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诗的写作要点?

如题所述

七言律诗就是指七言八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诗歌。其格律非常严谨,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一、篇幅固定。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其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称为“颈联”,七、八句称为“尾联”。

二、押韵严格。全篇四韵或五韵,一般逢偶数句押韵,即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要同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还要求按韵书中的字押韵。

原则上只能用本韵,不能用邻韵;即使稍微松一点,也只允许入韵的首句可以用邻韵,叫作“借韵”。七言律诗根据首句是否押韵,可分为首句入韵和首句不入韵两种格式,其中首句入韵为正格,与五言律诗不同。

三、讲究平仄。即要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以两个音节(两个字)为一个音步,平仄交互安排。根据首句头两字的平仄,七言律诗分为平起和仄起两体。根据平仄律,七言律诗有四个标准句型: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末两字是平平,称之为平平脚)、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末两字是平仄,称之为平仄脚)、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末两字是仄平,称之为仄平脚)、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末两字是仄仄,称之为仄仄脚)。

这四种句型是律诗平仄格式变化的基础,由此构成七言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

四、要求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七言律诗以首联、尾联都不对仗为常格。

扩展资料:

七言律诗就是指七言八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诗歌,简称七律,是律诗的一种。律诗属于近体诗范畴,因其格律严密,故名。

七言律诗的兴起,晚于五言律诗。它起源于南北朝,萌芽于齐梁新体诗,定型于初盛唐之间。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李峤始有成篇,至盛唐,王维、李颀、岑参、贾至诸人刻意锤炼,方使它在体制上达到纯熟,而崔颢、李白仍有骈散交杂、半古半律之作。

这一时期的七言律诗虽亦有高华秀朗的名篇,但内容上绝大多数属于奉和应制、酬赠,比之五言律诗更见狭窄。同时,盛唐时期李白、王维、高适等诗人的七律,多有失对、失粘、重字之误。

到了杜甫,七言律诗才展示其诗体潜力而打开艺术天地。杜甫全面开辟了律诗的境界,时事政论、身世怀抱、风土人情、文物古迹,一概熔铸于精严的格律之中,把这一诗体的价值提到了足与古诗、绝句并立相峙的高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七律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4
复制半天这么一大段,楼上你到底想不想告诉人家“要点”……
不知这位朋友什么水平,先说点最基本的。
第一,七律诗四种格式必须烂熟于心(平起平收,平起仄收,仄起平收,仄起仄收)。不太清楚的话去百科查一下。
第二,颔联和颈联要对仗,词性和句子成分要相对应。就像“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名词动词都要对的。
第三,每个上半句的最后一个字(仄),不能是叶韵。就是不能有是本诗的韵的字。
以下是进阶的。
第一,开头的句子一定要“稳”,不用很精辟,但一定要“立得住”能“统领全诗”。
第二,“起承转合”虽然是主流,但是没必要在写每一句的时候都拿这个当框架,诗重在抒情立意。
第三,对仗的时候最好使用自己的风格,比如用颜色,典故,某些喜爱的意象等等,不然会很不自然。
第四,尾句不能收得太随意,要么写精辟的句子,要么就归于平淡,让人慢慢玩味,最差最差也要把前面总结好,并且抒发自己的胸臆。
第五,全诗一定要有个亮点,可以是抓人眼球的地方,可以是跟前人不同的地方,可以是“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那种绝妙的对子。如果一样都不占,重新写吧……
就这些啦!每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写诗的要点,以上说的是我的方法,请根据实际情况使用。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3-11
四、律诗的平仄有“粘对”的规则。

1、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就是说: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

五律的“对”,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1)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2)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对”,也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1)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2)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果首句用韵,则首句的平仄就不是完全对立的。由于韵脚的限制,也只能这样办。

这样,五言的首联成为:

(1)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或者:(2)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首联成为:

(1)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者:(2)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2、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2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2字相一致。具体来说要使第3句跟第2句相粘,第5句跟第4句相粘,第7句和第6句相粘,律诗的标准平仄格式,都是合乎这个规则的。

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

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失对。

中唐前期由于律诗尚未定型化,还存在一些不粘的律诗。例如王维的“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路,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故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这里第3句和第2句不粘。到了后期,失粘的情况十分罕见。至于失对,就是诗人应留心避免的了。

五、律诗的对仗

(一)、对仗时对词性的要求

词性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古代诗人在应用对仗时,所分的词类,和今天语法上所分的词类大同小异,不过当时诗人们并没有给它们起一些语法术语罢了。概括起来,词大约可分为下列九类:

1、名词;2、形容词;3、数词(数目字);4、颜色词;5、方位词;6、动词;7、副词;8、虚词;9、代词。

同类的词相为对仗。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四点:(a)数目自成一类,“孤”“半”“单”“双”等字也算数目。(b)颜色自成一类。(c)方位自成一类,主要是“东”“西”“南”“北”等字以上三类词很少跟别的词相对。(d)不及物动词常常和形容词相对。

连绵字只能和连绵字相对。连绵字当中又再分为名词连绵字(鸳鸯、鹦鹉等)、形容词连绵字(逶迤、磅礴等)、动词连绵字(踌躇、踊跃等)。不同词性的连绵字一般不能相对。

专名只能与专名相对,最好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

名词还可以细分为以下的一些小类:

1、天文;2、时令;3、地理;4、宫室;5、服饰;6、植物;8、动物;9、人伦;10、人事;11、形体。

(二)、对仗的常规----中两联对仗

为了说明的便利,古人把律诗的1、2句叫首联,3、4句叫颔联,5、6句叫颈联。

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即第3、4句和5、6句。(首联对仗可用可不用,五律首联对仗应用较多,七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少。其主要原因是五律首句不用韵的较多,七律首句不用韵的较少,这个原因不是绝对的。)但切记不能因为首联对仗了,就减少颔联、颈联的对仗。尾联一般不用对仗,它不利于做结束语。

律诗固然以中两联对仗为原则,但在特殊情况下,对仗可以减少为两联,一般用于颈联(5、6句)。

(三)、对仗的讲究

律诗的对仗有好多讲究,现在拣重要的谈谈。

(1)工对:凡同类的词相对叫工对。名词既然分为若干小类,因此同一小类的词相对便是工对。有些名词虽不属不同小类,但在语言中经常平列,如天地、诗酒、花鸟也算工对。反义词也算工对。

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算是工对。

在一个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的工整就是工对。例如: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毛泽东)

同义词相对,似工而实拙。虚词的同义词一般可用,而实词的同义词相对容易犯“合掌”。合掌是对仗中的大忌,例如鲲鹏对苍鹰、高山对俊岭等。

(2)宽对:诗人不能一味求工而损害了思想内容。相邻的事类相对,例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颜色对方位、同义词对连绵字等都属于宽对。

稍微更宽一点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这是最普通的情况。例如: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毛泽东)

又更宽一点那就是半对半不对了。首联的对仗本来可用可不用,所以首联的半对半不对自然是可以的。例如: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毛泽东)

(3)借对:一个词有两个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同时又利用它的乙义来和另一词相为对仗叫“借对”。

有时不是借意义而是借音。借音多见于颜色对,如借“篮”为“蓝”、借“皇”为“黄”、借“沧”为“苍”、借“珠”为“朱”、借“清”为“青”等等。例如:

东郭沧江合,西山白雪高。(杜甫)

(4)流水对:对仗,一般是平行的两句话。它们各有独立性。但是,也有一种对仗是一句话分两句说,其中出句(对联的上联)独立起来没有意义,至少是意义不全,必须有对句(下联)补充,这叫流水对。例如: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白居易)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总之,律诗的对仗不象平仄要求那样严格,诗人在运用有很大自由。艺术修养高的诗人常常能成功的运用工整的对仗,来更好的表达思想内容,必要时,可以摆脱对仗的束缚(但要有原则)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境。而不是无原则地追求对仗的纤巧。

参考资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5eaf7a010005bx.html

第3个回答  2011-03-12
23句对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