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青年时故事

如题所述

在李白刚刚二十岁的时候便一个人四处漫游,年少的李白有一腔的壮志和抱负,希望自己在游历中可以结交更多的朋友,并且遇到自己的伯乐,可以推举自己进入仕途。

可是事与愿违,虽然他结交了人,在游历期间也创作了很多优秀的诗篇名气大涨,可是始终未得到举荐,十年的漫游导致他一无所成。无奈之下,他给韩荆州写了一封信以此来自荐,可是一直没有回信。于是写下天生无才必有用的诗句,以此来勉励自己。

后来的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道士吴筠,吴筠被他的才华所吸引加上当时吴筠很受皇帝宠爱,在吴筠的举荐下,李白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活。皇帝一开始就被李白的才华所吸引,也就将李白留在了自己身边。

可是做官之后的李白发现官场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他讨厌官场的尔虞我诈,正直的他也不容于权贵,就这样厌恶官场的他一气之下,辞官扬长而去,然后过上自己漂泊的一生。虽然漂泊的生活没有做官舒适,但他我也从未后悔。有时候会喝酒来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是在酒后作出的佳句。



扩展资料:

李白离开东鲁,便从任城乘船,沿运河到了扬州。由于急着去会稽会见元丹丘,也就没有多滞留。到了会稽,李白首先去凭吊过世的贺知章。不久,孔巢父也到了会稽,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父畅游禹穴、兰亭等历史遗迹,泛舟镜湖,往来剡溪等处,当然也少不了在繁华都市会稽流连忘返。在金陵,李白遇见了崔成甫。

两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怀更加相投。每次游玩时,都尽情畅游,不计早晚。他们泛舟秦淮河,通宵达旦地唱歌,引得两岸人家不胜惊异,拍手为他们助兴。两人由于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为默契,友情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诗系在衣服上,每当想念,便吟诵一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26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青年是故事及人物生平如下:

开元十二年(724年),李白二十四岁。离开故乡而踏上远游的征途。再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东下至渝州(今重庆市)。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开元十四年(726年),李白二十六岁。春往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秋,病卧扬州。冬,离扬州北游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至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途经陈州时与李邕相识。结识孟浩然

开元十五年(727年),是年诏令“民间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荐”。秋,全国六十三州水灾,十七州霜旱。李白二十七岁。居于安陆寿山,与故宰相许圉师之孙女结婚,逐家于安陆。是年王昌龄进士及第。

开元十六年(728年),土蕃屡次入侵。李白二十八岁。早春,出游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与孟浩然相会于斯。

开元十七年(729年),八月五日,唐玄宗为自己四十岁生日举行盛大的庆贺活动,并以每年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诏令天下诸州宴乐,休假三日。以宇文融管理全国财赋,强制税法,广为聚敛,供朝廷奢侈之用。李白二十九岁。

扩展资料:

开元十八年(730年),李白三十岁。春在安陆。前此曾多次谒见本州裴长史,因遭人谗谤,于近日上书自白,终为所拒。初夏,往长安,谒宰相张说,并结识其子张垍。寓居终南山玉真公主(玄宗御妹)别馆。又曾谒见其它王公大臣,均无结果。暮秋游邠州(在长安之西)。冬游坊州(在长安之北)。是年杜甫十九岁,游于晋(今山西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白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1-26

在他刚刚二十岁的时候便一个人四处漫游,年少的李白有一腔的壮志和抱负,希望自己在游历中可以结交更多的朋友,并且遇到自己的伯乐,可以推举自己进入仕途。可是事与愿违,虽然他结交了人,在游历期间也创作了很多优秀的诗篇名气大涨,可是始终未得到举荐,十年的漫游导致他一无所成。

无奈之下,他给韩荆州写了一封信以此来自荐,可是一直没有回信。于是写下天生无才必有用的诗句,以此来勉励自己。

扩展资料

在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愤世感慨参与了李璘的幕府,可是事情败露兵败之后他也受到牵连被流放。此时内心十分悲痛的他写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名句。

后来被赦免之后他也就一直在流浪,并在途中写下著名的朝发白帝城。直到最后在流浪途中死去,年仅六十二岁。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11-26
  1: 李客没有当过官,是个很有文化修养的大商人,对家里的子弟要求很严。李白是李客第12个儿子,从小聪慧过人,学习又十分刻苦,李客非常疼爱他,而且精心培养他。
  李白5岁时,李客就指导他诵读汉代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的辞赋,并常对他说:“孩子,你要为我们李门争气,希望你将来也成为司马相如那样有成就的人。”李白把父亲的殷切期望铭记在心,立志做一个超过司马相如的文学家。
  李白10岁那年,开始动笔学习辞赋,创作非常认真,字斟句酌,一丝不苟。他想到少年时在眉州象耳山读书,有一次逃学回来,经过一条小溪,见一位老大娘在溪旁磨铁杵(舂米的工具)李白问老大娘磨它做什么,老大娘回答说:“磨成针。”李白想,我学习辞赋,只要有这个精神,超过司马相如是不会有问题的。
  李白按照这个意愿,勤学基础练。一天,他经过几次修改,把一篇辞赋写好了,便兴冲冲地送给父亲看。他自认为写得不错,一定会得到父亲的夸奖。不料,父亲读了以后,很不满意,对他说:“你这篇赋写得太差了,既无气势,又乏文采。不过你也不要灰心,应当继续努力。”
  李白点了点头:“一定按照父亲的要求办。”回到书房,他把那份文稿投到火炉中烧了。然后重新构思,重新创作,连续拟作了三次,没有一次感到满意,只得都付之一炬,直到第四次,才写成比较满意的两篇,即《拟别赋》、《拟恨赋》。《拟别赋》后来散失了,《拟恨赋》还保留着,收在宋人宋敏求所编的《李太白集》中。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1-11-26
李白以前也不爱学习,有一次逃课去玩。在路上,见到了一位奶奶在磨铁杵,便上去问:“奶奶,你为什么要磨这个?奶奶答:“把他磨成针。”李白听了,猛然醒悟。从此,他就再也不逃课了,非常刻苦努力。这就是“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