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出自

如题所述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出自《孟子·滕文公上》

原文节选: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译文:

孟子说:“既然是这样的道理,那么治理天下的事偏能边耕作边干的吗?有官吏们的事,有小民们的事。再说一个人身上(所需的用品)要靠各种工匠来替他制备,如果一定要自己制作而后使用,这是导致天下的人疲于奔走。

所以说:有些人动用心思,有些人动用体力。动用心思的人治理别人,动用体力的人被人治理;被人治理的人养活别人,治理人的人靠别人养活。这是天下通行的道理。“

扩展资料:

孟子所提出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 人”论断是讲的社会分工问题。

所以,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在孟子的时代早已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实现象,他不过是对这种现象加以概括,而在“或劳心,或劳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著名“公式”而已。

由此,一方面的确为后世的统治者提供了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孟子又作为统治阶级的代言人而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被批倒批臭。

其实,孟子的原意倒不是论述统治与 被统治的问题。阴差阳错,这个毕生为“民”请命,呼吁当政者实施仁政的人倒成了统治阶级的代言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滕文公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30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出自出自《孟子》的《滕文公章句上》,意思是:被人管的人要养活别人,管人的人被别人养活。

原文如下: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 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资料补充: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论语》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

   由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第2个回答  2020-11-09
孟子这句话并不是泛泛而言,而是在一个非常具体的情境中,是有所针对的。

许行听说滕文公行仁政,就跑过来做投奔。没多久,就对滕文公不满了。因为许行认为贤者之君应该是和大家一起种地,一起劳动,一起吃饭。现在滕文公居然有钱粮仓库,简直是剥削百姓以养自己。陈相就把这话说给孟子听了,孟子于是驳斥之,才引出了劳心与劳力之辨。

许行的意思很明白,就是大家一起干活,一起吃饭。每个人必须直接从事劳动生产,不直接从事劳动生产,就不得吃饭,否则你吃的饭是别人生产的,你就是剥削别人。

孟子就问了。许行是自己种粮食自己吃吗。答曰:是的。

那好。孟子继续问,许行穿的衣服是自己织布做的吗?戴的帽子是自己做的吗?许行吃饭的碗,耕田的铁器,是自己做的吗?

这些都不是许行自己做的,而是用粮食换的。于是孟子就问了。你没自己做吃饭的碗,没做耕田的铁器,你却用了人家做的碗,做的铁器。你这么做不是剥削陶工、铁匠。同样的,陶工与铁匠用碗和铁器换粮食,他们也没直接生产粮食,那他们就可以说是剥削了农夫了吗?

再说了,你干嘛不自己做陶工、铁匠呢?陈相就说了:「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所以,社会分工,乃社会之必然。谁都没法一个人做一切事。人只能各执一业,各有成果,然后相互交换自己所需之物。这其中无所谓一方剥削另一方。所以,不直接生产粮食而吃了别人生产的粮食,和剥削毫无关系。

孟子据「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引出了「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种田就无法同时为陶工,为铁匠。同样的,治天下就不能同时种地,一个道理。如果一个人所有事都要亲力亲为,穿衣服得自己做,粮食得自己种,种地的工具还得自己做。那简直没法过了。这时,孟子才说「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劳心与劳力,只是对社会分工的一种简单概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这是说劳心者的工作是「治人」,劳心者吃劳力者生产的粮食。劳力者提供粮食给劳心者吃,但劳力者不用做「治人」的工作。

对于「治人」,孟子所举的例子是大禹治水,后稷教民稼穑。他们忧民而无暇耕种。但是,你能说尧舜治天下,不是一种劳动吗?

并不是直接从事生产劳动才算劳动,社会分工不同。有不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劳心」者,他们也是劳动。劳心者以他们的劳动成果来换取劳力者所生产的生活资料,就像拿粮食换衣服一样,是很正常的事情。

孟子此段核心在于论劳动分工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之所以以「劳心」与「劳力」为说,是针对许行对滕文公的批评而发的。许行批评滕文公为君主不亲自耕种而有粮仓,是「厉民自养」。孟子就从社会分工之角度论述,「劳心」,亦是劳动,「劳心者」不必直接参与生产劳动。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0
此语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原文是:“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意思就是说,体力劳动者将受治于脑力劳动者。说的更明白些就是脑力劳动者的社会地位比体力劳动者高。
孔子的这一思想一直都是受到批判的
不过想一想也有道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