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特点

教师招考

学生特点
一、身体状况方面
身体分析:
小学二年级学生在身体发育上处在平稳发展的时期,其身高平均每年增长约4—5厘米,体重增加约2—3公斤,心率、血压、肺活量及其他生理指标都不稳定,骨骼易弯曲,肌肉力量较小,大肌肉动作的协调性比幼儿期有很大的发展,但小肌肉动作的协调性还较差。
教学策略:
1、养成良好的习惯,坐姿端正,利于身体发育。
2、小肌肉正处于发展阶段,要求教师在训练写字、弹琴等方面要注意动作的规范性。
3、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手劲不强,不适宜用钢笔,还要继续使用铅笔写字。
4、不易做强度太大、时间太久的体育运动。
二、行为方面
行为分析:
小学二年级学生的脑功能发育处于“飞跃”发展的阶段,他们的大脑神经活动的兴奋性水平提高,表现为既爱说又爱动。他们的注意力不持久,一般只有20-30分钟。他们的形象思维仍占主导,逻辑思维很不发达,很难理解抽象的概念。自觉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分析问题时注意力的稳定性远远不够。由于个体的差别,有的孩子稍微好一些,而大部分孩子对待学习仍带有游戏的态度,学习一段时间孩子便想出去游玩一会儿,不过,有的是玩一会儿能自觉回到书桌前继续学习,有的是玩起来没完没了,忘记课本,只想游戏。
教学策略:
1、教师结合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特点,设计教学环节要注意精讲,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内将新授内容讲完。
2、教学要从具体形象事物入手,逐步培养学生的细致观察、抽象思维的能力。因而低年级教学的教具准备、形象的课件准备就十分的必要。
3、把学习过程有意识的游戏化,让课堂生动有趣,如:比比赛,猜猜迷,画一画,唱一唱。让学生在玩中学习知识。
4、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倾听习惯、自觉作业习惯、阅读习惯、书写习惯、改错习惯等。
三、心理方面
心理特点:
二年级学生强烈地依赖教师,老师在他们的心目中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甚至不听家长的话,也能听老师的话; 情绪容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仍比较差,特别容易受他人的影响与暗示,进而产生不自觉的模仿行为;容易看到自己的优点,不容易看到自己的缺点,自我评价几乎完全依赖老师,他人的表扬是他们学习的绝对动力;集体荣誉感增强,每次班级评比,如果被评为“星级中队”即表现出极度的高兴,并愿意为集体争光。
教学策略:
1、充分利用好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做好正面教育和引导,做学生喜爱的老师。
2、教学中不断地发现榜样,树立榜样,鼓励学生都做榜样。让他们在模仿中提高自我控制力和自觉性。
3、教师在课堂上经常提出表扬,态度和蔼可亲,摸摸他的头,握握他的手,让学生感到你喜欢他,他很能干。
4、对于学生们出现的问题和犯下的错误要旗帜鲜明地指出,切忌含糊不清。并交给他改正的方法。
5、保护好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集体意识,让他们感到在这个集体里生活很自豪。

另外:
具体的很多,我推荐你看看 诌越的演讲《让世界充满爱》源封安康
中小学生心理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讲中小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发展特点
一、中小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认知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人类共同的基本的实践活动形成人的一般认知能力(即智力),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和思维能力等。思维能力是认知能力的核心。
认知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认知结构复杂化、合理化,认知结构备要素间的关系相互协调,认知结构与情意个性等心理因素的相互促进及协调发展。发展过程中存在关键期。如我国心理学家把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划分为6个关键期:①出生第一个月②l岁左右③3岁左右④6岁左右⑤ 11、12岁(女)或13、14岁(男)⑤17. 18岁。
(一)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1、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1)中学生认知结构的基本体系形成
中学生认知结构的各种要素迅速发展,认知能力不断提高,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有了很大发展。
(2)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 C!S( !Z,
由于理论思维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学生的观察力、有意识记能力、有意想像能力迅速发展,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更明确,认知系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3)认知与情意、个性得到协调发展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离不开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情感、意志、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对认知活动起走向。发动、维持和调控的作用;同时,认知发展又促进了情意、个性等发展。因此,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情意、个性等形成协调发展的新局面,使心理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
2、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l)目的更明确
他们能主动地制订观察计划,有意识地进行集中地、持久地观察,并能对观察活动进行自我调控。
(2)持久性明显发展
中学生意志能力增强,能排除各种干扰,坚持长时间观察。
(3)精确性提高
在观察活动中,中学生能全面深入地了解细节。既重整体辨认,又重细节辨认;观察的正确率逐步提高;对观察对象本质属性的理解逐步深化。
(4)概括性更强
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渐占优势,言语表达能力进一步发展,观察的概括性、深刻性明显提高。
观察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中学生的观察力要做到: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提高观察的自觉性;教给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浓厚兴趣;多种感官(眼。耳、鼻、舌、身)共同参与;加强观察、思维和语言的协调发展。
3、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有急记忆占主导地位
有意记忆是有目的、有计划。需要意志努力的识记。人要获得完整的、系统的知识和技能,主要靠有意记忆。中学生能自觉地、独立地提出较长远的识记任务,选择相应的识记方法,自我检查识记效果,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记忆水平。尽管中学生的有意识记占主导地位,但无意识记仍是不可缺少的。许多东西是通过无意识记,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的。
(2)理解记忆为主要识记方法
理解记忆是借助思维的力量,在理解事物意义和本质的基础上进行的识记。随着思维的成熟和语言的发展,中学生的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记忆方法。
(3)抽象记忆占优势
随着语言和抽象思维的发展,学习内容的加深,学生要掌握大量科学概念,抽象记忆也随之发展起来,并在中学阶段居于优势地位。
(二)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1、小学生观察和观察力的特点
(1)小学生的观察认缺乏系统性的知觉发展到有目的、有顺序的知觉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观察事物时常是杂乱无章的,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观察时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很大,不能持续很长时间,有时常常偏离观察的主要目标。
(2)小学生的观察从模糊笼统的知觉发展到比较精确的知觉
小学低年级学生观察事物时,常常模糊不清,这和认识过程的发展有联系。低年级学生知识比较贫乏,观察事物时容易泛化,所以模糊不清,特别是对一些相类似的事物容易混淆。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逐渐丰富,他们的观察才能由泛化到分化,比较精确地分辨事物。他们在知觉和观察过程中的另一问题是:不能把主要的事物和次要的事物分开,有时只抓住次要的事物,而把主要的事物忽略了。
2、小学生注意力的特点
(l)无意注意仍起着主要作用,有意注意正在发展
对小学生来说,在学习过程中,教学手段的直观性、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对课业本身的兴趣等都能引起小学生的注意,这些都是无意注意的范畴。由于小学生主导活动不断发生变化,从无目的的游戏到有目的、有要求的学习,所以他们的无意注意已无法适应新要求,这一矛盾必然使小学生的注意力逐渐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过渡。
(2)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差
注意的集中性即注意指向一定事物时聚精会神的程度。由于小学生神经系统发育的特点,他们的注意力不易集中,很容易被感兴趣的事物所吸引而转移注意力,对于比较抽象的教学活动,注意集中就比较困难。
注意的稳定性,指在一定时间内把注意保持在某一事物或活动上。关于注意保持的时间问题,有些心理学家认为:7~10岁儿童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10-12岁儿童约25分钟,12岁以上约30分钟。
(3)注意的分配和转移力不强
小学生在上课的同一时间内,既要用眼、用耳,还要动脑、动手,这就需要注意的分配。但是,小学生不善于分配注意力。对刚入学的学生,听讲和抄写不应同时进行。只有当抄写已成为他们较熟练的技巧之后,才有可能同时进行。
(4)注意范围较小
注意范围大小,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能看到(听到)事物的多少,它主要取决于个体过去的经验。小学生经验少,注意范围比成人狭窄。
3、小学生记忆力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的机械记忆仍然占主要地位,意义识记开始发展,随着年龄增长,形象记忆发展变慢,抽象记忆发展变快。年级越低,形象记忆越高于抽象记忆,年级越高,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两者效果越接近。
4、小学生想像力的发展
(1)有意想像增强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想像具有学前儿童想像的特点,仍以无意想像为主。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儿童再造想像的内容趋于完整,有意想像的成分大大增加,其精确度亦明显提高。
(2)想像更富于现实性
学前儿童的想像往往与现实不符,有时会出现“想入非非”的空想。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想像就更接近现实。
(3)想像的创造成分增
小学低年级学生再造想像的成分占较大比例。随着他们的活动不断增多,经验逐渐丰富以及认识能力的提高,大脑中的表象越来越多,因而想像的创造城分逐渐增力D。
二、中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
(-)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优势
(l)中学生一般能摆脱具体事物的限制,运用概念、提出假设。检验假设来进行抽象逻辑思维。
(2)中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已有预见性特征,即能在复杂活动或问题解决之前有计划、有策略。
(3)中学生的思维具有形式化的特征,即中学生能时常有意或无意地运用逻辑规律来解决问题。
(4)中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识或自我监控能力,即表现为中学生不但能考虑如何解决问题,还能对自己的思维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调控,确保思维的正确性和高效率。
(5)中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在逐步增长。突出表现在他们能不断提出新的假设、理论,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明显增强。
2、辩证逻辑思维开始发展
(1)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理论思维的发展,有力地促进着辩证思维的发展,从而形成了抽象思维和辩证思维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新局面。中学生基本上能理解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理论与实践等的辨证关系,能用全面、发展。联系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2)中学生的思维结构趋于稳定,并基本完整与系统化。中学生由于理论思维的发展,思维结构的内部关系更加协调,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演绎与归纳、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认知与非认知因素等形成了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从而使中学生思维的功能更完善,思维的效率更高。
(二)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具体形像思维为主
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我国心理学者的研究发现,小学四年级之前,儿童的思维一般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四年级以后,以逻辑抽象成分为主,在整个思维的发展过程中,仍有很大的不自觉性和不平衡性。
2、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较差
小学生不能自觉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低年级小学生尤其明显。例如,语文阅读中,默读比朗读困难大,这是因为儿童的内部言语的发育尚未成熟,而内部语言是对思维本身进行分析综合的基本条件,因此,有经验的教师会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和阅读一些课外读物。对数学应用题的解答,小学生不会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也就是常说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不习惯于自我检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注意引导学生在解应用题时,说出思考过程,检查一下自己在解题时的思维障碍在哪里,并注意及时准确地检查作业,将有助于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自觉性的发展。
3、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平衡
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不同的学科中,其表现是不相同的。例如,在数学课学习中,尤其是经过系统的小学奥林匹克数学训练的学生,可以离开具体事物进行抽象思考。但在自然课上仍停留在较具体的形象水平上。
4、思维缺乏批判性 
小学生的思维缺乏批判性,年龄越小的儿童越明显。他们常常不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盲目照教师所说的每一句话去做,以教师的言语作为衡量事物对错的推一标准。这一方面要求教师的言行要慎重,时刻考虑到如何做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向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使学生逐步克服这种盲目性,而多一些批判性和理性思考。培养这一能力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5、思维还缺乏灵活性
小学生的思维还缺乏灵活性,他们不善于考虑条件的变化,而以旧经验解答新问题。在数学学习中,这种特点表现最明显。一般说来儿童对熟悉的或学过的题目类型,在内容不变时能顺利解答,如果内容稍加变化,他难以随着变化的内容而改变方法,往往照着原来的形式套做题目。随着年级、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积累,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到了中、高年级,学生思维的惰性将逐渐减少。

大学生的特点
一、 自主学习
二、 合作学习
三、 批判性学习
四、探究性学习
五、创造性学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0-22

特点一:学生是教育的对象1.从教师方面看,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学生是教师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对象,是被教育者、被组织者和被领导者。2.从学生自身特点看,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1)学生具有可塑性。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形成时期,各方面尚未成熟,具有很大的潜能,具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特点。(2)学生具有依赖性。学生多属于未成年人,还不具备完全独立的生活能力。在家里,他们要依赖父母,入学后他们将对父母的依赖心理转移到教师身上。(3)学生具有向师性。学生入学后,会自然地亲近、信赖、尊敬甚至崇拜教师,把教师作为获取知识的智囊、解决问题的顾问、行为举止的楷模。特点二: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1.依据首先,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其次,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素质,可以进行自我教育。2.表现学生主观能动性表现在三个方面:(1)自觉性,也称主动性。它表现在学生能根据一定的目标或要求,或在某种情境的激发下,自行采取相应的态度或行动。(2)独立性,也称自主性。它表现在学生不仅具有自觉性,而且能自行确定或选择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特点和条件的目标和行动方式,并能在实现目标的行动中自我监督和调控。(独立思考,独立创造)(3)创造性。这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它表现在学生不仅具有自觉性和独立性,而且有超越意识。特点三: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具有很大的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包括三层含义:1.学生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征;2.学生具有发展的巨大潜能性;3.学生有发展的需要1、学生具有可塑性:学生的身心发展处于形成期和发展期,各方面尚未成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可以塑造、可以改变的。2、学生具有依赖性:学生多属于未成年人,身心发展不够成熟,独立性、自主性等相对来说较差,所以学生的身心发展方面需要依赖家庭、学校、有向师性: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后,会较多的去亲近、信任、尊敬、模仿甚至崇拜教师,教师的言行举止等各方面,都会成为学生模仿学习的对象。学生的责任1、勤奋学习,完成自己的学业任务。2、在班集体中热爱班集体,维护班集体荣誉。3、在学校里尊敬老师,团结同学。4、在家庭中,热爱父母,帮助父母做家务。5、热爱生活,爱惜生命,注意身心健康。6、加强道德修养,学会做人。

第2个回答  2022-12-16

特点一:学生是教育的对象1.从教师方面看,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学生是教师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对象,是被教育者、被组织者和被领导者。2.从学生自身特点看,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1)学生具有可塑性。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形成时期,各方面尚未成熟,具有很大的潜能,具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特点,所以老师要因材施教,做到把每个学生都按他们的个性来培养,而不是用同一个模具把他们培养出来。(2)学生具有依赖性。学生多属于未成年人,还不具备完全独立的生活能力。在家里,他们要依赖父母,入学后他们将对父母的依赖心理转移到教师身上。(3)学生具有向师性。学生入学后,会自然地亲近、信赖、尊敬甚至崇拜教师,把教师作为获取知识的智囊、解决问题的顾问、行为举止的楷模。特点二: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1.依据首先,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其次,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素质,可以进行自我教育。2.表现学生主观能动性表现在三个方面:(1)自觉性,也称主动性。它表现在学生能根据一定的目标或要求,或在某种情境的激发下,自行采取相应的态度或行动。(2)独立性,也称自主性。它表现在学生不仅具有自觉性,而且能自行确定或选择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特点和条件的目标和行动方式,并能在实现目标的行动中自我监督和调控。(独立思考,独立创造)(3)创造性。这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它表现在学生不仅具有自觉性和独立性,而且有超越意识。特点三: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具有很大的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包括三层含义:1.学生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征;2.学生具有发展的巨大潜能性;3.学生有发展的需要。其实学生更喜欢能够鼓励自己的老师,而不是一味打压,有时候老师的一句鼓励的话,能让他们认真学习积极向上。

第3个回答  2022-03-14
学生特点
一、身体状况方面
身体分析:
小学二年级学生在身体发育上处在平稳发展的时期,其身高平均每年增长约4—5厘米,体重增加约2—3公斤,心率、血压、肺活量及其他生理指标都不稳定,骨骼易弯曲,肌肉力量较小,大肌肉动作的协调性比幼儿期有很大的发展,但小肌肉动作的协调性还较差。
教学策略:
1、养成良好的习惯,坐姿端正,利于身体发育。
2、小肌肉正处于发展阶段,要求教师在训练写字、弹琴等方面要注意动作的规范性。
3、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手劲不强,不适宜用钢笔,还要继续使用铅笔写字。
4、不易做强度太大、时间太久的体育运动。
二、行为方面
行为分析:
小学二年级学生的脑功能发育处于“飞跃”发展的阶段,他们的大脑神经活动的兴奋性水平提高,表现为既爱说又爱动。他们的注意力不持久,一般只有20-30分钟。他们的形象思维仍占主导,逻辑思维很不发达,很难理解抽象的概念。自觉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分析问题时注意力的稳定性远远不够。由于个体的差别,有的孩子稍微好一些,而大部分孩子对待学习仍带有游戏的态度,学习一段时间孩子便想出去游玩一会儿,不过,有的是玩一会儿能自觉回到书桌前继续学习,有的是玩起来没完没了,忘记课本,只想游戏。
教学策略:
1、教师结合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特点,设计教学环节要注意精讲,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内将新授内容讲完。
2、教学要从具体形象事物入手,逐步培养学生的细致观察、抽象思维的能力。因而低年级教学的教具准备、形象的课件准备就十分的必要。
3、把学习过程有意识的游戏化,让课堂生动有趣,如:比比赛,猜猜迷,画一画,唱一唱。让学生在玩中学习知识。
4、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倾听习惯、自觉作业习惯、阅读习惯、书写习惯、改错习惯等。
三、心理方面
心理特点:
二年级学生强烈地依赖教师,老师在他们的心目中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甚至不听家长的话,也能听老师的话; 情绪容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仍比较差,特别容易受他人的影响与暗示,进而产生不自觉的模仿行为;容易看到自己的优点,不容易看到自己的缺点,自我评价几乎完全依赖老师,他人的表扬是他们学习的绝对动力;集体荣誉感增强,每次班级评比,如果被评为“星级中队”即表现出极度的高兴,并愿意为集体争光。
教学策略:
1、充分利用好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做好正面教育和引导,做学生喜爱的老师。
2、教学中不断地发现榜样,树立榜样,鼓励学生都做榜样。让他们在模仿中提高自我控制力和自觉性。
3、教师在课堂上经常提出表扬,态度和蔼可亲,摸摸他的头,握握他的手,让学生感到你喜欢他,他很能干。
4、对于学生们出现的问题和犯下的错误要旗帜鲜明地指出,切忌含糊不清。并交给他改正的方法。
5、保护好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集体意识,让他们感到在这个集体里生活很自豪。

另外:
具体的很多,我推荐你看看 诌越的演讲《让世界充满爱》源封安康
中小学生心理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讲中小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发展特点
一、中小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认知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人类共同的基本的实践活动形成人的一般认知能力(即智力),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和思维能力等。思维能力是认知能力的核心。
认知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认知结构复杂化、合理化,认知结构备要素间的关系相互协调,认知结构与情意个性等心理因素的相互促进及协调发展。发展过程中存在关键期。如我国心理学家把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划分为6个关键期:①出生第一个月②l岁左右③3岁左右④6岁左右⑤ 11、12岁(女)或13、14岁(男)⑤17. 18岁。
(一)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1、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1)中学生认知结构的基本体系形成
中学生认知结构的各种要素迅速发展,认知能力不断提高,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有了很大发展。
(2)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 C!S( !Z,
由于理论思维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学生的观察力、有意识记能力、有意想像能力迅速发展,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更明确,认知系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3)认知与情意、个性得到协调发展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离不开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情感、意志、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对认知活动起走向。发动、维持和调控的作用;同时,认知发展又促进了情意、个性等发展。因此,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情意、个性等形成协调发展的新局面,使心理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
2、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l)目的更明确
他们能主动地制订观察计划,有意识地进行集中地、持久地观察,并能对观察活动进行自我调控。
(2)持久性明显发展
中学生意志能力增强,能排除各种干扰,坚持长时间观察。
(3)精确性提高
在观察活动中,中学生能全面深入地了解细节。既重整体辨认,又重细节辨认;观察的正确率逐步提高;对观察对象本质属性的理解逐步深化。
(4)概括性更强
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渐占优势,言语表达能力进一步发展,观察的概括性、深刻性明显提高。
观察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中学生的观察力要做到: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提高观察的自觉性;教给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浓厚兴趣;多种感官(眼。耳、鼻、舌、身)共同参与;加强观察、思维和语言的协调发展。
3、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有急记忆占主导地位
有意记忆是有目的、有计划。需要意志努力的识记。人要获得完整的、系统的知识和技能,主要靠有意记忆。中学生能自觉地、独立地提出较长远的识记任务,选择相应的识记方法,自我检查识记效果,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记忆水平。尽管中学生的有意识记占主导地位,但无意识记仍是不可缺少的。许多东西是通过无意识记,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的。
(2)理解记忆为主要识记方法
理解记忆是借助思维的力量,在理解事物意义和本质的基础上进行的识记。随着思维的成熟和语言的发展,中学生的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记忆方法。
(3)抽象记忆占优势
随着语言和抽象思维的发展,学习内容的加深,学生要掌握大量科学概念,抽象记忆也随之发展起来,并在中学阶段居于优势地位。
(二)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1、小学生观察和观察力的特点
(1)小学生的观察认缺乏系统性的知觉发展到有目的、有顺序的知觉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观察事物时常是杂乱无章的,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观察时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很大,不能持续很长时间,有时常常偏离观察的主要目标。
(2)小学生的观察从模糊笼统的知觉发展到比较精确的知觉
小学低年级学生观察事物时,常常模糊不清,这和认识过程的发展有联系。低年级学生知识比较贫乏,观察事物时容易泛化,所以模糊不清,特别是对一些相类似的事物容易混淆。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逐渐丰富,他们的观察才能由泛化到分化,比较精确地分辨事物。他们在知觉和观察过程中的另一问题是:不能把主要的事物和次要的事物分开,有时只抓住次要的事物,而把主要的事物忽略了。
2、小学生注意力的特点
(l)无意注意仍起着主要作用,有意注意正在发展
对小学生来说,在学习过程中,教学手段的直观性、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对课业本身的兴趣等都能引起小学生的注意,这些都是无意注意的范畴。由于小学生主导活动不断发生变化,从无目的的游戏到有目的、有要求的学习,所以他们的无意注意已无法适应新要求,这一矛盾必然使小学生的注意力逐渐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过渡。
(2)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差
注意的集中性即注意指向一定事物时聚精会神的程度。由于小学生神经系统发育的特点,他们的注意力不易集中,很容易被感兴趣的事物所吸引而转移注意力,对于比较抽象的教学活动,注意集中就比较困难。
注意的稳定性,指在一定时间内把注意保持在某一事物或活动上。关于注意保持的时间问题,有些心理学家认为:7~10岁儿童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10-12岁儿童约25分钟,12岁以上约30分钟。
(3)注意的分配和转移力不强
小学生在上课的同一时间内,既要用眼、用耳,还要动脑、动手,这就需要注意的分配。但是,小学生不善于分配注意力。对刚入学的学生,听讲和抄写不应同时进行。只有当抄写已成为他们较熟练的技巧之后,才有可能同时进行。
(4)注意范围较小
注意范围大小,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能看到(听到)事物的多少,它主要取决于个体过去的经验。小学生经验少,注意范围比成人狭窄。
3、小学生记忆力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的机械记忆仍然占主要地位,意义识记开始发展,随着年龄增长,形象记忆发展变慢,抽象记忆发展变快。年级越低,形象记忆越高于抽象记忆,年级越高,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两者效果越接近。
4、小学生想像力的发展
(1)有意想像增强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想像具有学前儿童想像的特点,仍以无意想像为主。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儿童再造想像的内容趋于完整,有意想像的成分大大增加,其精确度亦明显提高。
(2)想像更富于现实性
学前儿童的想像往往与现实不符,有时会出现“想入非非”的空想。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想像就更接近现实。
(3)想像的创造成分增
小学低年级学生再造想像的成分占较大比例。随着他们的活动不断增多,经验逐渐丰富以及认识能力的提高,大脑中的表象越来越多,因而想像的创造城分逐渐增力D。
二、中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
(-)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优势
(l)中学生一般能摆脱具体事物的限制,运用概念、提出假设。检验假设来进行抽象逻辑思维。
(2)中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已有预见性特征,即能在复杂活动或问题解决之前有计划、有策略。
(3)中学生的思维具有形式化的特征,即中学生能时常有意或无意地运用逻辑规律来解决问题。
(4)中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识或自我监控能力,即表现为中学生不但能考虑如何解决问题,还能对自己的思维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调控,确保思维的正确性和高效率。
(5)中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在逐步增长。突出表现在他们能不断提出新的假设、理论,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明显增强。
2、辩证逻辑思维开始发展
(1)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理论思维的发展,有力地促进着辩证思维的发展,从而形成了抽象思维和辩证思维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新局面。中学生基本上能理解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理论与实践等的辨证关系,能用全面、发展。联系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2)中学生的思维结构趋于稳定,并基本完整与系统化。中学生由于理论思维的发展,思维结构的内部关系更加协调,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演绎与归纳、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认知与非认知因素等形成了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从而使中学生思维的功能更完善,思维的效率更高。
(二)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具体形像思维为主
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我国心理学者的研究发现,小学四年级之前,儿童的思维一般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四年级以后,以逻辑抽象成分为主,在整个思维的发展过程中,仍有很大的不自觉性和不平衡性。
2、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较差
小学生不能自觉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低年级小学生尤其明显。例如,语文阅读中,默读比朗读困难大,这是因为儿童的内部言语的发育尚未成熟,而内部语言是对思维本身进行分析综合的基本条件,因此,有经验的教师会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和阅读一些课外读物。对数学应用题的解答,小学生不会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也就是常说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不习惯于自我检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注意引导学生在解应用题时,说出思考过程,检查一下自己在解题时的思维障碍在哪里,并注意及时准确地检查作业,将有助于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自觉性的发展。
3、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平衡
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不同的学科中,其表现是不相同的。例如,在数学课学习中,尤其是经过系统的小学奥林匹克数学训练的学生,可以离开具体事物进行抽象思考。但在自然课上仍停留在较具体的形象水平上。
4、思维缺乏批判性 
小学生的思维缺乏批判性,年龄越小的儿童越明显。他们常常不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盲目照教师所说的每一句话去做,以教师的言语作为衡量事物对错的推一标准。这一方面要求教师的言行要慎重,时刻考虑到如何做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向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使学生逐步克服这种盲目性,而多一些批判性和理性思考。培养这一能力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5、思维还缺乏灵活性
小学生的思维还缺乏灵活性,他们不善于考虑条件的变化,而以旧经验解答新问题。在数学学习中,这种特点表现最明显。一般说来儿童对熟悉的或学过的题目类型,在内容不变时能顺利解答,如果内容稍加变化,他难以随着变化的内容而改变方法,往往照着原来的形式套做题目。随着年级、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积累,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到了中、高年级,学生思维的惰性将逐渐减少。

大学生的特点
一、 自主学习
二、 合作学习
三、 批判性学习
四、探究性学习
五、创造性学习
第4个回答  2022-12-12

1、学生具有可塑性:学生的身心发展处于形成期和发展期,各方面尚未成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可以塑造、可以改变的。性格开朗、为人诚实、正直、待人热情、坦诚、思想良好积极向上;善于与人相处、对工作积极认真负责,乐于助人,具有远大的理想,敢于挑战自我,严格要求自己,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进取心,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重视团队合作,以团体为中心考虑问题,善于团结他人,以大局为重,有优秀的合作精神,不拘小节,协调能力强,善于向他人学习,能开放的接受别人的意见

2、学生具有依赖性:学生多属于未成年人,身心发展不够成熟,独立性、自主性等相对来说较差,所以学生的身心发展方面需要依赖家庭、学校、社会等。

3、学生具有向师性: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后,会较多的去亲近、信任、尊敬、模仿甚至崇拜教师,教师的言行举止等各方面,都会成为学生模仿学习的对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