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派别为什么那么多

如题所述

因为佛教不同的派别在给人觉悟上、满足个人心理需求等的方法途径是不同的,且接受者的智慧、福德程度不同,以及生存时代与生活环境的差异,和对于佛法的认知、修行的偏重不同。这就造成佛教形成多个派别。

门户分类:

隋唐以来,各宗的著述和流传的法门,大都各具有本宗的特质;及至今日,宗派划然,各宗有各宗的内容,各派有各派的藩篱。

如姚秦鸠摩罗什法师,翻译了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后来研究三论的,就成为三论宗;罗什法师又翻译了成实论,后来研究成实论的,就成为成实宗;

慧远法师在庐山念佛,后来这一流,就成为净土宗;梁代菩提达摩祖师,所传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谓之禅宗;隋代智者大师,依着法华智度等经论,成立天台宗;唐代玄奘三藏,翻译解深密经瑜伽唯识诸论,成立法相宗;

又翻译俱舍论,成俱舍宗;南山道宣律师,成立四分律宗;贤首国师,立华严宗;善无畏金刚智,传出了真言宗;还有昙无谶所传的涅槃宗,菩提流支所传的地论宗,真谛三藏所传的摄论宗等等。最多时有十六宗派之多,其中也有不久绝响的,也有融入他宗的。

扩展资料:

分化宗派的形成: 

在中国的八大宗派中,其共同的特点就是同时兴盛于隋唐盛世。佛教自从印度传入中国。在中国经过五六百年的发展,到隋唐时进入了创宗立派的新时期。

南北朝时由于政治上的分裂,佛教也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学风,佛教理论虽然趋向独立,但还没有能够对佛教本身不同的观点加以系统的综合和会通,独立的寺院经济也是处于形成发展之中。因此当时无佛教宗派的出现,只有众多的佛教学派。

隋唐时,随着封建统一王朝的建立和寺院经济的充分发展,佛教各家各派得到进一步融合发展的机会,顺应着思想文化大统一的趋势,一些学派在统一南北学风的基础上,通过“判教”而形成宗派。

这些宗派各具独特的教义,教规和修持方法,并为了维护自己宗教的势力和寺院经济财产,而模仿世俗封建宗法制度,建立了各自传法世系。他们的思想体系中,都融合吸收了大量的传统思想和方法。中国化佛教各宗派的建立,标志着佛教在中土的发展进入了鼎盛阶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佛教八大宗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1-20
究其根本原因是成佛的路径不止一条。
佛宣说八万四千法门,基本上就是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成佛路径。自古以来,修佛人针对一些具特色或代表性的成佛法门,加以理解、发挥、宏扬,故形成众多的门派。
佛在金刚经中说:一切法皆是佛法。众生修佛成佛,关键不在于哪条路径更好,而在于是否发菩提心,行菩萨道。
当然,从现实来看,若此生发愿往生极乐净土,重视修净土法门,则显得极善巧。而修净土法门,可专修,亦可兼修,并不妨碍对其他法门的修学,只要确保精进即好。
第2个回答  2021-03-21
佛说的话 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也不尽相同
佛初期对法的认识和随着修行境界的不同也有这不同的提高有这不同的认知
其不同时期所授业弟子自然也不尽相同
传教时间久了 高僧们对佛教教义理解不同 自然会产生不同想法 就像大树根子免不了要分叉
不光佛教 任何宗教 甚至像儒学也一样 这个是发展规律 分叉会越来越多 时间久了 就成了百姓中极其普通的道德底线 这个不该做 那个不该做 具体应该怎么做 早已荡然无存
第3个回答  2011-11-21
1、佛陀住世时讲经说法,最初人们的悟性还不高,所以佛陀讲的也不很深入;后期根性成熟了,说的就更高深一些。
2、对后世的不同人来说,有人悟性不高,对禅机理解不深,但特别踏实,能老老实实念佛,那就修净土宗。同理,不同人对佛法都有需求,但学习的途径千差万别。高僧大德们也是因此设立不同法门。
第4个回答  2011-11-21
一切教派,一切教法都是随众生祈求因缘利益众生的。都是对症下药的。得什么病吃什么药。。。
选择自己的相应,专一依直修行,都能到智慧彼岸。。。。。(明师是医王,佛法 药,我们是病人。找到明师为什么对症下药,专一依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