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唯心OR唯物?

如题所述

既非唯心,亦非唯物。为何?

学过《辩证唯物主义》的人都知道,唯心主义的定义是“谁是第一性的”:是意识还是物质。因为意识是物质在人脑中的反映,所以毫无疑问,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但是,我们也要知道,意识在佛教中也是属第二性的!这跟马克思主义理论毫无冲突之处。佛教从来没说过意识是第一性的之类的话,相反,对意识持彻底否定的态度,认为一切意识都是虚妄不实的,是“前尘幻影”在人心中留下的“虚妄相想”,简称为妄想。因为意识是虚妄的,不真实的,所以佛教劝修学的人要离妄证真(去妄存真),去求那个真实的。
真实的是什么?唯物主义认为是物质,佛教认为是心。这里面,心属于物质,但又超越了物质,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一种突破。
佛教在说一个事物时分“能”与“所”,如“能思”“所思”,“能想”“所想”,我们现在所说的意识,属佛教中“所思所想”,按对象的不同细分为“色声香味触法”。
至于“能思能想”,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是人脑,佛教认为是心,又称为识,按功能不同细分为“眼耳鼻舌身意”,其中“意”,就是“意识”。这里又出来了一个“意识”,但佛教中称的“意识”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意识,它是意识的载体,是一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东西,属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所说的“物质”范畴。
我们说意识是人脑的产物,而佛教说是心的产物,这个心是个很特别的概念。这个心前面说过了,不是我们现在说的意识的概念,而是一种“物质”的概念,但又不是人脑,也不是心脏。这是古人对物质世界的一种独特的认识。
佛教要否定的不仅是意识,也包括由意识反映的物质世界,是一种双否定,是对物质世界的另一种认识。即佛教除像唯物主义一样认为意识不实之外,同时也认为任何一个具体的物质都是运动变化而不实的,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原理。
对这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心,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佛教认为也还不是客观世界的真实面貌,还不真实,所以称之为“妄心”。“妄心”由“眼耳鼻舌身意”六种心组成,构成人类或者说一切动物“能思”的物质基础。但这六种心(实际上是八个,还有第七识和第八识)是由一个本体变现的,是一个本体的六种功用,这个本体也称之为心,为区别于“妄心”,称为“真心”。这个真心既通达人心,也通达于一切万物,是宇宙一切万物的本体。道家称之为“道”,儒家称之为“理”。
“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的心,说的就是这个真心,它不具有任何意识在里面,因而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所以,称佛教或“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的说法是唯心主义,是站不住脚的。
这里可以引证《心经》:“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万事万物的本体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是一种“客观存在”。
这种本体是什么样的,没法描述。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以名之,强名曰:道。它观客存在着,人们可以感知它,但没法描述它。像佛教中说的,“不可以说它有,也不可说它没有,也不可以说它又有又没有”等四类。它没有一个具体的实体,它比虚空还虚,如“虚空生我心中,如片云点太清里”,但它又具有觉知功能,不是没有就什么都没有,不是彻底的断灭空。
说到底,儒、释、道并不属于唯心主义,只能说是对物质世界的不同层次的探索与认识,是唯物主义的否定之否定,是对客观世界认识的螺旋上升。恰如马克思在评锡兰佛教中所说的那样:一、泛神派是唯物主义最高形式;二、无神派是此泛神派更高级。佛教在哲学上是无神论者,佛像是表法。

参考资料:http://hi.baidu.com/09%C4%C1%D2%BD3%B0%E0/blog/item/5cd4f2614787c3edf6365440.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2-02
可以唯心也可以唯物。
科学上讲人体有磁场,当大脑在产生一个想法或指令时,就是有数百亿的神经和细胞开始工作,同时产生人体不同的磁场,当然好的和坏的想法所导致的磁场能量大小是不一样的,其磁场对周围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也不一样,所以,当你不停地处在好的磁场下,那么你周围的一切包括自身都会有所改变,反之亦然。
唯心方面我就不讲了,很多的例子。
第2个回答  2011-12-02
09牧医3班 | 七级 说的有道理,佛教不能以唯心或唯物来判断。如果以佛法讲,叫做唯识,所有外界的物质世界都是由这些特征的因缘聚合离散而表现出的,一切难终久,会合必有散。由于各物质组成的分合变化,因缘聚会,才产生了这个世界。但是,物质世界种类纷纭,只有被我们慢慢点滴的觉察认知才会发现和理解,这就是所谓的“唯识”。并不是说被“识”了才出现,而是说因为“识”了,才有意义。这就是为什么外相因意识的作用情况而被认识,外境因为心思的情绪转变而有不同。
外界一直存在,内心的意识也一直存在,没有谁在决定谁,只有互相认识、互相了解。意识思维是有局限的,因为它是我们自己的心的接受、理解和判断能力的体现,我们对外界认识到什么样子、认识到什么程度,这些并不以外界的存在和变化而获得,而是依靠我们的心意见解能够走多远。
所谓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是从古希腊以来的哲学思想影响下的欧洲哲学概念,现代的宗教哲学主要是西方哲学理论与西方基督教宗教哲学的延续,是从他们的理论视角在看待问题,在东方国家,心的概念与西方的心的概念是有不同的。
第3个回答  2011-12-02
唯心,典型的唯心。
如果唯物,境怎么能随心转?
慧能大师的师兄神秀作: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就是对这一句的最好解释。
第4个回答  2012-02-23
呵呵,唯心或者唯物的范围太小了,没有办法解释,相由心生,境随心转,这句话。不是同一个范畴的概念。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人类所掌握的宇宙的知识,仅仅是1/25而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