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翻译: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 急,,,

如题所述

原文: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出处:孙子兵法《用间》

预先知道,不能由问卜鬼神的方式来获取信息,不能由事情凭空想象而得到,不能通过某个标准来直接参照验证而得到,而一定要从知道敌人实际情况的人那里获得。

注释:
1. 度有标准和推测的意思。“不可验于度”,还有一种解释说:不能由主观揣测验证而得到。

2. 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直译为:一定要通过人了解敌人的实际情况来得到。另一种断句: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解释为:一定要通过人------知道敌人实际情况的人来得到。

无论哪种说法,都不影响大意的理解:
强调收集信息的正确方式。坚持实践决定认识,从实际情况出发的可知论。

以下为先秦文字的常用意义,可以参考:

者:指代人或事,或表概念

取:取得等
1.得到;取得 [seek;get]
  (1)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诗·魏风·伐檀》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3)钻燧取火。——《韩非子·五蠹》
  (4)文能取胜。——《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2.攻取,夺取 [attack and seize]
  (1)必取宋。——《墨子·公输》
  (2)取阳晋。——《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象:形像,想象,效法等
1.图像,形象,景象,[image,apperence]
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左传·僖公十五年》
天象盖笠。——《周髀算经》

2.效法 [follow the example of]
人君为饮食为此,故左右象之。——《墨子》

3.想像 [imagine]
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韩非子》

验:检验,检查等
检查;检验 [examine;check;test]
亦验其辞于正前。——《战国策·齐策》
验之以理。——《吕氏春秋·填行论》
验之以事(用事实验证它)。——《后汉书·张衡传》
欲验之,但取芦菔、地黄辈观(验:检验,证明)。——宋· 沈括《梦溪笔谈》
历验各种僵石。——[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度:尺度,法度,推测等。

1.计量长短的标准,尺码
度,法制也。——《说文》。按,五度,分寸尺丈引也。度起于人手取法,故从又。
同律度量衡。——《虞书》
度然后知长短。——《孟子》
执鞭度守门。——《周礼·司市》
吾忘持度。——《韩非子》

2.法制;法度 [rule;law]
公室无度。——《左传·昭公三年》
度不可改。——《左传·昭公四年》
九曰以度教节。——《周礼·大司徒》。注:“谓宫室车服之制。”
度作刑以诘四方。——《书·吕刑》。马注:“法度也。”

3.估计,推测 [estimate]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史记·项羽本纪》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小雅·巧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18
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出自于孙子兵法,
先知:未卜先知的意思。
于:向,从的意思,度(duo)猜测
先知者,不可取(之)于鬼神,不可象(之)于事,不可验(之)于度,这样理解起来就容易些了。
预知,不可以从鬼神那儿取得,不可以单凭从现象的想象中获得,不可以根据猜测而行动。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12-01
大凡出兵十万,征战千里,百姓的耗费,公家的开支,每天都要花去千金之巨。全国上下骚动不安,人们因来往奔波而疲惫不堪,不能从事正常耕作的多达七十万户。守备数年,而与敌争夺一时的胜利。在此情况下,若仍因爱惜爵禄和金钱,不肯重用间谍,以致不了解敌情而导致失败,那就是最不仁爱的了。他不配充当三军的统帅,不配担任国君的辅佐,也不是胜利的主宰。明智的国君和贤能的将帅,之所以一出兵就能战胜敌人,成功超出众人,就在于事先就能察知敌情。而预知敌情,则不可从鬼神祈祷那里去获取,也不可从求签问卜那里去推知,也不可从对数度的简单验算中去求得,而必须从人那里--从了解敌情的间谍那里去获得。
第3个回答  2011-12-01
(想要)预知的(敌情),不能从鬼神那里获得,不能对事物想象而得,不能根据猜测去试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