"六道")之间轮回投生,不能从生死苦恼中得到解脱。
灭谛
是说灭除贪爱欲望,便断除了产生苦恼的原因,使自己永远不再轮回于生死苦海。这是原始佛教所追求的最高的精神境界。从《阿含经》上经常看到释迦牟尼向弟子描述自己达到的至高解脱境界是:
我生已尽,烦恼已灭,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意为我的现世生命已经结束,一切烦恼彻底断灭,修行已达圆满,从此将永远地摆脱生死轮回。这就是"灭谛"的实现,也就是所谓涅槃。
道谛--八正道
讲达到灭除痛苦,进入涅槃境界的方法和途径。此即八正道,包括:正见(正确的见解)、正思惟、正语、正业(正确的行为)、正命(遵循正确人生原则的职业和生活),正精进(正确的修行)、正念(正确地忆念四谛的道理)、正定(正确地修行禅定)。其中最重要的是正见,相当于现代用语中的正确的立场和世界观、价值观,不过它是特指以四谛之理为指导的佛教的立场和世界观、价值观。
第4个回答  2011-03-27
中国古时候司马光,大概一般人都知道,司马光的别号叫君实,君子诚实,他真做到。他在晚年自己反省,自己一生不妄语,自己一生所做所为,他说过‘事无不可告人也’,一生所做的没有见不得人的事情,没有做一桩不可告人之事。他也是皈依三宝,在家人的好形象。我们今天说老实话,学的什么佛?每一天读诵大乘,天天要认真反省、认真检点,不在乎读的经论多少,一句、两句一生做到终身受用无穷。
寺的本意、寺的意思,《地藏经科注》注得很清楚,寺这个意思怎么解释?是嗣续的意思,我们一般人讲后裔、延续,这个事业要永远延续下,这就叫寺。这个场所是续佛慧命的场所,所以称之为寺。现在人对这个意思都不懂,看到寺,寺是庙,里面鬼神搞迷信,他不晓得这个字的本意。从前皇帝下面办公的机关都用寺,就是他帝王的基业希望永远继续不断传下去。这个意思很好也很深广,佛教学众生的事业,帮助一切众生修行证果的事业要永远相续不断,这个场所是做这桩事情,所以称之为寺。
过去朱镜宙老居士给我讲了一个故事,这故事是真的,他写在他的著作里面。这个故事里面的主角是章太炎先生,他的老岳丈。章太炎在生的时候,曾经做过东岳大帝的判官,判官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秘书长,地位很高。在中国有五岳,五岳是大鬼王,管好几个省,管五、六个省,这大鬼王,他的地位仅次于阎罗王。阎罗王好像是皇帝,管全国;他好像是个诸侯,管一方,比省大得多。他是个学佛的人,知道地狱里面刑法很惨,非常残酷,他也有仁慈的心。有一天向东岳大帝建议,能不能把地狱的刑法—炮烙之刑废除,炮烙是什么?烧的铁柱子,烧红了之后叫受罪的人去抱,这非常非常残酷,我们讲不仁道的刑法;希望东岳大帝能够有仁慈心,把这种最残酷的刑法废除。东岳大帝不说话,就派来两个小鬼带著章太炎,实际上到刑场里面去看。章太炎就跟著两个小鬼去看,大概走了有相当远的距离,这小鬼告诉他,到了,刑场就在此地。他看不到,他才恍然大悟,佛经里面讲是自己业力变现出来的境界,不是阎罗王设的,阎罗王没有办法废除,是你自己业力变现,这才晓得佛经里面讲的道理。
怎样才是真正出类拔萃?超凡入圣,成佛、成菩萨那是真正的出类拔萃,世间所有一切的成就不能相比。世间怎么样的成就出不了六道轮回,唯有作佛、作菩萨,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这才是真正的成就。做父母的人没学佛不懂得这个道理,不了解事实真相,我们接触佛法明白,我们要做到;不能说父母不知道,我们就不干。好事善事,父母虽然不知道,等我们做到,父母得大善利。菩萨之母,那还得了?
邪、正有标准,在佛法里面,阿罗汉的知见才算是正知正见,所以佛在经上提醒我们,在没有证得阿罗汉果之前,不能相信自己的知见;你要以为你自己知见是正确,问题就出来。为什么说阿罗汉的知见才算是正知正见?阿罗汉已经将见思烦恼断掉,也就是说看什么事情客观,这个诸位容易懂。为什么?他没有我,无我,我执断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