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松梅竹品格的人物事迹

如题所述

1、陶渊明

公元405年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歹就凭他那张嘴。

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

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2、屈原

早年屈原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

其后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

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屈原被逐出郢都,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

最后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

3、岳飞

岳飞坚决反对议和,主张抗战到底,置个人荣辱安危于度外,对赵构、秦桧的投降活动进行坚决斗争。1139年(绍兴九年),岳飞在鄂州(今湖北武昌)听说宋金和议将达成。

立即上书表示反对,申言“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并直接抨击了“相国”秦桧出谋划策、用心不良的投降活动,使“秦桧衔之(抱恨)”。

和议达成后,高宗赵构得意忘形,颁下大赦诏书,对文武大臣大加爵赏。可是,诏书下了三次,岳飞都加以拒绝,不受开府仪同三司(一品官衔)的爵赏和三千五百户食邑的封赐。

他在辞谢中,痛切地表示反对议和:“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并再次表示收复中原的决心。

“愿定谋于全胜,期收地于两河,唾手燕云,终欲复仇而报国。”这无异于给宋高宗当头泼了冷水,从而更使赵构、秦桧怀恨在心。

4、史可法

明末政治家,军事家。字宪之,又字道邻,汉族,祥符人(今河南开封祖籍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东汉溧阳侯史崇第四十九世裔孙,其师为左光斗。

明南京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因抗清被俘,不屈而死,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南明朝廷谥之忠靖。清高宗追谥忠正。其后人收其著作,编为《史忠正公集》。

5、邹韬奋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5月,发生了“新生事件”,国民党政府封闭了《新生》杂志,并逮捕了主编杜重远,邹韬奋对此深表不满,故于同年8月离开美国回到中国。

同年(1935年)11月16日,他在上海创办了《大众生活》周刊。不久,一二九运动爆发,《大众生活》对这场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援。

邹韬奋在报刊上接连发表评论,痛斥国民党当局的卖国行径,并对学生的爱国救亡运动,进行大力宣传和热情支持。

他高度赞扬了学生救亡运动:“这是大众运动的急先锋,民族解放前途的曙光!”他呼吁凡是确以民族解放斗争为前提的人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郑燮(竹石)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是清朝有名的“扬州八怪”之一,他不仅画画得怪,说话办事有时也怪,让一些歹人恶人吃了不少苦头。

有一次,郑板桥在扬州东关,见一位妇女哭泣,一问,原来因欠了盐商的钱,盐商竟把她家的祖传大龙缸抬走了。郑板桥安慰了妇人几句,便去追抢缸的盐商。

在扬州西街,郑板桥追上了那伙人,只见盐商挺着肚子跟着,家人吭哧吭哧抬着大缸走。郑板桥上前打躬,问道:“掌柜的,这缸卖不卖?”盐商一听,心想,我本来是要钱的,这缸虽好,抬回去也没啥用,倒不如多要几个钱,卖掉它。赶紧回话:“卖呀!”

郑板桥问:“请问一斤卖多少钱?”

盐商一听,怪了,历来缸只有论只卖的,怎么论斤?细看郑板桥的打扮,倒像个书呆子,心想,这个人不懂行情,敢情耍耍他,便说:“五钱银子一斤。”

郑板桥笑道:“啊,这么便宜,我要我要,快快快,抬到我家里去。”

盐商心里一算,这缸少说也有两百斤,五钱银子一斤,还不得一百两银子?这不跟天上掉下个大元宝一样吗?他怕郑板桥耍滑,又紧着问:“你不反悔?”

郑板桥说:“一言为定!”

于是盐商让家人又抬着缸往东走。郑板桥装着脚上有鸡眼,一步挪不了三寸远,抬缸的压得受不了,让他快走。盐商急着做成这笔买卖,也不管人家受得了受不了,干脆让郑板桥坐到缸里,一齐抬着。到了东门外一个庙门口,郑板桥让停下,到庙里借把小秤出来,指着缸底说:

“老板,就在缸底上敲一块,称三斤给我!”

盐商一听,火冒三丈:“你这个混账,世上哪有把缸敲碎了论斤卖的?”

郑板桥不急不忙地反问他:“唉,我和你说的是论斤买嘛!你怎么出尔反尔?”

盐商气急败坏地说:“我当你是买一只缸,一共多少斤重的。”

郑板桥呵呵笑道:“啊呀,你真傻!我要是买一只缸,又何必同你论斤!”

盐商气呼呼地要拖郑板桥去评理,郑板桥满不在乎地说:“我跟你走,打官司到金銮殿上我也不怕!”

这时,庙里的和尚出来了,听了原委,都说盐商不对,当初谈的论斤卖,并没有说得全买下;既然谈不成,缸还可以抬回去嘛。

盐商碰了一鼻子灰,只好叫家人把缸抬走,可这两个人连一点劲儿也没有了。和尚又打圆场,劝盐商论只卖了算了。盐商此时无计可施,只好按顶债的价钱,二两银子卖给郑板桥。郑板桥又让他们抬回到妇人家里。盐商一看,又羞又气,白白折腾了一天,费了千劲百力,一点儿好处也没落着。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