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家》中,被高老太爷临终前判以自己打自己嘴巴的人是

A.克文 B.克明 C.克安 D.克定

C
巴金(1904.11.25 - 2005.10.17)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自幼在家延师读书。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攻读英语,参加进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参与组织“均社”,进行反封建的宣传活动。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夏毕业后,经常发表论文和译文,宣传无政府主义。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之间,著作颇多。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同年秋天东渡日本。次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学丛
刊”、“文化生活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季月刊》,同年与鲁迅等人先后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和《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曾任《呐喊》周刊(后改名《烽火》)发行人、主编,担任历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短篇小说以《神》、《鬼》为著名。抗战胜利后主要从事翻译、编辑和出版工作。

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1950年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曾两次赴朝鲜前线访问,辑有《生活在英雄们中间》、《保卫和平的人们》两本散文通讯集。1960年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协副主席。“文革”中,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由他倡议,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誉院士称号。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巴金作品。《家》描写的是“五四”之后,成都地区一个封建大家庭走向崩溃的故事。故事集中在1920年冬到1921年秋的八九个月时间里,揭露了封建专制制度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撕开了在温情关系掩盖下的大家庭的勾心斗角,暴露了所谓“诗礼传家”的封建大家庭的荒淫无耻,也描写了新思潮听唤醒的一代青年的觉醒和反抗,从而宣告了这个封建大家庭必然崩溃的命运。 觉新;屈服于封建专制制度没有反抗意识。 觉民;与琴结婚,敢于反抗封建专制制度。 梅,喜欢觉新,但屈服封建专制制度,最后因伤心而病故。 鸣凤 ,内心渴望爱情却又不敢表达出来,很无奈。

-----------------------------------------------------------

中文名称: 家
外文名称: The Family
类别: 芭蕾舞剧

剧情介绍
序幕命运

五四运动时期,在成都一个“世代书香”、“四世同堂”的高府深宅大院里,大少爷觉新、觉慧、梅表妹、瑞珏、丫环鸣凤五个青年面临着强大的封建势力为他们安排的命运。

第一幕觉新·瑞珏·梅

早春的梅林中。觉新和瑞珏正在为他们将要出生的婴儿憧憬着未来,但手持梅花的瑞珏引起了觉新对梅表妹青梅竹马、真诚相爱的痛苦回忆。

第二幕觉慧·鸣凤

觉慧目睹哥哥的不幸,决心做自己生活的主人。他对丫环鸣凤一往情深,但他们的爱情被高老太爷发现,这种结合为等级和门第所不容,高老太爷决定把鸣凤送给孔教会长冯乐山为妾。不幸降落在这对年轻人身上。

第三幕鸣凤之死

绝望的鸣凤无法冲出高府禁锢的牢笼。她知道三少爷救不了她,神佛也不保佑她,面对残酷的现实,她选择了最终的归宿——死。

鸣凤之死使觉慧悲痛欲绝,他指责是他的家杀死了鸣凤。高老太爷气愤已极,昏倒在地。

第四幕守灵

觉新作为长孙守在爷爷的灵堂前,幻觉中难产的瑞珏向他伸出呼救的手;病危的梅发出希望见觉新最后一面的哀求;在昏暗的烛光中,觉新又似乎看见了鸣凤、瑞珏、梅三个美丽的幽灵和无数屈死在这封建制度下的女幽灵,不停地在他面前徘徊,倾诉哀怨。觉新痛苦万分。

觉慧向哥哥伸出兄弟之手,希望他振作起来,但觉新已无力再挣扎。觉慧愤然冲出家门。

尾声激流

觉慧和一代觉醒的青年,冲破了旧制度的桎梏,迎着时代的激流前进!

本剧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

责任者
演出单位: 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剧团
责任描述
创作者编剧:唐满城、林莲蓉。总编导:林莲蓉。编导:唐满城、张旭。作曲:田丰。舞美设计:郑捷克(景),张静一(服装),刘锐、梁俭(灯光)。

演出者主要演员:欧鹿、孙卫军(饰觉新A、B),张若飞、董俊(饰觉慧A、B),郭培慧、白岚(饰鸣凤A、B),唐敏、蔡园妹(饰梅A、B),李春华、祖小英(饰瑞珏A、B),王鲁军(饰高老太爷),于国善(饰冯乐山)。排练者:黄伯虹。乐队: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剧团管弦乐队。指挥:姚关荣(特邀)、诸信恩。

(欧鹿、张若飞、唐敏、郭培慧均为国际芭蕾舞比赛多次获奖者。)

------------------------------------------------------------------
专 辑:家
歌 手:罗大佑
语 言:国语
公 司:滚石唱片
日 期:1984.10.00

《家》的发行,让许多人感到错愕莫名:原本被定位成“抗议歌手”“愤怒青年”的罗大佑,在这张专辑里显得温情而内敛,几乎完全感受不到他前两张作品处处可闻的悲壮气势。当时任职滚石企划经理的詹宏志说得很直接:“《家》的创作可能更成熟,音乐可能更花钱,更精致,更动听,但是《家》的温情与保守,证明所谓的“抗议歌手”是十足的谎言。”王明辉则认为:《家》里呈现的罗大佑“应该是一种经过长期观察,思考环境跟人的依存关系之后所引发的一种心灵上的疲倦”;那个时候他好像有一种“急着要找到一个可以休息的地方的一种情绪。”讽刺的是,向来被认为风格最保守的《家》,反而是罗大佑专辑中送审未通过的歌曲最多的一张。

事隔多年,罗大佑对这张专辑的处境有更清楚的体会。他表示当时自己所承受的压力已经超出所能容忍的极限,“自己觉得有很多东西扛不下来了。也就是说自己想讲的话已经到了一个顶点”《之乎者也》和《未来的主人翁》掀起的风暴使他被冠上“抗议歌手”之类的头衔,甚至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同样遭到来自政府当局和党外势力的压力——前者嫌他不够规矩,后者嫌他不够激进,《家》风格上的丕变,其实也代表着打破这既定形象的企图,可惜当内在外在的矛盾都没有获得解决时,当时的罗大佑并没有办法独立从这个盘根错节的网络解脱出来。回头去看《家》,罗大佑认为这是一张“企图跳出某个框框,却又受限于更大的框框”,以至仍然无法充分淋漓施展的一张作品。

《家》的音乐处理,的确是罗大佑迄今做得最精致,层次最丰富的一张,为了追求和前两张摇滚曲不同的质感,罗大佑亲自赴日聘请资深作曲家三枝成章为他编曲,专辑中大部分的歌是在东京录制的。《吾乡印象》八分多钟的曲子里加入了胡琴,月琴,把乌等传统乐器,层层叠叠的音效,细腻的编曲结构加上罗大佑吟哦式的唱腔透露出和前作完全不同的企图;《青蚵嫂》则是他首次收录的台语歌。这些作品都替这张专辑增添了一份贴近故乡土地的眷恋之情,《家I》《家II》不仅诚恳地道出创作者内在的渴盼,也和前作处理爱情时低调抑郁的情绪大相其趣,是罗大佑专辑中首次出现明朗温暖,情绪诉求“正向”的情歌。浓郁深情的以及潇洒中掩不住落寞的深切内省之作《我所不能了解的事》,都是罗大佑炉火纯青的经典作品。而《超级市民》这首唯一对现实直接批判反讽的作品,反倒和整张专辑的基调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这张专辑出版之后,罗大佑终于认清他已经撑不下去了,到了必须离开自己的台湾,远赴重洋让一切“归零”的时候了,这张专辑为惊天动地的“黑色革命”划下了句点:那个让无数年轻人顶礼膜拜,早已成为图腾的黑色身影,就这样不知不觉永远走进了历史。

独步音乐网推荐:请把本专辑发给您的QQ好友一起欣赏,点击复制网址!把本专辑加入IE收藏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4-08
克安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04-08
C.克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