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发生在宋仁宗年间的“狸猫换太子”一事是否属实?

如题所述

狸猫换太子”本是一个关于宋仁宗身世的荒诞无稽的传说,不过是在一定真实性上虚构的故事。这则传说最早出现于元杂剧《抱妆盒》,更张于明朝小说《包公案》,集成于清人的《万花楼杨包狄演义》,到了《忠烈侠义传》之后,就真正形成了一个清晰而生动的“狸猫换太子”的话本小说。

但撇去这则传说荒诞的外表,实有两个有趣之处值得深究:其一,为何人们长期以来都相信“狸猫换太子”事件的真实性,甚至掩盖了正史呢?其二,这一事件背后究竟有哪些北宋政治不大为人所道的真相?


01 为何人们会相信“狸猫换太子”的真实性

“狸猫换太子”事件的大致内容为:宋真宗在皇后去世后,刘妃与内监、产婆合谋,以剥皮狸猫调换李妃所生婴儿,李妃随被打入冷宫。真宗死后,仁宗即位,包拯奉旨赴陈州勘察国舅庞煜放赈舞弊案。途中,包拯受理李妃冤案并为其平冤,迎李妃还朝。真相大白后,已成为太后的刘氏惊厥而死,悲剧以皆大欢喜收场。因故事脍炙人口,被后人竞相传颂。

历史上,刘皇后、李宸妃都是真实存在的,并且仁宗确曾被刘皇后收为养子。可以说“狸猫换太子”事件正是在一定真实性上虚构出来的。而且,从传说到戏曲小说,人物形象愈发鲜明,故事情节愈发曲折,事件构架愈加张大。层累地造成的虚构,早已将那一丁点的真实淹没。

那么这个故事又为何会有如此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人们也相信“狸猫换太子”事件的真实性,甚至掩盖了正史呢?信以为真的原因,大约有3点。

一是中国有着深厚的演义讲史传统,而像《水浒传》那样演义小说,基本依托史实,多数都可以找到一些真实的历史痕迹,至少是“七实三虚”。所以人们相信其他讲史也是如此,大抵真实。

在这样的讲史传统影响下,人们在看多数历史戏说时,都先入为主地抱着一个“信”字。

二是在中国的古代社会,皇室的一切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是极具神秘色彩的,许多百姓终其一生也不可能了解,而人们对于这一切往往抱有强烈的好奇心。

宋仁宗的身世之谜在朝廷所引起的轰动,必然会波及民间。李氏与亲生儿子咫尺天涯不得相认,而夺人子的刘后却以女主称制,留下了众多“古来未闻,典礼不载”的传说。在当时和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后的风光与李氏的凄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上至百官,下至百姓难免有人会对刘后有不满情绪。

或许正是在这种情绪的推动下,人们不断地丰富这一故事的内容并将其传播,甚至还拉进了被人们视为正义化身的包公。

三是世上似是而非的东西,最足以迷惑人。包括“狸猫换太子”在内,多数的历史戏说都没有达到荒诞的程度。如果讲的都是 “罗成戏貂蝉”、 “关公战秦琼”之类的段子,超出了人们最基础的常识范围,那么就不会有谁去相信了。

少许的错误对接,短时期的时间错位,很少有人去认真追究。比如故事的主人公包拯,在仁宗出生之时才是11岁的儿童。在父母去世后,包拯才开始政治活动,出任知县。此时已是景祐四年(1037年),“狸猫换太子”的主角李妃、刘太后早在四、五年前已经相继死去。

但由于包拯的确主要活跃于仁宗时期,又曾做过谏官、御史,清要职名也带过龙图阁直学士,担任过权知开封府,并且在去世前一年做到了主管全国军政的副长官枢密副使。包拯的这些经历与“狸猫换太子”传说在时期和史实上并没有太大的错位。这种似是而非,便让一般人相信“狸猫换太子”确有其事。

“狸猫换太子”事件,从原始传说到戏曲话本,出场人物多是实有其人,仁宗被刘皇后养为己子又实有其事。因此可以说,整个故事是在一定真实基础上的虚构。尽管如此,透过“狸猫换太子”传说,可以洞察宋代政治不大为人所道的真相。

02 “狸猫换太子”事件背后折射出的北宋政治真相

故事中的李妃与刘妃,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其中刘妃正是北宋前期赫赫有名的章献明肃刘太后。她垂帘听政凡十一年,是宋朝八位摄政太后之首。关于章献刘后,历史上的记载很详尽,其经历很有些传奇色彩。出身低微的她凭借自己出众的才貌与智慧,得到真宗皇帝的万般宠爱,由美人逐步递封为修仪、德妃

景德四年,真宗皇后郭氏薨,自此中宫位虚。真宗不顾群臣的强烈反对,于大中祥符五年立德妃刘氏为后。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载:

“后性警悟,晓书史,闻朝廷事,能记本末。帝每训幸,必以从。衣不织靡,与诸宫人无稍异……凡处置宫闱事,多援引故实,无不适当者。帝朝退,闻天下封奏,多至中夜,后皆预闻之,周谨恭密,益为帝所倚言。”

也许正是因为刘后的善解人意及在后宫事务,乃至朝廷政事上对真宗的协助,使她年过四旬依然在真宗心目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可是这样一位深得君心的皇后却是终生未育。

真宗曾有过五位皇子,但不幸纷纷早夭。直到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才复得一子,即后来的仁宗皇帝。而仁宗的生母就是故事中的另一重要人物李宸妃。李宸妃在历史上被尊为章懿太后李氏,乃杭州人氏,初人宫时是刘后的侍女,因其“庄重寡言,帝以为司寝”。

据《宋史·后妃传》记载,李氏有孕后曾有一次陪真宗登临砌台,头上的玉钗不慎跌落至台下:

“心恶之。帝私卜钗完当为男子,左右取钗以进,钗果不毁,帝甚喜”。

而李氏也果然应卜产下一子。刘后未育,李氏生子,真宗均了然于心。而李氏生子又早于刘后之封两年之久。显然,刘后得到后位与有没有生下皇子并无直接关系。所谓金丸之约,育皇子者为后之言当是出于文学家的编造。

但是,为何宋仁宗继位后,刘后成为垂帘听政的皇太后而未见李氏之名呢?这其中又有什么曲折?原来,自仁宗出生后,刘后便将其养为己子,李氏根本没有机会伴随在亲生儿子身边抚养其成人,真正担当起母亲角色的是刘后。刘后将太子视若己出,《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说:

“太子动息,后必躬亲调护,暂去左右,则继遣训问,至于乳保、小臣,皆择谨愿岁久者,旦夕教其恭恪。”

乾兴元年(1022年),真宗去世,在遗诏中他立刘后为皇太后。自此,刘后不但在生活上细致入微地照顾仁宗,更以她卓越的政治才能竭力辅佐这位年幼即位的皇帝。《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说:

“虽政出宫闱而号令严明,恩威加天下,左右近习亦少所假借,宫掖间未尝妄改作,内外赐与皆有节。”

也正因此,宋朝安全度过了第一个主少国疑、风雨飘摇的阶段。据《宋会要辑稿·礼》中所载,年轻的仁宗曾不顾群臣强谏,数次率百官以家礼贺刘后寿诞“长宁节”。刘后生病之时,更是“躬视省侍,备极祷禳,药必先尝,衣不解带”,母慈子孝,一派和谐融洽的亲情贯穿始终。

然而,表面的和谐并不能掩盖住深藏的矛盾。刘后毕竟不是仁宗的生母,她是个极具政治野心的女人。将仁宗养为己子.对仁宗关怀备至,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出于巩固自己地位,维护既得利益,乃至实现政治野心的目的。所以,在仁宗成年之后,她仍“吝于还政”。

虽然文武百官中要其还政之言不绝于耳,但她始终置若罔闻,依旧以皇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处理机务,甚至“执镇圭,乘大辂,垂十二旒之冕,被十二章之衮。率百官,乘万骑,跪奉币瓒,历见祖宗”。

而被夺走亲生儿子的李氏则仅由才人逐步递封为婉仪、顺容,直到明道元年(1032年)因“疾革,乃进位”,成为宸妃。然当日“遽薨,年四十六”。在仁宗即位的十馀年中,她仅仅是“默默处于先朝嫔妃中,未尝自异”。其他知情之人又多畏太后,亦无敢言,以至于终太后去世,宋仁宗不知自己原是宸妃所生。

就在李妃去世的第二年,即明道二年(1033年)三月,刘后驾崩了。仁宗皇帝自然哀痛万分。然而随着刘后的逝去,仁宗身世的真相也渐渐浮出水面。仁宗身世的揭露,在历史上有两种不同的记载:

一说是燕王元俨告诉仁宗:“陛下乃李宸妃所生,妃死于非命。”一说是章惠太后杨氏见仁宗过于哀痛而劝其日:“此非帝母,帝自有母宸妃。”

但不论哪种记载是真,得知真相的仁宗已然“号恸顿毁,不视朝累日”,充满内疚及对刘后的怨恨之意。不但“下哀痛之诏自责”,还派兵包围了刘后的府第。他本人则亲赴李妃的梓宫存放地,“亲哭视之”。然而启棺之后,发现李氏:

“玉色如生,冠服如皇太后,以水银养之。”

原来,早在李妃逝世之时,刘后即在宰相吕夷简的提醒下,用皇太后的规格为李氏发丧。当时吕夷简已预料到仁宗必有知晓真相之日,只有这样做方可避免剧烈的冲突和动荡的政局。果不其然,仁宗看到这一切,心中疑虑稍解,收回了围刘后府第之兵。但是被隐瞒的愤愤之情使他对刘后的感情出现裂痕,他贬谪了许多刘后称制时得宠的臣子,其中包括刘后的外甥。

然而重感情又有些优柔的仁宗皇帝终难割舍刘后的养育之情,在面对朝廷内外对刘后的非议时,“诏中外勿辄言垂帘日事”,并最终以章献明肃刘后与其生母章懿李后二人的神位一起附于太庙中真宗的神位之侧。

到这里,事实已渐渐明朗。刘后与李氏间并没有后位之争,李氏也不是刘后所害,传说中的白绫赐死、火烧冷宫等情节都仅仅是传说而已。刘后与李氏之间也并非势同水火,事实上,她们之间有着很微妙的关系。

刘后比李氏年长18岁,刘后又曾是李氏服侍的对象,或许李氏得以亲近真宗正是刘后从中穿针引线。刘后终生未育,选择自己庄重寡言的侍女为皇上生一个儿子来作为自己的孩子,对她来说也未尝不是一种保全自己的手段。

而李氏在生仁宗之后,还曾育有一女,也说明李氏并未被囚禁冷宫。此外,刘后在李氏生子后,曾派人寻访李氏失散多年的弟弟李用和,并赐其官职。李氏背负着如此大的秘密尚可在宫中平静地度完一生,究竟是刘后对其心存怜惜,还是认为其根本不构成威胁就不得而知了。

在“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中,还有一个人们熟悉的人物,就是勘破此案的龙图阁大学士包拯。包拯在我国民间很有影响力,一向被视为不畏权贵、刚正不阿的清官之典范,极负盛誉。

但是,据《宋史·包拯传》记载,包拯生于真宗咸平二年(999年),28岁时方考中进士,10年之后才进入仕途。而仁宗身世揭露的明道二年,正是他为尽孝道,得官不赴的时期。身在家乡的他又怎么可能来侦破此案呢?所以包拯与本案是没有直接关系的,关于他侦破的情节应当是后人的穿凿附会。

至于故事中出现的其他人物,如八王、郭槐、陈林等人的事迹,就更加没有明确的历史依据了。通过上面的叙述,可以了解到,“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情节多是子虚乌有。

不过,史书所记载的东西有些会与事实拉开差距,而且戏曲小说虚构的只是具体情节事件,时代则不是虚构的,至少反映的是某种历史认识。所以,如果撇去表面荒唐无稽的浮沫,洞察到的将是一个北宋政治历史的大真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02

半真半假吧,刘娥确实借腹生子,取人子为己子,但并没有“狸猫换太子”那般玄乎!


“狸猫换太子”算是宋朝疑案中仅次于“烛影斧声”的一出大戏了,经常被搬上戏剧舞台和大荧幕。

在戏曲里,宋真宗的两位妃子,刘妃和李妃几乎同时怀孕。一直没有子嗣的宋真宗大喜,当下陨落,谁先生出来儿子,便立谁的儿子当太子。而后来李妃先产子,刘妃为了保住自己地位,便与太监合谋,“导演”了一出“狸猫换太子”的大戏,用一个剥皮的死狸猫替代了刚刚生下来的太子,手段可谓恶毒至极。


当然了这是戏曲,不是史实,其和真实的历史出入很大,个人认为可能性不大!

虽说不是史实,但狸猫换太子的原型,结局确实不完美!里面这个刘妃的历史原型,是刘娥,也就是我们所知道的章献皇后。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上,这个刘娥并没有那么地恶毒。

相反地,她的历史评价相当不错。其在宋真宗驾崩后,垂帘听政,掌控国家大权十余年。而在这一时期,宋朝内外平和,百姓安居乐业,逐渐呈现出一片盛世之景。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中国历史上又一个临朝称制的女人,她并没有吕后那般心狠手辣,后世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如果她有吕后那般手腕的话,或许真的会耍手段夺取侍女李氏的腹中胎儿,也就是后来的宋仁宗。当然,庆幸的是,刘娥并没有那样子的毒辣之心。

所以,编写戏曲的人,有抹黑章献皇后之嫌。那么历史上真实的“狸猫换太子”到底是怎样一回事儿呢?


话说宋真宗还没有登上帝位之前,就已经跟刘娥相识,后来自己做了皇帝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将自己的旧爱迎回皇宫,因为这个刘娥是贫寒人家出身,所以并没有受到皇室太高的待遇,只有一个宋真宗对她相当宠爱。

本来这对夫妻是可以大团结结局的,可是,刘娥却是一个没有生育能力的女人,这事在皇室之中,也是被人诟病的一件事情。直到宋真宗把一个侍女(也就是戏曲中那个李氏)的肚子搞大了,夫妻两个乐开了花,两个人对这个李氏很照顾,孩子生下来以后,就将这个孩子交给刘娥抚养。


就这样母亲,看着自己的亲生骨肉成了别人的孩子,自己却完全没有能力拒绝这样子的一件事情。李氏到了老死的那一天,都没能跟孩子相认,虽说章献皇后对李氏甚为礼待,对于一个女人,或者说对于一个母亲来说,这是非常残忍的。所以,这样子的结局并不完美。

而当宋仁宗登上皇位之后,有人耍了阴招,说章献皇后并不是他的生母,他的生母李氏已经死了很久,而且还是被刘娥所害而死。


当然,这是坏人的一记阴招,最后宋仁宗开棺之后,看到生母身穿皇后服饰,对刘氏一族也就没有太多的怨怼或者不满,毕竟数十年的养育之恩啊。

诚然,如果从一个家庭或者说一个家族的角度来说,宋真宗也好,刘娥也好,没有让他们母子相认,这一点确实做得不是很完美,也确实是造成了李氏跟宋仁宗这一对母子的遗憾,而且是永远弥补不回来的遗憾。


但是,在当时那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刘娥和宋真宗的行为,比起《狸猫换太子》这样的种种恶毒,已经是非常不错了。

第2个回答  2021-04-10

在民间,一提起宋朝,除了杨家将、梁山好汉、岳飞精忠报国外,最有名的恐怕非“狸猫换太子”莫属了。

那么,“狸猫换太子”是否属实呢?我们先来看下这个故事。

民间“狸猫换太子”故事。

民间故事中的“狸猫换太子”讲的是宋仁宗年间,当时身为刘德妃的刘娥和宫女李氏同时怀孕,并且同时生孩子。

故事中刘娥生的孩子是个死胎,而李氏生的是一个健康的男婴,刘娥为了当皇后,就让人把狸猫的皮剥下来,然后偷偷换走了李氏的皇子。

结果,李氏被污蔑生了妖怪,打入冷宫,刘娥却当了皇后。

后来宋仁宗即位,在包拯的帮助下,已经双目失明的李氏终于和自己的亲生儿子宋仁宗相认,而已经成为太后的刘娥畏罪自杀。

这便是民间“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当然了,地区不同,个别说法有出入,但大体故事相同。

宋仁宗的确是李宸妃之子,而非刘太后所生。

那么历史上宋仁宗真的是李氏所生吗?

这是真的,宋仁宗的确是李氏所生,而不是刘娥。

原来,宋真宗非常宠幸刘娥,想立已经是刘德妃的刘娥为皇后,这直接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大臣们认为刘娥出身低贱,又没有生下皇子,不配母仪天下。

后来,刘德妃的侍女李氏怀孕了,刘德妃和宋真宗一商量,对外声称是刘德妃怀孕的。等李氏生下皇子后,宋真宗宣布刘德妃生子,母凭子贵,宋真宗终于成功地立刘德妃刘娥为皇后。

事实上,刘娥并没有生皇子,这和民间故事有出入。

刘太后并不是故事中描绘的“恶毒”女人。

除此之外,历史上的刘太后刘娥也并不是民间故事中描绘的“恶毒”女人形象,而是有着“有吕(吕雉)武(武则天)之才,无吕武之恶”的美誉。

历史上的刘娥,虽然没有让宋仁宗和李氏相认,把宋仁宗据为己有,但是对李氏还算是不错的。

李氏在进宫之前父母早就去世,没有什么亲人,只有一个弟弟李用和,但是李氏进宫后两人就失去了联系。

刘娥先让宋真宗封李氏为顺容,之后又让自己的哥哥刘美想办法找到李氏的弟弟。

当找到李用和时,李用和在京城靠卖纸钱谋生。原来,姐姐进宫后,李用和孤苦伶仃,贫困之下,只好以此为业。

看到这种情况,刘娥就让宋真宗给李用和安排了一个武职(宋朝官员俸禄非常高,一人当官,养一家人还是很轻松的)。

后来李氏去世前,又被封为李宸妃。李宸妃去世后,已经掌握大宋实际权力的刘太后,又特地把李宸妃的弟弟李用和升迁为礼宾副使,算是中级武官。

可见,真实历史上,刘娥虽然夺了李氏对亲生儿子的抚养权,但是并不像民间故事“狸猫换太子”中描述的那样恶毒,也算是一代“德后”。

对此,大家怎么看?

历史也是现实,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欢迎大家积极评论交流,喜欢历史的朋友随手关注津城沐雨,更多历史真相,敬请期待!

参考文献:

《宋史》,《庙堂之忧》。

第3个回答  2021-01-03
不属实,事情真相就是刘妃的孩子确实不是自己的,因为她没有生育能力,而她的丫环和皇上生了一个男孩,所以她就把孩子抱过来,对外声称是自己生的,但是双方是事先说好的,没有狸猫换太子的事情。
第4个回答  2021-01-02
不属实,宋仁宗确实不是皇后刘娥的亲儿子,但这是宋真宗在看到刘娥没有孩子后特意安排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