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教学作文

如题所述

①我国是桂花的故乡。桂花在中国分布极广、栽培历史极长,国外栽培的桂花均由中国传入。《中国植物志》第61卷说明桂花时,引用了唐朝郭橐驼《种树书》中的记载,注明桂花原产地是在中国的西南部。
②桂花在中国名花的排行中名列梅、菊、兰、莲、牡丹等之后,但它却是和人们生活贴得最近的一种植物。当我们刚懂得用味觉去认识世界,桂花蜜、桂花羹、桂花糕就到了口边。小的时候,父母会在飘散着桂香的庭院里指着明月给我们讲吴刚伐桂,桂树随创随合的神话;父母还会不失时机地给我们讲蟾宫折桂的典故:一次,晋武帝问起当时的名士官拜雍州刺史的郄诜对自己的评价,郄诜对曰:“臣……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从此,人们便开始用广寒宫中一枝桂、昆仑山上一片玉来比喻特别出众的人才。科举制度形成后,“蟾宫折桂”又成了考中进士的形象说法,而桂花甚至逐渐演变成了科举前三名的代称:丹桂代表状元、金桂代表榜眼、银桂代表探花。
③当我们会吟咏古诗了,咏桂佳作就一首首地进入了我们的读本。宋代朱熹的“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让我们从观赏的角度领略了桂花的姿态与馥郁的芬芳。屈原《九歌》中的“援北斗兮酌桂浆”,让我们了解到在楚地早期文献中便已提及桂花的食用价值。欧阳修的桂花诗则更富有情趣:“有客赏芳丛,移根自幽谷。为怀山中趣,爱此岩下绿。晓露秋晖浮,清阴药栏曲。更待繁华白,邀君弄芳馥。”对友人赠他所喜爱的桂树,欧阳修不仅以诗答谢,还在诗中发出了改日共赏“芳馥”的邀请。其实,像欧阳修这样热爱桂花的古代名人有很多,大文学家柳宗元在居所附近一种就是十余株,大诗人白居易从杭州天竺寺得到桂苗后带至苏州城里种植……
④桂花还象征着友好、吉祥和光荣。据说,战国时期燕、韩两国曾为了表示亲善友好,相互馈赠桂花。在盛产桂花的少数民族地区,青年男女也常以赠送桂花来表示爱慕之情。《吕氏春秋》中赞叹道:“物之美者,招摇之桂。”意指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是招摇山上的桂树。还有“桂冠”,本意是月桂树叶编织的帽子,后来竟成了“光荣称号”的代名词。一些研究桂花的专家据此向北京奥组委推荐:在桂花的故乡举行奥运会,何不用真正的桂枝来编织“桂冠”?
1.称我国是“桂花的故乡”,原因是 。
2.第②段主要说明了 。本段中加点词语“创”的意思是 。
3.第③段引用朱熹诗句的作用是;引用屈原诗句的作用是 。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桂花和梅、菊、兰、莲、牡丹等都是中国名花。
B.科举前三名的代称和蟾宫折桂的典故有关。
C.燕、韩两国用桂花表示亲善友好之情。
D.中国古代的文化名人都非常喜爱种植桂花。
5.你对文末提到的专家的建议(加点字部分)有什么看法?请简述理由。
(2009年上海中考试题)
【解析】第1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把握,答案:史料记载,桂花原产地在中国的西南部。第2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分析与归纳及词语的理解,答案:桂花和人们的生活贴得最近(关系密切),被砍伤。第3题考查学生对古典诗句的理解和体会,答案:朱熹诗句说明桂花的观赏价值,屈原诗句说明桂花的食用价值。第4题考查学生的整体感知及对文意的理解分析能力,答案:D。第5题是一个读写结合的开放性题目,既结合所给材料,又要发挥自己的想象。[答案示例]赞成的理由:桂花是光荣称号的代名词,2008年奥运会在桂花的故乡举行。不赞成的理由:桂花未必能代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上届奥运会已经用了橄榄枝,我们仿效就缺乏新意。 赞同2| 评论
等待您来回答del1回答四年级第一单元作文整么写del0回答5五一广场的雕塑作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2-26
常听到语文老师发这样的感叹:高中生的作文不如初中生的作文有情,初中生的作文不如小学生的作文有趣。这感叹反映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高中生的作文存有一种假、大、空的现象。写议论文,列举的事例大多是名人轶事或伟大人物的言行,写记叙文往往想方设法去编大事件,写说明文极力追求事物的完美,这样作文让人看了的确不是滋味。针对这样的情况,对每周一作的小作文,我提出了以下要求:

1.着眼于现实,写身边的事

很多同学认为,现在的学生生活面太窄,整天是家庭──学校两点一线。读书──吃饭──睡觉三位一体,生活平平淡淡,接触的尽是日常小事,既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也没有许多曲折离奇的情节,这些材料都不典型。其实,许多生活小事只要精心选择,写到文章中去它便会像金子一样耀眼。比如鲁迅的《一件小事》,就材料而言,实在是极平凡的,然而鲁迅却从这件“小事”上看到了劳动人民的伟大,从而写出了至今仍对我们有教育意义的不朽名篇。朱自清的《背影》就选材来说,也不过是摄取自己与父亲在南京车站离别时的情景,但那真挚的父子之情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所以说,只要留心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就会发现很多闪光点,这样实实在在的事能给人一种清新爽朗之感。

2.用真情,讲实话

文贵有“情”,这情是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是发自肺腑的切身感受。

有一位寄宿生在作文中记叙了这样一件事:一个星期天学校放假,由于家中有事,当天没有返校。星期一早上,父亲一大早就起床,冒着蒙蒙细雨骑车十多公里将他准时送到学校,然后父亲还将赶回去上班。在父亲将匆匆离去的时候,他对父亲说:爸爸,雨天路滑,小心点……他将这篇作文在班上宣读时,许多同学眼中噙满泪花。

真情实话最动人肺腑,充满真情实话的文章不但能感动自己,也能感动他人,小作文中完全可以放手一写。

3.学会以小见大的手法

辅导学生作文,特别是小作文,不能忽视引导学生学会从小中见大,从平凡中发掘不平凡。一次语文课上,我让同学列举班上的一些小事:好的、坏的一概不论,只管提来。对此同学们的发言很踊跃。有同学说:自行车管理员工作负责,每天如一日,使班上的自行车管理在校评比中名列前茅;有同学说:姚向东同学坚持自觉打扫教室,从不声张;有同学说:自习课总有几个人讲话声音太大,影响他人;有同学说:乱抛纸屑的现象在班上时有发生……而对这些事情,我让学生考虑,透过这些事情的表面,想想实质,由此就引出了雷锋精神,乐于助人,个人与集体,责任心,集体荣誉感等等。所以说凡事三思,收益匪浅,小中见大就会更上一层楼。

随笔、大作文、小作文三点一线,用随笔积累材料,靠大作文定格,小作文促升华,三者有机结合,循序渐进。实践证明,这一思路对培养同学们的习作兴趣,增强写作能力,提高写作水平有显著的效果。

作文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千万不能急于求成。为此我将高中三年作为时间上的点线,分段实施。第一年重在打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对随笔要求只是去写,先动起笔来。大作文先弄懂各类文体的格式要求和规范。小作文学会观察和综合。第二年重在养成习惯:对随笔要求在写了的基础上要尽量写好,趋向言之成文。大作文则要求根据格式要求写像,不走样。小作文则是讲究自然。第三年开始寻求突破:随笔要写精,大作文要规范通畅,小作文有创新。

当然作文的批改也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作文批改中恰当地运用详批、面批、点批和互批等不同形式,也可以起到激发同学们的写作热情,促进作文水平提高的作用。两个循坏的实践表明,三点一线,循序渐进,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2个回答  2011-12-28
如何写好作文?
1、好的文章源于生活,写你的所见、所闻;写你的亲身体会;写出你的真情实感,这样的文章,才会生动感人。
2、写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之事。但面对当今的应试教育,你不妨学会一些技巧。比如,平时多背一些好的段落、好的开头及结尾。以备考试用之。
3、多读书,用心读,学会借鉴。好的文章、好词、好句,学会积累。
4、确立新颖、独特的文章标题。有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坚持写日记,既能练笔,又积累了素材。
6、学会引用名人名言,引用仙人的诗词歌赋,使你的文章更加有说服力。
7、好词好句的用法,好词好句用在文章中,能给你的文章增添色彩,并使文章得以升华。但要恰到好处,不宜过多,过多会显得华而不实。
8、学会套用,即变通的能力,以不变应万变 。
9、接近大自然,节假期走出去,见多才能识广。
10、接近大自然还能使您收集的素材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资料:系本人原创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