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泰戈尔的资料

如题所述

拉宾德拉纳特 · 泰戈尔(1861年—1941年),印度著名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861年5月7日,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泰戈尔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代表作《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等。
1861年5月7日,泰戈尔生于印度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他的家庭属于商人兼地主阶级,是婆罗门种姓,在英国东印度公司时代财运亨通,成为柴明达地主。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社会活动家,在当时积极赞成孟加拉的启蒙运动,支持社会改革。他的父亲对吠陀和奥义书颇有研究,是哲学家和宗教改革者,富有民族主义倾向,由于与社会上的传统习俗格格不入,被习惯势力祝为没有种姓的外化之人。他有子女十四人,泰戈尔是家中员小的一个。就是在这个家庭,兄弟姐妹和侄辈中颇出了一些学者和艺术家。由于生长在这样一个印度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和谐交融的书香门第,因而泰戈尔从小就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
由于是父母最小的儿子,拉宾德拉纳特被家人亲呢地叫做“拉比”,成为家庭中每个成员钟爱的孩子,但大家对他并不溺爱。小拉比在加尔各答先后进过四所学校,虽然他对这四所学校都不喜欢,但他在长兄和姐姐的监督下受到良好的教育。
泰戈尔在文学方面的修养首先来自家庭环境的熏陶。他进过东方学院、师范学院和孟加拉学院。但是他生性自由,厌恶刻扳的学校生活,没有完成学校的正规学习课程。他的知识主要来源于父兄和家庭教师的耳提面命,以及自己的广泛阅读。他从小就醉心于诗歌创作,从十三岁起就开始写诗,诗中洋溢着反对殖民主义和热爱祖国的情绪。
1878年,他遵照父兄的竞愿赴英国留学,最初学习法律.但他不喜欢法律,于是转入伦敦大学学习英国文学,研究西方音乐。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创作。1884年,他离开城市到乡村去管理祖传的佃户。他在这里熟悉下层人民的生活,观察祖国故土和自然。1901年,为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他在孟加拉博尔普尔附近的圣地尼克坦创办了一所学校.这所学校后来发展成为有名的国际大学。
1905年以后,民族运动进入高潮时期,孟加拉人民和全印度的人民都起来反对孟加拉分裂的决定,形成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泰戈尔毅然投身于这个运动,充满激情的爱国营人义愤填庸,写出了大量的爱国主义诗篇。但是,没有多久,泰戈尔就同运动的其他领袖们发生了意见分歧。他不赞成群众焚烧英国货物,辱骂英国人的所谓“直接行动”。他主张多做“建设性的”工作,比如到农村去发展自己的工业,消灭贫困与愚昧等等.但部分群众不接受他的意见,由于失望,他便退出运动。从此以后,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他过着远离现实斗争的迟隐生活,埋头于文学创作。 ·
1915年,他结识了甘地。这是印度历史上两位巨人的会面。他同印度国大党早就有联系,还出席过国大党的代表大会。但是,他同国大党的关系始终是若即若离的。他同甘地,有很真挚的私人友谊。但是,他对甘地的一些做法并不赞同。这两个非凡的人物并不试图掩盖他们之间的意见分歧。同时从道义上和在社会活动中,他们总是互相尊重,互相支持。
1916年,泰戈尔来到日本,他对日本这样充满生机的一个新兴国家,颇多感慨。后来他从日本又到了美国,以:“国家主义”为题,作了许多报告.他谴责东方和西方的“国家主义”。他对美国一向没有好感,那里的民族歧视使他深恶痛绝。美国的报纸和侦探机关从舆论上和行动上也常常给他添些麻烦。他以后几次访问英国,都是不畅快的。1929年,他访问了加拿大之后到了美国,又遭到美国移民官员扣留和盘问。
1919年,发生了‘阿姆利则惨案”,英国军队开枪打死了1000多印度平民。泰戈尔非常气愤,挺身而出,写了一封义正辞严的信给印度总督,提出抗议,并声明放弃英国国王给他的“爵士”称号。
1924年,他访问了中国。他从年幼时起就向往这个古老而富饶的东方大国,并且十分同情中国人民的处境,写文怒斥英国殖民主义者的鸦片贸易。这次访问终于实现了他多年的愿望.
1930年,泰戈尔访问了年轻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他在那里看到了一个神奇的世界,使他极为振奋,兴之所至,写成了歌颂苏联的《俄罗斯书简》一书。虽然他对社会主义不能充分了解,但是他向往这个崭新社会,想把这个神奇的世界搬到印度人民中间去。他对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向往始终如一,在80岁生日述怀的文章中,还特别强调和赞扬苏联的成就.别人的攻击并没有影响他心目中苏联的美好形象。
1934年,意大利法西斯军队侵略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泰戈尔立即严厉谴责。1936年,西班牙爆发了反对共和国政府的叛乱,他站在共和国政府一边,明确反对法西斯头子佛朗哥的倒行逆施。1938年,德国法西斯侵略捷克斯洛伐克,他写信给在那儿的朋友,表示对捷克斯洛伐克人民的关怀和声援。1939年,德国法西斯悍然发动世界大战,他又应欧洲朋友之道,撰文怒斥德国“领袖”的不义行径。泰戈尔一贯痛恨法西斯。但是对被欺压的弱小民族,他则表示无限同情。特别是对中国,他更是始终抱有好感与希望。他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真正的忠实的朋友。
1941年8月6日,泰戈尔在加尔各答祖居宅第里平静地离开人世,成千上万的市民为他送葬。[1]
诗作[2]
《野花》(1875)
《林花》(叙事诗)《诗人的故事》(1913) 诗集[3] 《心声集》《金帆船集》《缤纷集》《吉德拉星集》《暮歌集》《收获集》《尘埃集》《幻想集》《晨歌集》《帕努辛赫诗抄》(1884)《画与歌集》(1884)《刚与柔集》(1886)
《刹那集》(《瞬息集》)
《微思集》
《故事诗集》(1900)
《叙事诗集》《祭品集》(1901)《回忆》(《怀念集》)《儿童集》《渡口集》(1906)《吉檀迦利》(1910)《献歌集》《献祭集》《歌之花环集》《妙曲集》《新月集》(1913)《飞鸟集》(1916)《园丁集》《童年的湿婆集》(1922)《普尔比集》(1925)《随感集》(1926)《穆胡亚集》(1929)
《森林之声集》
《通俗读物集》(1931)《总结集》《再次集》(1932)《五彩集》(1933)《最后的星期天集》《小径集》(1935)《黑牛集》《叶盘集》(1936)《错位集》《儿歌之画集》《边沿集》(1937)《晚祭集》(1938)《戏谑集》《天灯集》(1939)《新生集》《唢呐集》《病榻集》(1940)《康复集》《生辰集》
《儿歌集》
《最后的作品集》(1941)  短篇小说[2]
《女乞丐》
《邮政局长》《河边的台阶》《还债》(1891)《弃绝》《素芭》(1893)《人是活着,还是死了?》《摩诃摩耶》(1892)《太阳与乌云》(1894)   中篇小说[2]
《科鲁娜》(1877未完稿)
《四个人》(1916)《两姐妹》(1933)《人生四幕》《花圃》(1934)   长篇小说[2]
《王后市场》
《贤哲王》《眼中沙》《沉船》(1906)、《天赐良缘》《戈拉》(1910)《家庭与世界》(1916)《两姐妹》(1932)《小沙子》   剧作[2] 《蚁垤的天才》《破碎的心》(诗剧)《愤怒的湿婆》(歌剧)《死神的狩猎》(歌剧)《虚幻的游戏》(诗剧)《根本错误》《离别时的诅咒》《马丽妮》《拜贡特的巨著》《滑稽剧本集》(1907)《秋天的节日》(1908)《国王与王后》《牺牲》《国王》《邮局》《顽固堡垒》(1911)《法尔衮月》《古鲁》《无形珠宝》(1919)《还债》《摩克多塔拉》(1922)《春天》(1923)《迁居》(1925)《独身者协会》《舞女的膜拜》《报复心理》《南迪妮》《最后一场雨》《人红夹竹桃》(1926)《舞王》(1927)《最后的拯救》(1928)《太阳女》(1929)《新颖》(1930)《禳解诅咒》(1931)《时代之旅》(1932)《昌打尔姑娘》《纸牌王国》《邦苏莉》(1933)《斯拉万月之剧》(1934)《花钏女》(舞剧,1936)
《昌打尔姑娘》(歌舞剧,1938)
《萨玛》(1939)演讲[2] 《诗人的宗教》《普及教育》《韵律》(1933) 讲话[2]
《罗摩·摩罕·罗易—印度的先驱》(1933)
《中国和印度》(1937)论文和论文集[2]
《古代文学》
《现代文学》《民间文学》《文学》(1907)《词学》《宗教》《文学的道路》《韵律》(1936)《孟加拉语》(1938)《路上的积蓄》(1939)  杂文集[2] 《幽默》(1907)
散文集[2]
《死亡的贸易》(1881)《杂谈》《自己的力量》(1905)《五彩缤纷》
《膜拜品德》(1907)
《国王与平民》(1908)
《繁多》《祖国》《社会》《教育》(1908)《孟加拉掠影》(书信集)《积蓄》《身份》《照主人的意志办事》《访日散记》(随笔,1919)《随想》(1922)《中国的谈话》(1924)《俄罗斯书简》(1931)《划时代》(1936)《世界的真相》(1936)《瀛洲纪行》(游记,1936)《他》(1936)《学院的形式与发展》(1941)现中小学课文[2]
《对岸》
《职业》《金色花》 追问

神经病,不回答就别说嘛!真足的浪费时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1-27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1941年),印度著名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861年5月7日,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泰戈尔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代表作《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等。

资料:
《接受学视野下的泰戈尔研究》
《泰戈尔研究专家与民间诗社》
《多维视野中的泰戈尔——20年代中国的泰戈尔研究述评》
《泰戈尔与中国现代文学》
《泰戈尔美学思想研究》
《泰戈尔作品在中国的研究及翻译现状的思考》
《泰戈尔诗歌中的生命美学建构》
《论泰戈尔思想与文学创作中的宗教元素》
第2个回答  2015-05-18
拉宾德拉纳特 · 泰戈尔(1861年—1941年),印度著名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861年5月7日,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泰戈尔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代表作《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等。追答

不客气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